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5805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所述水平支撑与楼面钢梁固接,水平支撑由多个水平设置的钢带构成,钢带厚度与楼面钢梁翼缘板厚度相当,各钢带宽度根据结构受力需要选择性定制;水平支撑的钢带一端与楼面钢梁上翼缘水平连接,另一端与框架柱连接;钢带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栓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钢带水平支撑自重小,工厂制作、运输、现场安装方便连接构造简单、可靠,不受楼面次梁布置方向和间距的影响,不受连接角度的限制,一方面增加楼面支撑的整体刚度,另一方面也解决单纯钢带本身平面外比较柔的缺点,整体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
本技术属于钢结构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楼面水平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高层、超高层建筑,楼盖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承载力对于保证刚性楼板假定,使实际结构整体工作特性与设计计算模型尽可能一致,保证结构整体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工程中,建筑物的楼层刚度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满足刚性楼板假定。譬如,因为建筑平面尺寸狭长、平面不规则,导致地震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比较显著,单纯依靠传统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无法保证楼盖结构的承载力,结构整体安全也受到削弱。再譬如,建筑物常常因为立面造型、内部功能需要,出现楼板不连续、凹凸不规则、大开洞等情况,楼盖被不同程度削弱。这些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特别是高烈度区)的高层建筑也是非常不利的。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采取两种方法:1)加大楼板厚度及其配筋;2)设置楼面水平支撑。其中第一种方法,一方面加大楼板厚度不仅带来结构自重增加,加大基础及竖向承重构件的负荷,增加造价;另一方面,自重对应的竖向荷载增加了地震作用,对结构抗侧力要求提高,于抗震设计不利。因此,实际工程中更多倾向于采用第二种方法。楼面水平支撑通常采用工字形、矩形、圆管及角钢等截面的杆体或梁体。现有的做法中,水平支撑连接楼面框架柱,水平支撑需要越过楼面次梁,因楼面次梁通常平行布置,间距在2.1m~3.3m左右,而水平支撑标高位于楼面钢梁上翼缘或下翼缘,也可以位于梁高范围内。所以水平支撑会被楼面次梁打断从而变得很零碎。施工时与次梁的连接工作也很繁琐,无法得到广泛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br>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通过设置水平支撑结构来弥补楼盖刚度欠缺、承载力不足、不满足整体抗震性能的做法,常常会出现支撑构件零碎、连接节点繁琐、施工困难等缺点。为解决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用节约钢材、制作简单、施工方便快捷、便于工业化生产、社会经济性能良好的楼面水平支撑做法。具体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一种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所述水平支撑与楼面钢梁固接,水平支撑由多个水平设置的钢带构成,钢带厚度与楼面钢梁翼缘板厚度相当,各钢带宽度根据结构受力需要选择性定制;水平支撑的钢带一端与楼面钢梁上翼缘水平连接,另一端与框架柱连接;钢带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栓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结构水平支撑杆件采用钢带截面形式,自重小,工厂制作简单方便,运输和现场安装方便。2)本新型水平钢带支撑与楼面钢梁翼缘边对边完整对接,连接构造简单、可靠,不受楼面次梁布置方向和间距的影响。3)水平钢带支撑与钢柱的连接构造简单、可靠,不受连接角度的限制。4)水平钢带支撑上设置有栓钉,可以与楼面混凝土有效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增加楼面支撑的整体刚度,另一方面也解决单纯钢带本身平面外比较柔的缺点,整体效果好。优选的,钢带端部设置为斜角端,斜角角度任意设置。钢带与钢梁上翼缘呈任意角度斜交。优选的,钢带与钢梁上翼缘连接节点下侧设置衬板,钢带与钢梁上翼缘采用带间隙的熔透焊一体。焊接完成后,钢带与梁翼缘板之间形成等强对接连接,保证了支撑连接的高效性。优选的,钢带与钢梁上翼缘的连接节点上侧设安装锚板,该安装锚板竖向垂直于上翼缘及钢带表面设置,其底边跨钢带与翼缘板的连接缝,左侧与翼缘板固接,右侧与钢带固接。优选的,所述钢梁上翼缘左侧连接第一钢带,右侧连接第二钢带,第一钢带与第二钢带位于同一中心线上。保证传力直接、高效,不会因为连接偏心给梁翼缘带来次生应力。进一步的,第一钢带、第二钢带通过设置安装锚板彼此相连,该安装锚板安装于第一钢带与第二钢带的中心线上,该安装锚板具备三个连接点,分别与第一钢带、梁翼缘以及第二钢带固接。优选的,钢带与圆形框架柱连接的一端,设为与圆形框架柱表面匹配的弧形端部。优选的,钢带与矩形框架柱角部连接的一端,设为与矩形框架柱棱角匹配的燕尾形端部。附图说明图1:水平钢带支撑与楼面钢梁翼缘对接示意图;图2:水平钢带支撑与梁翼缘连接结构;图3:水平钢带支撑与梁翼缘板的预固定结构;图4:水平钢带支撑与圆形框架柱的连接结构;图5:水平钢带支撑与矩形框架柱的连接结构;图6:设置栓钉的示意图。图7:水平钢带支撑的另一实施例结构;图8:第一钢带与第二钢带节点结构图。图中:钢梁1、第一钢带2、第二钢带3、衬板4、安装锚板5、框架柱6、栓钉7。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及“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详细描述:实施例一:结合附图1、图2、图4、图5、图6所示,一种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所述水平支撑与楼面钢梁固接,水平支撑由多个水平设置的钢带(2、3)构成,钢带(2、3)厚度与楼面钢梁1翼缘板厚度相当,各钢带宽度根据结构受力需要选择性定制;水平支撑的钢带(2、3)一端与楼面钢梁1上翼缘水平连接,另一端与框架柱6连接;钢带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栓钉7。其中,钢带与钢梁上翼缘连接节点下侧设置衬板4,钢带与上翼缘采用带间隙的熔透焊一体。焊接完成后,钢带支撑与梁翼缘之间形成等强对接连接,保证了支撑连接的高效性。实施例二: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钢带端部制为斜角端,斜角端可以设置为任意角度,钢带与钢梁1翼缘板斜交,交角根据受力需要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梁翼缘左侧连接第一钢带2,右侧连接第二钢带3,第一钢带2与第二钢带3位于同一中心线上,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3共线,构成在受力方向与钢梁相交的一个构造线,保证传力直接、高效。再进一步,这种支撑构造线不仅设计一条,还可以在该交点上增加另一方向的斜交支撑,双斜交线结构如图7所示。结合图3所示,由于钢带自重不大,在焊接前可以采用安装锚板5将钢带(2或3)端部与梁翼缘板做临时固定。具体的,钢带与楼面钢梁1上翼缘的连接节点上侧设安装锚板5,该安装锚板5竖向垂直于钢梁上翼缘及钢带表面设置,其底边跨钢带与翼缘板的连接缝,左侧与钢梁上翼缘板固接,右侧与钢带(2或3)固接。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中设计的与钢梁斜交一条或多条支撑构造线基础上,如图8所示,实施例三为:第一钢带2与第二钢带3进一步通过安装锚板5'相连,该安装锚板5'大于上述跨一条焊缝的锚板,该安装锚板5'安装于第一钢带2与第二钢带3的中心线上,该安装锚板5'具备三个连接点,分别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所述水平支撑与楼面钢梁固接,其特征是:水平支撑由多个水平设置的钢带构成,钢带厚度与楼面钢梁翼缘板厚度相当,各钢带宽度根据结构受力需要选择性定制;水平支撑的钢带一端与楼面钢梁上翼缘水平连接,另一端与框架柱连接;钢带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栓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所述水平支撑与楼面钢梁固接,其特征是:水平支撑由多个水平设置的钢带构成,钢带厚度与楼面钢梁翼缘板厚度相当,各钢带宽度根据结构受力需要选择性定制;水平支撑的钢带一端与楼面钢梁上翼缘水平连接,另一端与框架柱连接;钢带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栓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其特征是:钢带与钢梁上翼缘连接节点下侧设置衬板,钢带与钢梁上翼缘采用带间隙的熔透焊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其特征是:钢带端部设置为斜角端,斜角角度任意设置,钢带与钢梁上翼缘呈任意角度斜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其特征是:钢带与钢梁上翼缘的连接节点上侧设安装锚板,该安装锚板竖向垂直于上翼缘及钢带表面设置,其底边跨钢带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宝成许强王森
申请(专利权)人:杭萧钢构河北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