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梁柱自复位耗能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58045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梁柱自复位耗能节点,包括钢柱、中间梁、短梁、连接板、摩擦板、限位装置、铰接支座和高强锚杆;钢柱竖直布置,中间梁横向布置;短梁一端与钢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中间梁之间存在间隙;两块连接板分别位于短梁和中间梁的腹板两侧;摩擦板垫设在短梁的腹板和连接板之间;限位装置为固定在中间梁下部翼缘底面,且两侧开设有通孔的筒体或架体;铰接支座固定在钢柱上;高强锚杆一端与铰接支座铰接,另一端穿过限位装置的通孔,高强锚杆上套设有碟形弹簧组,且两端对称套设有限位钢板和高强螺母。通过给碟形弹簧组施加预压力使梁柱具备自复位能力,强震时,短梁与中间梁铰接转动摩擦耗能,梁柱节点下的碟形弹簧组实现自复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梁柱自复位耗能节点
本技术涉及消能减震体系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梁柱自复位耗能节点。
技术介绍
由于地震频发,以及现代化的安全标准对结构的安全日益重视,现有的梁柱节点结构趋向于选用自复位结构。自复位结构体系主要通过在结构中设置预应力装置,使结构自动恢复到初始位置,以减小残余位移。摇摆结构体系通过结构整体性摇摆防止出现薄弱层,使结构各层层间变形趋于一致,结构损伤分布更均匀。而我们知道传统的梁柱节点在每次地震中都会发生损伤和残余变形,有些弹性变形恢复的慢,更有可能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因此,研发一种可以在震中耗能减小变形,震后迅速实现梁柱自复位恢复其使用功能的节点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梁柱自复位耗能节点,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梁柱自复位耗能节点,包括:钢柱、中间梁、短梁、连接板、摩擦板、限位装置、铰接支座和高强锚杆;所述钢柱竖直布置,所述中间梁横向布置;所述短梁位于所述钢柱和所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梁柱自复位耗能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柱(17)、中间梁(10)、短梁(15)、连接板(11)、摩擦板(13)、限位装置、铰接支座(9)和高强锚杆(7);/n所述钢柱(17)竖直布置,所述中间梁(10)横向布置;/n所述短梁(15)位于所述钢柱(17)和所述中间梁(10)之间,其一端与所述钢柱(17)侧壁的翼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间梁(10)之间存在间隙;/n两块所述连接板(11)分别位于所述短梁(15)和所述中间梁(10)的腹板两侧,所述连接板(11)一端与所述中间梁(10)的腹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短梁(15)的腹板通过螺栓铰接;/n所述摩擦板(13)垫设在所述短梁(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柱自复位耗能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柱(17)、中间梁(10)、短梁(15)、连接板(11)、摩擦板(13)、限位装置、铰接支座(9)和高强锚杆(7);
所述钢柱(17)竖直布置,所述中间梁(10)横向布置;
所述短梁(15)位于所述钢柱(17)和所述中间梁(10)之间,其一端与所述钢柱(17)侧壁的翼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间梁(10)之间存在间隙;
两块所述连接板(11)分别位于所述短梁(15)和所述中间梁(10)的腹板两侧,所述连接板(11)一端与所述中间梁(10)的腹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短梁(15)的腹板通过螺栓铰接;
所述摩擦板(13)垫设在所述短梁(15)的腹板和所述连接板(11)之间;
所述限位装置为固定在所述中间梁(10)下部翼缘底面,且两侧开设有通孔的筒体或架体;
所述铰接支座(9)固定在所述钢柱(17)上,且位于所述短梁(15)下方;
所述高强锚杆(7)水平布置,且一端与所述铰接支座(9)铰接,另一端穿过所述限位装置的通孔,所述高强锚杆(7)上套设有碟形弹簧组(3),所述碟形弹簧组(3)位于所述限位装置内部,所述碟形弹簧组(3)的两端对称套设有限位钢板(2)和高强螺母(1);两块所述限位钢板(2)在所述碟形弹簧组(3)的弹性作用下分别顶紧所述限位装置的两块侧板,两个所述高强螺母(1)分别顶紧在两块所述限位钢板(2)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柱自复位耗能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10)的翼缘板和腹板之间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一加劲肋(16),所述第一加劲肋(16)与所述限位装置的竖向钢板(5)在同一铅垂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柱自复位耗能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魏盛飞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