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1265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支护结构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包括卸荷板及支护桩;支护桩的底部嵌入边坡内,卸荷板与支护桩呈上下对接固定布置;支护桩的顶部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一回填空间,卸荷板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二回填空间,回填土填充第一回填空形成第一回填部,回填土填充第二回填空间形成第二回填部。减小了卸荷板的下部的土压力,为支护桩提供一个反弯矩,减少支护桩的桩身弯矩和变形,减小结构断面,同时,增强支护结构的耐久性;在同等条件下,卸荷板的底部处弯矩要小,相应的可以减小挡墙墙壁及底板的厚度和配筋,降低施工造价;在同等条件下,卸荷板所承受的倾覆力矩小,从而可减小挡墙基础宽度,从而减少土方开挖量,降低施工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卸荷板式支护结构
本技术专利涉及支护结构的
,具体而言,涉及卸荷板式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支挡结构是防止岩土体坊塌或变形失稳的一种构造物,是岩土工程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支挡结构广泛应用于路堤、路壁、边坡、河岸、码头、建筑基坑支护等,也广泛用于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常见的支挡结构有重力式挡墙,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便等显著的优点;但是,随着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重力式挡墙等传统支护方式己不能适应工程条件复杂地区对支挡结构的需要。目前,我国支挡结构技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边坡单级支挡高度已达20m以上,在抗滑和支挡结构方面的研究,我国在创新技术和机理研究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一些结构,如抗滑桩、桩板式路肩墙等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现有技术中,桩板墙和桩锚结构形式实现支挡,具有桩位布置灵活、施工简便、支护高度较大等优点;但是,桩板墙结构工程量较大,材料的利用率不高,工程成本很高;桩锚结构虽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桩的设计截面,但是,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质量难以控制,而且由于锚索的应力松驰效应,往往使得其长期加固效果难以保证,在地下水丰富和对钢材有腐烛性环境下锚杆(索)的耐久性问题突出,在总体上技术性和经济性不是很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卸荷板式支护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护结构的耐久性不佳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包括卸荷板以及支护桩;所述支护桩的底部嵌入边坡内,所述卸荷板与所述支护桩呈上下对接固定布置;所述支护桩的顶部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一回填空间,所述卸荷板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二回填空间,回填土填充所述第一回填空形成第一回填部,回填土填充所述第二回填空间形成第二回填部。进一步的,所述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包括挡板,所述支护桩具有朝向所述边坡的安设面,所述挡板与所述支护桩的安设面呈贴合固定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包括碎石反滤层,所述碎石反滤层、所述挡板与所述支护桩呈依序固定布置。进一步的,所述挡板呈纵向布置,所述挡板的底部嵌入所述边坡,所述挡板的顶部抵触所述卸荷板。进一步的,所述碎石反滤层呈纵向布置,所述碎石反滤层的底部嵌入所述边坡,所述碎石反滤层的顶部抵触所述卸荷板。进一步的,所述卸荷板包括纵向段、连接段以及横向段,所述纵向段的底部对接所述连接段,所述纵向段的顶部朝上呈纵向延伸布置,所述横向段的内端对接所述连接段,所述横向段的外端朝向所述第二回填部方向呈横向延伸布置,且嵌入所述第二回填部,所述连接段对接固定所述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底部形成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呈水平布置,所述挡板的顶部抵触所述支撑面,所述碎石反滤层的顶部抵触所述支撑面。进一步的,边坡开挖形成支护面,所述支护面呈阶梯状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包括锚索,所述锚索贯穿所述卸荷板锚固土体。进一步的,所述支护桩包括桩体以及立柱,沿纵向,所述立柱与所述桩体呈上下对接固定布置,所述桩体的底部嵌入土体,所述桩体的顶部对接固定所述立柱;所述立柱具有朝向所述边坡的固定面,多个所述卸荷板沿纵向呈间隔布置固定在所述固定面。进一步的,所述立柱包括砼板,所述砼板形成所述固定面,多个所述卸荷板分别固定所述砼板,且多个所述卸荷板沿纵向呈间隔依序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通过支护桩结合卸荷板,实现边坡支护;在卸荷板的作用下,减小了卸荷板的下部的土压力,并为支护桩提供一个反弯矩,明显地减少支护桩的桩身弯矩和变形,从而达到减小结构断面的目的,节约资源,同时,增强支护结构的耐久性;卸荷板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构成,受施工场地影响小,避免了复杂的工程施工;在同等条件下,卸荷板的底部处弯矩要小,相应的可以减小挡墙墙壁及底板的厚度和配筋,降低施工造价;在同等条件下,卸荷板所承受的倾覆力矩小,从而可减小挡墙基础宽度,从而减少土方开挖量,降低施工造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设置锚索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双层卸荷板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设置加固件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的卸荷板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5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包括卸荷板20以及支护桩10;支护桩10的底部嵌入边坡50内,卸荷板20与支护桩10呈上下对接固定布置;支护桩10的顶部与边坡50之间形成第一回填空间,卸荷板20与边坡50之间形成第二回填空间,回填土填充第一回填空形成第一回填部52,回填土填充第二回填空间形成第二回填部53。上述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通过支护桩10结合卸荷板20,实现边坡50支护;在卸荷板20的作用下,减小了卸荷板20的下部的土压力,并为支护桩10提供一个反弯矩,明显地减少支护桩10的桩身弯矩和变形,从而达到减小结构断面的目的,节约资源,同时,增强支护结构的耐久性;卸荷板20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构成,受施工场地影响小,避免了复杂的工程施工;在同等条件下,卸荷板20的底部处弯矩要小,相应的可以减小挡墙墙壁及底板的厚度和配筋,降低施工造价;在同等条件下,卸荷板20所承受的倾覆力矩小,从而可减小挡墙基础宽度,从而减少土方开挖量,降低施工造价。另外,压实第一回填部52和第二回填部53,利用第一回填部52和第二回填部53的自重,结合卸荷板20,增强卸荷板20的设置稳固性,以及增强整体支护结构的支护强度。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包括挡板30,支护桩10具有朝向边坡50的安设面,挡板30与支护桩10的安设面呈贴合固定布置;在挡板30的作用下,增强卸荷板20的挡土压力,以及增强整体支护结构的支护强度。卸荷板20式支护结构包括碎石反滤层40,碎石反滤层40、挡板30与支护桩10呈依序固定布置;在碎石反滤层40的作用下,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支护结构的支护强度以及支护效果。支护桩10施工后,再施工挡板30及碎石反滤层40,然后再进行回填土回填,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卸荷板以及支护桩;所述支护桩的底部嵌入边坡内,所述卸荷板与所述支护桩呈上下对接固定布置;所述支护桩的顶部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一回填空间,所述卸荷板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二回填空间,回填土填充所述第一回填空形成第一回填部,回填土填充所述第二回填空间形成第二回填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卸荷板以及支护桩;所述支护桩的底部嵌入边坡内,所述卸荷板与所述支护桩呈上下对接固定布置;所述支护桩的顶部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一回填空间,所述卸荷板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二回填空间,回填土填充所述第一回填空形成第一回填部,回填土填充所述第二回填空间形成第二回填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包括挡板,所述支护桩具有朝向所述边坡的安设面,所述挡板与所述支护桩的安设面呈贴合固定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包括碎石反滤层,所述碎石反滤层、所述挡板与所述支护桩呈依序固定布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呈纵向布置,所述挡板的底部嵌入所述边坡,所述挡板的顶部抵触所述卸荷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反滤层呈纵向布置,所述碎石反滤层的底部嵌入所述边坡,所述碎石反滤层的顶部抵触所述卸荷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卸荷板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板包括纵向段、连接段以及横向段,所述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文光刘治军陈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