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辊定径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0118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辊定径轧机,确保各轧辊具备刚性支撑以确保其辊芯径向定位精度,包括机箱,第一、二、三长轴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彼此呈120°夹角布置,第一、二、三轧辊的临近侧辊缘上曲线轮廓围成轧制孔型A,第一长轴与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之间设置有第一轧辊左、右轴承,第一、二、三轧辊两端的轴承座、轴承及U形架的装配结构相同,第一轧辊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保证了第一轧辊辊芯位置的稳定;U形架的设置保证两者轴向的同时定位,简化了轴向定位结构,同时,U形架同时完成了第一轧辊左、右轴承与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之间的轴向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辊定径轧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三辊轧机,用于轧制线棒材定径精轧设备。
技术介绍
对于棒材轧制来讲,在棒材精轧机组后加设减定径轧机可以显著提高产品尺寸精度并获得优异的产品性能,其适用于优特钢的轧制生产。就轧制原理而言,减定径轧机最为显著的优点就是选用硬质合金轮盘状轧辊,三轧辊呈Y形或称呈Δ布置,轧辊的辊芯夹角为120°布置,例如对于圆钢精轧而言,每个轧辊提供圆形截面的三分之一弧长的约束范围,以期获得线棒材圆形截面的三等分周长范围内沿径向方向施加的均匀减定径约束。鉴于技术人员的努力,已有多种三轧辊减定径的具体方案公布,如名称为“具有相对于轧制线侧向更换的三轧辊轧机机架”(文献号CN105764621B)(以下简称文献1)、“一种两级侧向传动三辊轧机”(文献号CN105363792B)(以下简称文献2)以及“一种油水分离的三辊轧机”(文献号CN109926450A)(以下简称文献3)。对于三轧辊减定径轧机来讲,轧制孔形的精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轧制精度。其中有些功能与技术指标至关重要,如轧辊规格是否可以更换、轧辊辊芯的轴向定位及轧辊的支撑方案等。献1中,支撑轧辊的轴承座沿平行于辊芯的方向平移后定位,三轧辊由各自独立的动力轴驱动。文献1采用的方案如其说明书第0060、0061段记载的“轧辊保持盒3还设置有径向引导件20、20'、21、21'、22、22',所述径向引导件允许轭式支座6、6'、6"滑动运动且允许相应的轧辊2、2'、2"沿着所述支座的轴线滑动运动,并且允许通过相对于点X'(当轧辊保持盒3安装在轧制机架100中的操作位置时,点X'沿着轧制轴线X)在径向方向上滑动来从轧辊保持盒3的可能取出。这些轭式支座6、6'、6"还设置有相应的成对的轴向的搁置表面27、27'、26、26'、28、28',所述轴向的搁置表面在支座本身上或者在与径向引导件20、20'、21、21'、22、22'互补的元件上被有利地获得。”(文献1的第0060段),以及“实际上,轧辊保持盒3在所述径向引导件20、20'、21、21'、22、22'处是开口的,以允许工作轧辊的轭式支座6、6'、6"的径向滑动而不必需要移除盒。”,可见工作轧辊2、2'、2"分别先独立安装在轭式支座6、6'、6"上,轭式支座6、6'、6"径向引导件20、20'、21、21'、22、22'在周向限位的情况下径向位移,位移过程中工作轧辊2、2'、2"的辊芯所在面保持同一各平面,所构成的轧制孔型依赖于轧辊2、2'、2"与轭式支座6、6'、6"之间的加工装配精度、轭式支座6、6'、6"与径向引导件20、20'、21、21'、22、22'之间的加工装配精度以及用于锁定径向向外移动的液压囊4、4'、4"装置,由于上述部件的加工及装配尺寸链太多,所以累积误差大,另外还要与控制延伸部5、5'、5"即动力驱动轴同轴连接,所以装配精度实难保证,自然孔形精度无法保证。文献2存在三方面的严重缺陷,其一是、三轧辊的辊芯在初始为可视为处在同一平面的理论设计位,借助于辊缝调整机构6的电机6.0驱动锥齿轮一6.1转动,锥齿轮一6.1驱动锥齿轮二6.2转动,辊缝调整齿轮6.3与锥齿轮二6.2同轴转动并驱动齿圈6.4转动,齿圈6.4驱动小齿轮6.6转动,蜗杆6.7与小齿轮6.6同轴转动并驱动涡轮6.8和丝杠6.9转动,丝杠6.9驱动方形螺母6.10向外拉动楔形块6.5,平衡轧辊轴承座7的压缩弹簧7.1将辊轴承座7顶起,此时使得轧辊辊芯保持平行于初始位所在平面的平移,上述偏心调节机构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想象的;其二是、轧辊辊体悬置状布置在轧辊5上,受弯力作用时变位显著,轧制精度难以保证;其三是、三个传动轴4位于一平面内且平行于三个轧辊5所在面,并沿轧制件的行进方向依次布置,三个传动轴4处在轧制件经过刚经过轧辊轧制的下游部位,传动轴4上的锥齿轮直接紧邻暴露在冷却液雾化严重的区域内,锥齿轮的使用寿命难以保证。文献3针对其所指出的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将传统的小牌坊取消,利用偏心调节的原理来实现孔型调节,具体方案是将其中一根短轴3两端的轴承座套9与轧机箱2之间还安装局部有齿的上偏心套13和下偏心套16,所述轧机箱2上还安装与短轴3异面垂直的上蜗杆15和下蜗杆17,所述上蜗杆15与上偏心套13以及下蜗杆17与下偏心套16分别形成蜗轮蜗杆结构,上蜗杆15与下蜗杆17之间通过同步齿轮19实现同步转动。文献3提供的孔型调节方案中,只有其中一个短轴3(即附图中的右下方的短轴3)设置了支撑,由于长轴1和左下部位的短轴3的轴承座和轴芯均是固定的,文献3提供的调解方案是否能够实现其所期望的目标暂且不论,但就其调节方案本身而言,首先,轧辊12两端的短轴3轴身上与轴承座套9设置轴承5,且轴承座套9与轧机箱2之间还安装局部有齿的上偏心套13和下偏心套16,上偏心套13和下偏心套16的外壁上需要布置与上蜗杆15和下蜗杆17配合的涡轮,由于涡轮齿正好布置在上偏心套13和下偏心套16的外壁支撑面上,涡轮齿的加工难度加大且消减了支撑受力面面积,尤其重要的是增加上偏心套13和下偏心套16外壁的压力集中隐患;其次,上偏心套13和下偏心套16的外壁分别与上蜗杆15和下蜗杆17配合传动,需要设置两个涡轮蜗杆传动机构,增加设备的同时,加大了传动机构的布置难度,且为了实现两传动机构的同步同向转动,必须为两传动机构附加设置同步机构,其所谓的同步齿轮19最简单的方案也必须设置三个齿轮方可实现,结构太过复杂。其次、由于文献3旨在实现一个轧辊的辊芯位置调节,所以并非为实现三辊同芯而设置,另外当轧辊磨损后需要同步调节辊芯时或安装规格不同的轧辊时则无能为力。再者,文献3中只有一个动力轴即长轴1,两短轴3无主动转力矩,这样轧制件施于短轴3上的摩擦力驱动短轴3转动,所以三个轧辊12的同步转动无法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辊定径轧机,确保各轧辊具备刚性支撑以确保其辊芯径向定位精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三辊定径轧机,包括机箱,第一、二、三长轴的里段置于机箱内,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彼此呈120°夹角布置的第一、二、三长轴的里端有分别固连有第一、二、三轧辊,第一、二、三长轴向机箱外部延伸的端部与动力驱动轴相连,第一、二、三轧辊的临近侧辊缘上曲线轮廓围成轧制孔型A,其特征在于:第一轧辊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第一长轴与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之间设置有第一轧辊左、右轴承,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之间连接有U形架,远离孔型A的第一轧辊的辊体部位于U形架的凹腔部,机箱上有安装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的左、右安装孔,左、右安装孔之间的空置部容纳所述的U形架,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之一与机箱之间构成轴向限位配合;第一、二、三轧辊两端的轴承座、轴承及U形架的装配结构相同。上述方案中,第一轧辊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保证了第一轧辊辊芯位置的稳定,在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及其内安装的第一轧辊左、右轴承支撑下,第一轧辊获得了刚性支撑并避免了弯矩作用导致的第一轧辊辊芯的偏转现象,如此确保了轧制孔型A的稳定;U形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辊定径轧机,包括机箱(10),第一、二、三长轴(20、30、40)的里段置于机箱(10)内,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彼此呈120°夹角布置的第一、二、三长轴(20、30、40)的里端有分别固连有第一、二、三轧辊(21、31、41),第一、二、三长轴(20、30、40)向机箱(10)外部延伸的端部与动力驱动轴相连,第一、二、三轧辊(21、31、41)的临近侧辊缘上曲线轮廓围成轧制孔型A,其特征在于:第一轧辊(21)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第一长轴(20)与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之间设置有第一轧辊左、右轴承(221、231),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之间连接有U形架(24),远离轧制孔型A的第一轧辊(21)的辊体部位于U形架(24)的凹腔部,机箱(10)上有安装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的左、右安装孔(11、12),左、右安装孔(11、12)之间的空置部容纳所述的U形架(24),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与机箱(10)之间构成轴向限位配合;第一、二、三轧辊(21、31、41)两端的轴承座、轴承及U形架(24)的装配结构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辊定径轧机,包括机箱(10),第一、二、三长轴(20、30、40)的里段置于机箱(10)内,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彼此呈120°夹角布置的第一、二、三长轴(20、30、40)的里端有分别固连有第一、二、三轧辊(21、31、41),第一、二、三长轴(20、30、40)向机箱(10)外部延伸的端部与动力驱动轴相连,第一、二、三轧辊(21、31、41)的临近侧辊缘上曲线轮廓围成轧制孔型A,其特征在于:第一轧辊(21)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第一长轴(20)与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之间设置有第一轧辊左、右轴承(221、231),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之间连接有U形架(24),远离轧制孔型A的第一轧辊(21)的辊体部位于U形架(24)的凹腔部,机箱(10)上有安装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的左、右安装孔(11、12),左、右安装孔(11、12)之间的空置部容纳所述的U形架(24),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与机箱(10)之间构成轴向限位配合;第一、二、三轧辊(21、31、41)两端的轴承座、轴承及U形架(24)的装配结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辊定径轧机,其特征在于:第一轧辊左轴承座(22)的外端与台阶管状的轴套(25)的小直径管端轴向限位连接,轴套(25)的大直径管段安装在机箱(10)上的轴套安装孔(13)中,轴套(25)的大直径管端的外置翻边与轴套安装孔(13)孔口端面之间构成抵挡限位配合,U形架(24)与左安装孔(11)孔口端面之间成抵挡限位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辊定径轧机,其特征在于:轴套(25)的大直径管端的外置翻边与轴套安装孔(13)孔口端面之间设置外定位环垫(251)构成抵挡限位配合,U形架(24)与左安装孔(11)孔口端面之间设置内定位环垫(255)成抵挡限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辊定径轧机,其特征在于:第一轧辊左、右轴承座(22、23)上远离轧辊的一端为锥状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霆桂芳王俊申晓庆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百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