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保健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包括发热袋和药膏贴;所述发热袋包括发热剂和料袋,所述药膏贴包括脂质体和药袋;按重量份计,所述脂质体包括卵磷脂10~25份、复合精油18~24份和中药载体50~62份;按重量份计,所述中药载体包括艾叶30~45份、细辛6~8份、岩天麻3~5份、白芥子25~37份、甘遂11~16份、生姜汁10~15份、甘草14~19份、陈皮20~30份和紫菀12~18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药灸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药灸达到了在快速起效、有效控温以及绿色安全的条件下,温肺散寒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保健品
,具体是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科技以及教育领域的新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认可中药和中医领域,并对其有了新的认识。相应地,各个医学院校增设了许多中医中药专业,为中国中医和中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也培育了人才;同时,社会上也设立了许多规范性的中医院,方便人们去寻求帮助以及治疗疾病。因此,中医中药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药灸是古老艾灸疗法的一种延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传统意义上,药灸的主要成分仅仅只是艾叶,其具有抗炎、祛风除湿的功效,能迅速打通人体经络,将人体内的风寒湿邪逼出体外,达到快速治愈顽疾的目的。而现有的药灸在艾叶中加入了更多不同的中草药成分,以对不同的病灶作针对性治疗。其中,哮喘药灸一般是指治疗哮喘的药灸。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而哮喘药灸恰恰能够通过所含的重要成分缓解甚至消除这些症状。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哮喘药灸存在以下缺点:1.针对性不强;2.药物组方简单,配伍不合理;3.起效速度慢,疗效不尽如人意;4.药灸的使用温度难以控制,快速大幅地升温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造成烫伤;5.细辛作为哮喘药灸的主要成分,内含具备肾毒性的物质,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风险;6.产生大量烟雾,长时间使用会导致烟中毒。中国专利文献CN201610437139.1,申请日20160620,名称为:一种治疗慢性哮喘病用的艾叶药灸条,公开了一种药灸条,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艾叶15~20g,柚白皮10~15g,人参叶10~15g,枇杷叶5~10g,甘草1~5g,紫菀1~5g,菊花5~10g和薄荷叶1~5g。上述专利文献通过对组分和用量的限定,达到了配伍合理、无不良刺激性气味、药性温和有益和疗效稳定显著的效果。但是关于一种能够在快速起效、有效控温以及绿色安全的条件下,实现温肺散寒的药灸的技术方案则尚未提及。因此,我们亟需一种能够在快速起效、有效控温以及绿色安全的条件下,实现温肺散寒的药灸。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及其制备方法,以达到在快速起效、有效控温以及绿色安全的条件下,温肺散寒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包括发热袋和药膏贴;所述发热袋包括发热剂和料袋,所述药膏贴包括脂质体和药袋;按重量份计,所述脂质体包括卵磷脂10~25份、复合精油18~24份和中药载体50~62份;按重量份计,所述中药载体包括艾叶30~45份、细辛6~8份、岩天麻3~5份、白芥子25~37份、甘遂11~16份、生姜汁10~15份、甘草14~19份、陈皮20~30份和紫菀12~18份。进一步的,按重量份计,所述复合精油包括茶树精油3~4份和肉桂精油1~3份。进一步的,所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配比称量所述卵磷脂、复合精油和中药载体;S2.所述中药载体经粉碎和筛分处理,得到800~1000目的粉碎料,备用;S3将所述复合精油与磷酸盐缓冲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液,备用;S4将所述卵磷脂溶解于无水乙醇,经旋蒸和干燥处理,得到均匀连续的脂质薄膜;S5将所述粉碎料、混合液与脂质薄膜混合,经超声振荡处理,得到脂质体混悬液;S6所述脂质体混悬液经冷冻干燥处理,得到所述脂质体。进一步的,S3中,所述混合液中复合精油的浓度为24~32g/L。进一步的,S5中,所述超声振荡处理的时间为15~30min;其中,所述超声的频率为350~380MHz,所述振荡的频率为210~220rpm。进一步的,按重量份计,所述发热剂包括铁粉40~80份、凝水胶体10~30份、硅藻土4~10份、催化剂10~20份和耦合剂5~10份。进一步的,按重量份计,所述凝水胶体包括高吸水树脂1~2份、盐2~4份和水10~20份;按重量份计,所述耦合剂包括聚乙二醇1~2份、凡士林8~15份、单甘酯8~1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0.5~1份和羊毛脂8~12份。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剂的制备方法,是按配比称取所述铁粉、凝水胶体、硅藻土、催化剂和耦合剂,并将其混合均匀,即得。进一步的,所述料袋由第一淋膜无纺布层和第一透气薄膜层缝制而成,所述药袋由第二淋膜无纺布层和第二透气薄膜层缝制而成;所述第一淋膜无纺布层和第二淋膜无纺布层相互粘合;所述第一透气薄膜层和第二透气薄膜层上均设有压敏胶,并配置离型纸。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7.将所述脂质体放入药袋,得到所述药膏贴;S8.将所述发热剂放入料袋,得到所述发热袋;S9.将所述药膏贴与发热袋相互粘合,得到所述药灸。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各原料的药用性能如下: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之功。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带下、湿疹、疥癣、痔疮、痈疡。细辛:味辛,性温,归肺、肾、心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之功。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岩天麻: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宣肺理气、镇咳祛瘀之功。主治伤风感冒、肺痈咳血。白芥子: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具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之功。主治寒痰喘咳、悬饮、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甘遂:味苦,性寒,归脾、肺、肾、膀胱、大肠、小肠经。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主治水肿、臌胀、胸胁停饮,风痰癫痫、疮痈肿痛等。生姜汁: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润肺止咳之功。主治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之功。主治脾虚倦怠、心虚悸动、咳嗽气喘、痈疽喉痹、药食中毒、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等。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主治脾胃气滞证、呕吐、呃逆、湿痰、寒痰咳嗽、胸痹。紫菀:味苦、辛、甘,性微温,归肺经。具有润肺化痰止咳之功。主治咳嗽有痰、肺痈、胸痹及小便不通等。茶树精油:茶树的提取物,具有杀菌消炎、收敛毛孔、治疗伤风感冒、咳嗽、鼻炎、哮喘,以及改善痛经、月经不调和生殖器感染的功效。肉桂精油:具有改善循环不良、纾缓肌肉痉挛及风湿病、改善关节疼痛和抗菌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从中药角度分析,本方案选用按君、臣、佐、使组方,通过所述中药载体中的全方配伍达到了温肺散寒的功效。更为重要的是,所述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袋和药膏贴;所述发热袋包括发热剂和料袋,所述药膏贴包括脂质体和药袋;/n按重量份计,所述脂质体包括卵磷脂10~25份、复合精油18~24份和中药载体50~62份;/n按重量份计,所述中药载体包括艾叶30~45份、细辛6~8份、岩天麻3~5份、白芥子25~37份、甘遂11~16份、生姜汁10~15份、甘草14~19份、陈皮20~30份和紫菀12~18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袋和药膏贴;所述发热袋包括发热剂和料袋,所述药膏贴包括脂质体和药袋;
按重量份计,所述脂质体包括卵磷脂10~25份、复合精油18~24份和中药载体50~62份;
按重量份计,所述中药载体包括艾叶30~45份、细辛6~8份、岩天麻3~5份、白芥子25~37份、甘遂11~16份、生姜汁10~15份、甘草14~19份、陈皮20~30份和紫菀12~18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复合精油包括茶树精油3~4份和肉桂精油1~3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配比称量所述卵磷脂、复合精油和中药载体;
S2.所述中药载体经粉碎和筛分处理,得到800~1000目的粉碎料,备用;
S3将所述复合精油与磷酸盐缓冲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液,备用;
S4将所述卵磷脂溶解于无水乙醇,经旋蒸和干燥处理,得到均匀连续的脂质薄膜;
S5将所述粉碎料、混合液与脂质薄膜混合,经超声振荡处理,得到脂质体混悬液;
S6所述脂质体混悬液经冷冻干燥处理,得到所述脂质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混合液中复合精油的浓度为24~32g/L。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温肺散寒的药灸,其特征在于,S5中,所述超声振荡处理的时间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敏,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蜜儿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