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6793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包括:LED背光源,LED背光源具有多个固定于PCB板上的LED灯;导光板,LED背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光学薄片组,光学薄片组设置于导光板上表面;反射片,反射片设置于导光板下表面;框架,框架具有一容纳腔,用于收容导光板、光学薄片组以及反射片;其中,反射片靠近LED背光源的一端具有多个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反射片在入光侧设置有凹槽结构,改变光的反射,平衡了反射片入光处暗光区和亮光区的亮度,从而解决背光源Hot‑spot现象,结构简单,既不会损失LED灯原有的亮度,也节约了开发时间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背光源
,特别是指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组件之一,它的功能在于为液晶显示提供光源,供应充足的亮度与让其光源均匀分布利用,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是将多个LED密集的排布在条形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刷电路板)上,从而得到一个线光源。作为光源的LED在整个背光源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通过减少LED用量可以有效降低背光源成本,但是减少LED的数量,会增大LED之间的间距,从而使LED发出的光在导光板上分布不均匀,导致在导光板的入光处出现很明显的阴暗间隔现象,即亮点(Hot-spot)现象,严重影响到显示画面的质量。目前,大多数处理背光源模组的背光效果时,需要多次调整导光板网点设计,来改善Hot-spot现象,采用这种方式改善Hot-spot现象,改版次数多,开发时间长,开发成本高。少数直接在FPC灯前区域刷黑色油墨或扩散印黑色油墨,但是会损失产品亮度,间接提高产品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解决了背光源模组由于LED发出的光在导光板上分布不均匀,导致在导光板的入光处出现很明显的hot-spot现象的问题,减少了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LED背光源,LED背光源具有多个固定于PCB板上的LED灯;导光板,LED背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光学薄片组,光学薄片组设置于导光板上表面;反射片,反射片设置于导光板下表面;框架,框架具有一容纳腔,用于收容导光板、光学薄片组以及反射片;其中,反射片靠近LED背光源的一端具有多个凹槽。进一步地,光学薄片组还包括扩散片、下棱镜片及上棱镜片,扩散片、下棱镜片及上棱镜片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导光板上表面。进一步地,凹槽包括一平面a,平面a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侧面b和第二侧面c,第一侧面b与平面a之间的夹角大于90°,第二侧面c与平面a之间的夹角大于90°。进一步地,凹槽的长度大于LED灯的长度。进一步地,凹槽呈弧形状或多边形。进一步地,凹槽等间距地设置于反射片上,凹槽与LED灯相对设置。进一步地,框架包括底板、侧板以及翻边,底板与侧板垂直连接;翻边与侧板垂直连接。进一步地,框架为铁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源模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反射片在入光侧设置有凹槽结构,改变光的反射,平衡了反射片入光处暗光区和亮光区的亮度,从而解决背光源Hot-spot现象,结构简单,既不会损失LED原有的亮度,也节约了开发时间和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背光源模组的的局部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中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背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背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0-LED背光源,11-LED灯,12-PCB板,20-导光板,30-光学薄片组,31-反射片,311-导光结构,311a-平面,311b-第一侧面,311c-第二侧面,32-扩散片,33-下棱镜片,34-上棱镜片,40-框架,41-底板,42-侧板,A1-暗光区,A2-亮光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在下述描述中,参考附图,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例。应当理解,还可使用其他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组成、结构、电气以及操作上的改变。下面的详细描述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并且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仅由公布的专利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这里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背光源模组的的局部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中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请参阅图1-3,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LED背光源10,LED背光源10具有多个固定于PCB板12上的LED灯11;导光板20,LED背光源10设置于导光板20的一侧,获得均匀的光源面;光学薄片组30,光学薄片组30设置于导光板20上表面;反射片31,反射片31设置于导光板20下表面;反射片31能够框架40,框架40具有一容纳腔,用于收容导光板20、光学薄片组30以及反射片31,起到固定保护的作用;其中,反射片31靠近LED背光源10的一端具有多个凹槽311。具体地,光学薄片组30还包括扩散片32、下棱镜片33及上棱镜片34,扩散片32、下棱镜片33及上棱镜片34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导光板20上表面。具体地,凹槽311包括一平面311a,平面311a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侧面311b和第二侧面311c,第一侧面311b与平面311a之间的夹角大于90°,第二侧面311c与平面311a之间的夹角大于90°,即形成一梯形槽。具体地,图4为本技术背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请结合图4和图5,凹槽311等间距地设置于反射片31上,凹槽311与LED灯11相对设置且凹槽311的长度大于LED灯11的长度。在使用时,LED灯11的光线通过反射片31射入,使得反射片31入光处形成暗光区A1和亮光区A2。由于设置有凹槽311,凹槽311处所处的位置又为亮光区A2,使得亮光区A2的亮度就降低下来,而暗光区A1仍有反射膜,形成漫反射,提升了暗光区A1的亮度,平衡了暗光区A1和亮光区A2的亮度,从而解决背光源Hot-spot现象。具体地,框架40包括底板41、侧板42以及翻边43,底板41与侧板42垂直连接;翻边43与侧板42垂直连接,底板41、侧板42以及翻边43形成一U型容纳腔,起到固定保护的作用导光板20、光学薄片组30以及反射片31的作用。【第二实施例】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背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的局部放大图。请结合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凹槽311呈弧形状或多边形。凹槽311等间距地设置于反射片31上,凹槽311与LED灯11相对设置且凹槽311的长度大于LED灯11的长度。在使用时,LED灯11的光线通过反射片31射入,使得反射片31入光处形成暗光区A1和亮光区A2。由于设置有凹槽311,凹槽311处所处的位置又为亮光区A2,使得亮光区A2的亮度就降低下来,而暗光区A1仍有反射膜,形成漫反射,提升了暗光区A1的亮度,平衡了暗光区A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LED背光源(10),所述LED背光源(10)具有多个固定于PCB板(12)上的LED灯(11);/n导光板(20),所述LED背光源(1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的一侧;/n光学薄片组(30),所述光学薄片组(3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上表面;/n反射片(31),所述反射片(31)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下表面;/n框架(40),所述框架(40)具有一容纳腔,用于收容所述导光板(20)、所述光学薄片组(30)以及所述反射片(31);/n其中,所述反射片(31)靠近所述LED背光源(10)的一端具有多个凹槽(3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LED背光源(10),所述LED背光源(10)具有多个固定于PCB板(12)上的LED灯(11);
导光板(20),所述LED背光源(1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的一侧;
光学薄片组(30),所述光学薄片组(3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上表面;
反射片(31),所述反射片(31)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下表面;
框架(40),所述框架(40)具有一容纳腔,用于收容所述导光板(20)、所述光学薄片组(30)以及所述反射片(31);
其中,所述反射片(31)靠近所述LED背光源(10)的一端具有多个凹槽(3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薄片组(30)还包括扩散片(32)、下棱镜片(33)及上棱镜片(34),所述扩散片(32)、下棱镜片(33)及上棱镜片(34)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1)包括一平面(311a),所述平面(311a)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侧面(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平曹俊威冯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