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簧端子及具有插簧端子的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7007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簧端子及具有插簧端子的电池包,其中,一种插簧端子,包括连接板和弹性支承部,弹性支承部朝向连接板内侧弯折,并在连接板内侧形成夹持空间,弹性支承部包括用于对插片形成弹性夹持的拐角触点。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弹性支承部朝向连接板的内侧弯折,使其在连接板内侧形成夹持空间并利用拐角触点对插片进行弹性夹持,从而保证插簧端子与插片的稳定连接;同时由于弹性支承部位于连接板内侧,其形变空间较小,使连接板内壁可以对弹性支承部提供反作用力,进一步提升对插片的夹持力,避免弹性支承部在长时间使用后变形,影响插接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簧端子及具有插簧端子的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电池包
,尤其涉及一种插簧端子及具有插簧端子的电池包。
技术介绍
现有用于电连接的母端子在长时间的插拔使用之后,母端子的导电片易变形,导致接触不良,特别是作电源正、负极插接端子时,电源正、负极母端子适于大电流通过,母端子与公插片插接接触不好,除容易导致接触不良之外,还容易产生电火花,长时间使用会使得接线部位发烫、塑料绝缘层烧化,金属接插件表面严重氧化,造成接触电阻增大产生局部电压降。且由于端子插座发热,还会造成端子插座的塑料座碳化引发漏电或短路。另外,由于现有的母端子外表面异形,母端子不方便与端子插座注塑一体,注塑模具结构复杂;且即使母端子与端子插座注塑一体,由于母端子的外部部分被注塑包胶,影响母端子的弹力;因此,现有技术中母端子与端子插座多为分体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插簧端子,可稳定对插片进行夹持,保证接触良好。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插簧端子的电池包,插簧端子与插片连接良好,保证电池包使用安全。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插簧端子,包括连接板和弹性支承部,所述弹性支承部朝向所述连接板内侧弯折,并在所述连接板内侧形成夹持空间,所述弹性支承部包括用于对插片形成弹性夹持的拐角触点。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承部包括向内弯折的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相对设置,并在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所述夹持空间;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均包括用于对插片形成弹性夹持的拐角触点。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均包括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所述拐角触点为所述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的连接点;两个所述第一折弯段形成适于插片插入的纳入端口。优选地,所述第二折弯部包括延伸段和抵接部,所述延伸段朝向所述连接板的内壁延伸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连接板的内壁之间存在活动间隙L1。优选地,所述活动间隙L1小于或等于1/2H,H为所述插片的厚度。优选地,所述连接板包括U型板和引脚,所述U型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的第一折弯段连接;所述夹持空间位于所述U型板内侧空间中;所述U型板的外表面光滑。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片、所述U型板和所述引脚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均具有弹性。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片的拐角触点和所述第二导电片的拐角触点相对设置,紧密相抵;或,存在间隙L2,所述间隙L2小于或等于1/2H,H为所述插片的厚度。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片的拐角触点和所述第二导电片的拐角触点错位设置。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插簧端子,还包括插片、接地端子和安装座,两个插簧端子对称设置在安装座上,接地端子设置在两个所述插簧端子之间。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将弹性支承部朝向连接板的内侧弯折,使其在连接板内侧形成夹持空间并利用拐角触点对插片进行弹性夹持,从而保证插簧端子与插片的稳定连接;同时由于弹性支承部位于连接板内侧,其形变空间较小,使连接板内壁可以对弹性支承部提供反作用力,进一步提升对插片的夹持力,避免弹性支承部在长时间使用后变形,影响插接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插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插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插簧端子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插簧端子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插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插簧端子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插簧端子安装在电池包中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插簧端子;2、插片;3、接地端子;4、安装座;10、弹性支承部;11、导电片;12、第一导电片;13、第二导电片;14、拐角触点;15、夹持空间;16、第一折弯段;161、纳入端口;17、第二折弯段;171、延伸段;172、抵接部;L1、活动间隙;L2、间隙;20、连接板;21、U型板;22、引脚。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看附图1至附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来的插簧端子及具有插簧端子的电池包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其中,插簧端子的弹性支承部朝向连接板的内侧弯折,从而在连接板内侧对插片进行夹持,并利用连接板内壁的反作用力使拐角触点与插片接触更稳定,使用寿命更长。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插簧端子1包括连接板20和弹性支承部10,弹性支承部10朝向连接板20内侧弯折,并在连接板20内侧形成夹持空间15,弹性支承部10包括用于对插片2形成弹性夹持的拐角触点14。更具体地说,弹性支承部10包括导电片11,拐角触点14设置在导电片11上,弹性支承部10朝向连接板20的内侧弯折成导电片11,用于夹持插片2。如附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弹性支承部10包括一个导电片11,该导电片11与连接板20的一侧连接,其上的拐角触点14靠近连接板20的另一侧,从而使拐角触点14与连接板20另一侧的内壁形成夹持空间15,对插片2进行夹持。为了提高导电片11的夹持能力,可以使导电片11的尾端与所连接的连接板20那侧内壁相抵或接近,从而在插片2插入导电片11与连接板20内壁之间时,导电片11的尾端与连接板20产生反作用力,避免导电片11过度形变,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簧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和弹性支承部,所述弹性支承部朝向所述连接板内侧弯折,并在所述连接板内侧形成夹持空间,所述弹性支承部包括用于对插片形成弹性夹持的拐角触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簧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和弹性支承部,所述弹性支承部朝向所述连接板内侧弯折,并在所述连接板内侧形成夹持空间,所述弹性支承部包括用于对插片形成弹性夹持的拐角触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承部包括向内弯折的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相对设置,并在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所述夹持空间;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均包括用于对插片形成弹性夹持的拐角触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均包括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所述拐角触点为所述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的连接点;两个所述第一折弯段形成适于插片插入的纳入端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部包括延伸段和抵接部,所述延伸段朝向所述连接板的内壁延伸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连接板的内壁之间存在活动间隙L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间隙L1小于或等于1/2H,H为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作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