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的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包括模具结构组件,所述模具结构组件内设有注塑嘴结构组件,且所述模具结构结构组件外壁设有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所述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一侧设有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所述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与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连通设置,所述模具结构组件外侧设有封口结构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在注塑作业前对热流道进行预热,使得注塑作业能够快速进行,通过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对热流道内残存的热量进行回收,既实现了残余热量的回收,也实现了热量的循环利用,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提高了注塑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具体为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是一种工业产品生产造型的方法。产品通常使用橡胶注塑和塑料注塑。注塑还可分注塑成型模压法和压铸法。注射成型机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注射成型是通过注塑机和模具来实现的。注塑模具在进行注塑作业时,通常需要通过加热来保持注塑料处于熔融状态,避免出现凝料问题的出现,但是在注塑初期,对热流道的加热时间很长才能达到注塑的要求,不仅降低了注塑效率,也增加能源的消耗;同时注塑件脱模作业结束后,热流道内会留有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都被浪费了,降低了能源的使用效率,增加了注塑成本,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包括模具结构组件,所述模具结构组件内设有注塑嘴结构组件,且所述模具结构组件外壁设有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所述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一侧设有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所述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与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连通设置,所述模具结构组件外侧设有封口结构组件。进一步地,所述模具结构组件包括定模板和动模板,所述定模板内设有热流道板,所述热流道板上开设有缓冲流道,所述缓冲流道的末端设有喷嘴,所述喷嘴的外围设有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外围设有绝热层,所述加热元件为电热丝,所述绝热层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塑料薄膜。进一步地,所述注塑嘴结构组件包括设于定模板上的注射机喷嘴,所述注射机喷嘴外围设有定位环,且所述注射机喷嘴端部设有喷嘴头,所述喷嘴头外围包裹有传热套,且所述喷嘴头内设有分流梭,所述注射机喷嘴插接于流道衬套内,所述喷嘴头外侧套设有弹簧,所述定模板内腔流道内设有加热圈,所述加热圈与电源引线电性连接,所述定模板内设有温度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包括开设于定模板上且与热流道板内热流道连通的预热孔,所述预热孔与预热管一端连接,所述预热管另一端与热空气罐连接,所述热空气罐设于隔热罩内腔,且所述热空气罐底部设有电加热管,所述电加热管与电加热器电性连接,所述预热管上设有排气扇和第一电磁阀,所述热空气罐侧壁设有进气管。进一步地,所述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包括开设于定模板上且与热流道板内热流道连通的回收孔,所述回收孔与热量回收管一端连接,所述热量回收管另一端与回收罐连接,所述回收罐设于保护罩内腔,且所述回收罐侧壁底部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与隔热管一端连接,所述隔热管另一端与热空气罐连接,所述隔热管上设有过滤器,所述热量回收管上设有引风扇和第二电磁阀。进一步地,所述隔热管两端均设有通气阀,且所述隔热管外壁套设有保温橡胶套,所述过滤器为内腔设有若干层空气滤芯的过滤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封口结构组件包括固定于定模板外壁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为T型结构,且所述固定支架的端部均设有可旋转的支架,不同端部所述支架上分别设有上气缸和下气缸,所述上气缸和下气缸的输出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封口塞和下封口塞。进一步地,所述上封口塞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下封口塞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上封口塞和下封口塞分别与定模板上的注塑孔适配所述上封口塞和下封口塞均由橡胶材质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在注塑作业前对热流道进行预热,使得注塑作业能够快速进行,提高了注塑效率,降低了能源的消耗,通过电加热管加热热空气罐内的空气,并通过预热管导入热流道内腔,配合封口结构组件,使得热空气于热流道内流动且不外泄,实现预热的功能;同时在注塑脱模作业后,通过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对热流道内残存的热量进行回收,通过引风扇和回收管将热量回收至回收罐内,并通过隔热管重新导入热空气罐内,既实现了残余热量的回收,也实现了热量的循环利用,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提高了注塑的效率;注塑模具通过加热元件和加热圈的设置,使得注塑料始终处于熔融状态,从而避免出现凝料的问题出现,使用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与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00、模具结构组件;101、定模板;102、动模板;103、热流道板;104、缓冲流道;105、喷嘴;106、加热元件;107、绝热层;200、注塑嘴结构组件;201、注射机喷嘴;202、定位环;203、传热套;204、喷嘴头;205、弹簧;206、分流梭;207、加热圈;208、电源引线;209、温度传感器;300、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1、预热孔;302、隔热罩;303、热空气罐;304、电加热管;305、电加热器;306、预热管;307、排气扇;308、进气管;309、第一电磁阀;400、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401、回收孔;402、保护罩;403、回收罐;404、热量回收管;405、第二电磁阀;406、引风扇;407、出气管;408、隔热管;409、过滤器;500、封口结构组件;501、固定支架;502、上气缸;503、上封口塞;504、下气缸;505、下封口塞。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包括模具结构组件100,模具结构组件100内设有注塑嘴结构组件200,且模具结构组件100外壁设有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通过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在注塑前对注塑流道进行预热,提高后续注塑的效率,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一侧设有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400,通过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400对脱模后注塑流道内的残余热量进行回收,并配合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实现热量的循环利用,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400与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连通设置,模具结构组件外侧设有封口结构组件500,通过封口结构组件500配合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和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400在预热和热量回收过程中避免热量的外泄。请参阅图1,模具结构组件100包括定模板101和动模板102,定模板101内设有热流道板103,热流道板103上开设有缓冲流道104,通过缓冲流道104的设置避免注塑料直射入型腔,缓冲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结构组件(100),所述模具结构组件(100)内设有注塑嘴结构组件(200),且所述模具结构组件(100)外壁设有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所述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一侧设有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400),所述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400)与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连通设置,所述模具结构组件外侧设有封口结构组件(5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结构组件(100),所述模具结构组件(100)内设有注塑嘴结构组件(200),且所述模具结构组件(100)外壁设有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所述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一侧设有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400),所述热流道余热回收结构组件(400)与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连通设置,所述模具结构组件外侧设有封口结构组件(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结构组件(100)包括定模板(101)和动模板(102),所述定模板(101)内设有热流道板(103),所述热流道板(103)上开设有缓冲流道(104),所述缓冲流道(104)的末端设有喷嘴(105),所述喷嘴(105)的外围设有加热元件(106),所述加热元件(106)外围设有绝热层(107),所述加热元件(106)为电热丝,所述绝热层(107)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塑料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嘴结构组件(200)包括设于定模板(101)上的注射机喷嘴(201),所述注射机喷嘴(201)外围设有定位环(202),且所述注射机喷嘴(201)端部设有喷嘴头(204),所述喷嘴头(204)外围包裹有传热套(203),且所述喷嘴头(204)内设有分流梭(206),所述注射机喷嘴(201)插接于流道衬套内,所述喷嘴头(204)外侧套设有弹簧(205),所述定模板(101)内腔流道内设有加热圈(207),所述加热圈(207)与电源引线(208)电性连接,所述定模板(101)内设有温度传感器(20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流道加热可绝热且无凝料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道预热结构组件(300)包括开设于定模板(101)上且与热流道板(103)内热流道连通的预热孔(301),所述预热孔(301)与预热管(306)一端连接,所述预热管(306)另一端与热空气罐(303)连接,所述热空气罐(303)设于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通,
申请(专利权)人:刘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