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轴、转向桥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4733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39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前轴、转向桥总成及车辆,车辆前轴包括中间向外依次设置的中部(1)、板簧安装部(2)、过渡部(3)以及拳部(4),其中所述拳部用于连接转向节(6),所述过渡部相对于所述板簧安装部向前偏移,以使得所述车辆前轴的两个所述拳部的中心连线向前偏移于两个所述板簧安装部的中心连线。两个拳部的中心连线相比于两个板簧安装部的中心连线向前偏移,可以使过渡部和板簧安装部的交接位置的后侧的空间增大。这样,可以为拉杆臂提供更大的空间,提高了拉杆臂运动到极限位置时轮端的转角,即轮端可以做更大角度的转动,使得车辆转向过程的操作更加灵活,提升整体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轴、转向桥总成及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零部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前轴、转向桥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行驶过程中,转弯时的驾驶体验是影响车辆整体使用感的重要部分,提高驾驶转弯时的操作灵活性可增大车辆的竞争力。车辆在转弯过程中,前桥能够提供的转角越大,车辆所需的转弯半径越小,则车辆的灵活性越高。相关技术中,针对一些转向桥,当轮端转动到极限位置时,横拉杆臂与形成为工字梁的车辆前轴干涉,从而限制了轮端的最大转角,使车辆转弯过程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因此,对车辆转向桥的结构进行改进以增大轮端的最大转角,可提高车辆竞争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前轴,以增大轮端的最大转角,提高车辆转弯的灵活性。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桥总成,该转向桥总成能够提高车辆转向时的灵活性。本公开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公开提供的转向桥总成。为了实现本公开的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前轴,包括从中间向外依次设置的中部、板簧安装部、过渡部以及拳部,其中所述拳部用于连接转向节,所述过渡部相对于所述板簧安装部向前偏移,以使得所述车辆前轴的两个所述拳部的中心连线向前偏移于两个所述板簧安装部的中心连线。可选地,所述过渡部包括连接到所述板簧安装部的圆弧段和连接到所述拳部的平直段,所述圆弧段包括从所述板簧安装部的前侧弯曲地向所述平直段延伸的第一圆弧,和从所述板簧安装部的后侧弯曲地向所述平直段延伸的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一圆弧的曲率。可选地,所述平直段的中心线与所述两个所述拳部的中心连线共面。可选地,两个所述拳部的中心连线相较于两个所述板簧安装部的中心连线的偏移距离为a,所述板簧安装部的宽度为b,其中,a与b的比值为1:4-1:12。可选地,所述车辆前轴构造为工字梁,并包括顶梁、底梁以及连接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的竖梁。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转向桥总成,包括车辆前轴,主销以及转向节,所述车辆前轴包括从中间向外依次设置的中部、板簧安装部、过渡部以及拳部,所述拳部通过所述主销连接到所述转向节上,所述过渡部相对于所述板簧安装部向前偏移,以使得所述车辆前轴的两个所述拳部的中心连线向前偏移于两个板簧安装部的中心连线。可选地,所述过渡部包括连接到所述板簧安装部的圆弧段和连接到所述拳部的平直段,所述圆弧段包括从所述板簧安装部的前侧弯曲地向所述平直段延伸的第一圆弧,和从所述板簧安装部的后侧弯曲地向所述平直段延伸的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一圆弧的曲率。可选地,所述平直段的中心线与所述两个所述拳部的中心连线共面。可选地,两个所述拳部的中心连线相较于两个所述板簧安装部的中心连线的偏移距离为a,所述板簧安装部的宽度为b,其中,a与b的比值为1:4-1:12。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桥总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拳部的中心连线相比于两个板簧安装部的中心连线向前偏移,可以使过渡部和板簧安装部的交接位置的后侧的空间增大。这样,可以为拉杆臂提供更大的空间,提高了拉杆臂运动到极限位置时轮端的转角,即轮端可以做更大角度的转动,使得车辆转向过程的操作更加灵活,提升整体驾驶体验。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相关技术中转向桥总成的示意图;图2是相关技术中车辆前轴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前轴的示意图;图4是图3中Y部分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中部11顶梁12底梁13竖梁2板簧安装部3过渡部31圆弧段311第一圆弧段312第二圆弧段313第三圆弧段314第四圆弧段32平直段4拳部5拉杆臂6转向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是以车辆车身的前和后定义的,具体可参照图3中的箭头指向。“内、外”是针对相应零部件的本身轮廓而言的。本公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一个要素与另一个要素,不表示任何顺序及重要性。下面的描述在涉及附图时,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相关技术中,参照图1和图2,车辆前轴包括中间向外依次设置的中部1、板簧安装部2、过渡部3以及拳部4。由于板簧安装部2为了安装板簧而通常设计为较大的宽度,过渡部3形成为从中间向外宽度逐渐减小的形状,两个拳部4的中心连线与两个板簧安装部2的中心连线共线,这里,宽度指的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即图2中的图面上下方向。车辆的转向桥包括该车辆前轴、主销以及转向节6,上述的拳部4通过主销连接到转向节6上,两侧的转向节6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有拉杆臂5,该拉杆臂位于车辆前轴的后方。由于板簧安装部2宽度较大,导致过渡部3与板簧安装部2的交接位置较宽,当车辆转弯幅度较大时,轮端转角达到一定的角度,此时拉杆臂5容易与过渡部3和板簧安装部2的交接位置干涉,即与图1中所示的X区域干涉,从而限制了轮端的最大转角。针对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前轴,包括从中间向外依次设置的中部1、板簧安装部2、过渡部3以及拳部4,拳部4用于连接转向节6。参照图3,过渡部3相对于板簧安装部2向前偏移,以使得车辆前轴的两个拳部4的中心连线向前偏移于两个板簧安装部2的中心连线。与相关技术中的车辆前轴相比,两个拳部4的中心连线相比于两个板簧安装部2的中心连线向前偏移,可以使过渡部3和板簧安装部2的交接位置的后侧的空间增大。这样,可以为拉杆臂5提供更大的空间,提高了拉杆臂5运动到极限位置时轮端的转角,即轮端可以做更大角度的转动,使得车辆转向过程的操作更加灵活,提升整体驾驶体验。本公开对将过渡部3相对于板簧安装部2向前偏移的具体方式不做限制。根据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方式中的过渡部3可以包括连接到板簧安装部2的圆弧段31和连接到拳部4的平直段32。圆弧段31包括从板簧安装部2的前侧弯曲地向平直段32延伸的第一圆弧311,和从板簧安装部2的后侧弯曲地向平直段32延伸的第二圆弧312。其中,第一圆弧311和第二圆弧312的凸出方向分别远离板簧安装部2,即第一圆弧311的凸出方向大致向前,第二圆弧段312的凸出方向大致向后,并且第二圆弧312的曲率大于第一圆弧311的曲率,可使过渡部3相对于板簧安装部2向前偏移,从而增大前桥总成轮端的最大转角。这种方法对原有加工工艺的改进要求小,成本较低,具体来说,第一圆弧311的曲率可以与相关技术中的相应位置的曲率相同,即,本申请只需要改进第二圆弧312的曲率即可实现提高轮端最大转角的目的。此外需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前轴,包括从中间向外依次设置的中部(1)、板簧安装部(2)、过渡部(3)以及拳部(4),其中所述拳部(4)用于连接转向节(6),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3)相对于所述板簧安装部(2)向前偏移,以使得所述车辆前轴的两个所述拳部(4)的中心连线向前偏移于两个所述板簧安装部(2)的中心连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前轴,包括从中间向外依次设置的中部(1)、板簧安装部(2)、过渡部(3)以及拳部(4),其中所述拳部(4)用于连接转向节(6),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3)相对于所述板簧安装部(2)向前偏移,以使得所述车辆前轴的两个所述拳部(4)的中心连线向前偏移于两个所述板簧安装部(2)的中心连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3)包括连接到所述板簧安装部(2)的圆弧段(31)和连接到所述拳部(4)的平直段(32),所述圆弧段(31)包括从所述板簧安装部(2)的前侧弯曲地向所述平直段(32)延伸的第一圆弧(311),和从所述板簧安装部(2)的后侧弯曲地向所述平直段(32)延伸的第二圆弧(312),所述第二圆弧(312)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一圆弧(311)的曲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直段(32)的中心线与所述两个所述拳部(4)的中心连线共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轴,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拳部(4)的中心连线相较于两个所述板簧安装部(2)的中心连线的偏移距离为a,所述板簧安装部(2)的宽度为b,其中,a与b的比值为1:4-1: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轴构造为工字梁,并包括顶梁(11)、底梁(12)以及连接所述顶梁(11)和所述底梁(12)的竖梁(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郝新刚孙鹏博李卿王恩军徐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