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6228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5
一种回油结构,包括:流路体,被构成为使通过油分离部件从窜缸混合气分离出来的油回到与引擎的油贮存部连通的引擎主体内;流路体的上游端连接于油分离部件,流路体的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引擎主体的内壁向该引擎主体内突出,流路体的下游端的油排出口被配置在油排出口不浸渍在所述油贮存部内的油中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回油结构
本公开涉及回油结构,尤其涉及PCV(PositiveCrankcase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的回油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在该种PCV装置中,被构成为由机油分离器从窜缸混合气中分离出来的油(以下,分离油)经由被连接于引擎主体内的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盘。使返回配管的油排出口在引擎主体的内壁面上开口时,沿该内壁面流动的油、或从引擎主体内的旋转体飞散的溅油从油排出口流入返回配管内,从而存在引起返流的可能性。作为可防止这样的返流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将连接于机油分离器的返回配管插入到引擎主体内,并且使该返回配管的油排出口浸渍在油盘内的油中。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253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中,返回配管被形成为从引擎主体的侧壁穿过曲轴箱内到达油盘的长条状。因此,长条状的返回配管由于受到引擎的振动或在曲轴箱以及、或者油盘内流动的油的流体压力的影响而存在断裂的可能性。另外,如果为防止断裂而将返回配管设为厚壁以确保强度,则也存在招致成本上升的技术问题。进一步,通过增长返回配管的流路,还存在引起分离油的排出效率降低、劣化油等导致的阻塞(堵塞)的可能性。本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以简单的构成有效地防止油的返流的回油结构。[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根据本公开的回油结构,包括:流路体,被构成为使通过油分离部件从窜缸混合气分离出来的油回到与引擎的油贮存部连通的引擎主体内;所述流路体的上游端连接于所述油分离部件,所述流路体的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引擎主体的内壁向该引擎主体内突出,所述流路体的下游端的油排出口被配置在所述油排出口不浸渍所述油贮存部内的油中的位置。也可以是,所述引擎主体内容纳有旋转体,所述流路体的所述油排出口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外周面相比在旋转轴方向上偏移地配置。也可以是,所述流路体包括管构件,其从所述引擎主体的侧壁内表面向该引擎主体的内部突出。另外,所述管构件可以具有从所述侧壁内表面在横向上延伸的第一直线管部、从该第一直线管部的下游端向所述旋转轴方向斜下方弯曲的弯曲管部、以及从该弯曲管部的下游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直线管部,也可以在所述第二直线管部的下游端形成有油排出口。[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有效地防止油的返流。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回油结构的PCV装置的示意性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回油配管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3是切取图2所示的回油配管部的一部分而示出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从齿轮径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下游管构件的第二直线管部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回油结构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名称和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针对它们的详细说明。[整体结构]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回油结构的PCV装置30的示意性的整体结构图。引擎10包括气缸体11。在气缸体11的上部设置有气缸盖12,在气缸盖12的上部安装有气缸盖罩13。另外,在气缸体11的下部,设置有贮存引擎机油的油盘19(油贮存部)。并且,在气缸体11中,设置有容纳有多个齿轮G的齿轮箱GB,该多个齿轮G将曲轴CS的旋转动力传递给没有图示的辅机组。这些气缸体11和齿轮箱GB的内部空间均与油盘19连通。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这些气缸体11和齿轮箱GB简称为“引擎主体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称为“引擎主体20”的情况下,认为包括气缸体11以及、或者齿轮箱GB。在气缸盖12的侧部,设置有进气歧管14和排气歧管15。导入新气体的进气管16连接于进气歧管14,导出排气的排气管18连接于排气歧管15。PCV装置30使从形成在气缸体11中的没有图示的气缸和活塞的间隙漏出到曲轴箱侧的窜缸混合气回流到进气系统(或者,向大气开放)。具体而言,PCV装置30包括上游气体配管部31、机油分离器32(油分离部件的一个示例)、下游气体配管部33、PCV阀34、回油配管部40(流路体的一个示例)。上游气体配管部31连接气缸盖罩13的气体出口部和机油分离器32的气体入口部,将漏出到曲轴箱侧的窜缸混合气导入到机油分离器32中。机油分离器32从窜缸混合气分离油。下游气体配管部33连接机油分离器32的气体出口部和进气管16,将在机油分离器32中分离了油的窜缸混合气回流到进气管16内。此外,下游气体配管部33的出口端也可以向大气开放。PCV阀34与机油分离器32的气体出口部相邻地设置,例如作为止回阀发挥作用。回油配管部40连接机油分离器32的油出口部和引擎主体20。回油配管部40以使在机油分离器32中从窜缸混合气分离出来的油(以下,分离油)返回引擎主体20的内部的方式发挥功能。从回油配管部40排出至引擎主体20内的分离油通过重力下落而回到下方的油盘19内。下面,针对回油配管部4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回油配管部]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回油配管部40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3是切取图2所示的回油配管部40的一部分而示出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视图。如图2、3所示,回油配管部40从分离油的返回方向的上游侧依次包括上游管构件41、支架42、以及下游管构件45。上游管构件41是大致圆筒状的筒构件,被配置在引擎主体20的外侧。上游管构件41的上游端连接于机油分离器32(参照图1)的油出口部。上游管构件41沿着引擎主体20的侧壁外表面20A在引擎主体20的外侧以大致铅直方向延伸,并且使其下游侧41A向引擎主体20弯曲地形成。支架42是厚壁的板状部件,优选由金属材料等形成。支架42通过一对螺栓B被固定在引擎主体20的侧壁外表面20A。在固定有支架42的引擎主体20的侧壁部位,贯通形成有插入孔21(参照图3)。另外,在支架42的与插入孔21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孔43(参照图3)。贯通孔43被设定为外侧的开口孔部43A的孔径与上游管构件41的管外径大致同径、且内侧的开口孔部43B的孔径与上游管构件41的管内径大致同径的阶梯孔。上游管构件41的下游端嵌插于外侧的开口孔部43A。并且,在支架42的内侧面,设置有围绕开口孔部43B的开口缘的筒状突起44(参照图3)。筒状突起44的筒外径被形成为小于插入孔21的孔径,筒状突起44的筒内径被形成为与下游管构件45的管外径大致同径。下游管构件45的上游端嵌插于筒状突起44。优选地,通过钎焊等将这些筒状突起44和下游管构件45互相固定。下游管构件45是大致圆筒状的筒构件,优选地,以具有耐热性的部件(例如,金属)形成。具体而言,下游管构件45从上游侧依次一体地具有第一直线管部46、弯曲管部47、以及第二直线管部48。第二直线管部48的下游端被设定为向引擎主体20内开口的油排出口49。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油结构,包括:/n流路体,被构成为使通过油分离部件从窜缸混合气分离出来的油回到与引擎的油贮存部连通的引擎主体内;/n所述流路体的上游端连接于所述油分离部件,所述流路体的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引擎主体的内壁向该引擎主体内突出,所述流路体的下游端的油排出口被配置在所述油排出口不浸渍在所述油贮存部内的油中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213 JP 2018-0231801.一种回油结构,包括:
流路体,被构成为使通过油分离部件从窜缸混合气分离出来的油回到与引擎的油贮存部连通的引擎主体内;
所述流路体的上游端连接于所述油分离部件,所述流路体的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引擎主体的内壁向该引擎主体内突出,所述流路体的下游端的油排出口被配置在所述油排出口不浸渍在所述油贮存部内的油中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结构,
在所述引擎主体内容纳有旋转体,
所述流路体的所述油排出口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外周面相比在旋转轴方向上偏移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结构,
所述流路体包括管构件,该管构件从所述引擎主体的侧壁内表面向该引擎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田英树西谷仁志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