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机润滑系统分配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7297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连铸机润滑系统分配器,包括分配器主体,分配器主体内设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二腔体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连通;第一腔体内滑动设有工作活塞,第二腔体内滑动设有控制活塞;还包括与第二腔体连通的供油管路和给油管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密封的腔体结构,不会发生泄漏;直接利用供油管路中的油路输送来带动工作活塞和控制活塞滑动,通过供油管路的两条油管来实现润滑油的交替输送,供油工作顺畅,不会受连铸机的高温影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密封性良好,可保证供油工作顺畅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铸机润滑系统分配器
本技术涉及连铸机设备
,尤其是一种连铸机润滑系统分配器。
技术介绍
集中润滑系统在各个行业的旋转设备中使用较为普遍,特别是在冶金行业中的连铸机设备上不可缺少,集中润滑系统是保证连铸机设备寿命的关键部件,而分配器则是实现集中润滑系统的中心部件。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连铸机的工况复杂和高温工作环境,在现有分配器的结构限制下,导致分配器寿命低、漏油严重,会致使系统压力泄漏而停运,一方面造成设备润滑不良而损坏轴承、辊子,引起铸坯表面质量问题、增加设备维修工作量、设备备件消耗高;另一方面,泄漏的润滑油也影响连铸机水处理的负荷,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分配器的结构限制,不能保证分配器油腔的密封性。由于连铸机扇形段的温度很高,分配器上的塑料套容易受热变形,影响指示杆的运行,当塑料套损坏后,扇形段的水和杂质会进入指示杆的密封周边,随着指示杆的往复运动而进入密封圈内,造成密封圈的损坏,导致润滑油泄漏,指示杆处的泄漏点会使泵系统压力上不去,分配器不能顺利进行供油工作。因此,如何避免分配器发生泄漏并保证分配器工作顺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行顺畅的连铸机润滑系统分配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连铸机润滑系统分配器,包括分配器主体,分配器主体内设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二腔体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连通;第一腔体内滑动设有工作活塞,第一腔体的上端面为密封面,第二腔体内滑动设有控制活塞;还包括与第二腔体连通的供油管路和给油管路。进一步的是:所述供油管路由上供油管和下供油管组成,上供油管与第二腔体的顶部连通,下供油管与第二腔体的底部连通。进一步的是:所述给油管路由上给油管和下给油管组成,上给油管与第二腔体的上部连通,下给油管与第二腔体的下部连通。进一步的是:所述控制活塞的上部设有上密封圈,控制活塞的下部设有下密封圈;控制活塞滑动至第二腔体的底部时,上密封圈堵塞住上给油管,控制活塞滑动至第二腔体的顶部时,下密封圈堵塞住下给油管。进一步的是:上密封圈的厚度大于上给油管的孔径,下密封圈的厚度大于下给油管的孔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密封的腔体结构,不会发生泄漏;直接利用供油管路中的油路输送来带动工作活塞和控制活塞滑动,通过供油管路的两条油管来实现润滑油的交替输送,供油工作顺畅,不会受连铸机的高温影响;本技术结构简单、密封性良好,可保证供油工作顺畅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进行上部供油时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进行下部供油时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00-分配器主体、110-第一腔体、120-第二腔体、200-工作活塞、300-控制活塞、310-上密封圈、320-下密封圈、410-上供油管、420-下供油管、510-上给油管、520-下给油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连铸机润滑系统分配器采用封闭的分配器主体100,分配器主体100只通过供油管路以及给油管路与外界设备连通,连铸机的高温工作环境不会影响到分配器主体100的内部工作。分配器主体100内设有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第一腔体110与第二腔体120并排设置中间间隔隔板,并且第二腔体120的上下两端都通过通道与第一腔体110连通;工作活塞200设置在第一腔体110中,控制活塞300设置在第二腔体120中,工作活塞200可在第一腔体110中上下滑动且工作活塞200的外径与第一腔体110的腔体尺寸一致,控制活塞300可在第二腔体120中上下滑动且控制活塞300的外径与第二腔体120的腔体尺寸一致,工作活塞200和控制活塞300的滑动都由输入分配器主体100中的润滑油来控制,而作为润滑油输入通道的供油管路以及作为润滑油输出通道的给油管路都与第二腔体120连通。本技术可实现润滑油的双线输送,供油管路由上供油管410和下供油管420组成,上供油管410与第二腔体120的顶部连通,下供油管420与第二腔体120的底部连通;给油管路由上给油管510和下给油管520组成,上给油管510与第二腔体120的上部连通,下给油管520与第二腔体120的下部连通;上供油管410和下给油管520、下供油管420和上给油管510分别组成了两条输送管路。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活塞300的上部设有上密封圈310,控制活塞300的下部设有下密封圈320;控制活塞300滑动至第二腔体120的底部时,上密封圈310堵塞住上给油管510,控制活塞300滑动至第二腔体120的顶部时,下密封圈320堵塞住下给油管520。为了保证控制活塞300的密封效果,上密封圈310的厚度大于上给油管510的孔径,下密封圈320的厚度大于下给油管520的孔径。本技术在进行润滑油的输送工作时,如图1所示,润滑油从上供油管410中输入到第二腔体120的上部,润滑油对控制活塞300进行推动使控制活塞300朝下滑动至第二腔体120的底部,此时控制活塞300上的上密封圈310将上给油管510的入口堵塞,润滑油只能从与第二腔体120上部连通的通道进入第一腔体110中,润滑油进入第一腔体110中后对工作活塞200进行推动使工作活塞200朝下运动,随着工作活塞200的运动,本来充满第一腔体110中的润滑油被挤出第一腔体110外并进入第二腔体120的下部,此时控制活塞300上的下密封圈320未堵塞住下给油管520,第二腔体120下部的润滑油则从下给油管520中输出,完成第一次给油工作;如图2所示,润滑油从下供油管420中输入到第二腔体120的下部,润滑油对控制活塞300进行推动使控制活塞300朝上滑动至第二腔体120的顶部,此时控制活塞300上的下密封圈320将下给油管520的入口堵塞,润滑油只能从与第二腔体120下部连通的通道进入第一腔体110中,润滑油进入第一腔体110中后对工作活塞200进行推动使工作活塞200朝上运动,随着工作活塞200的运动,本来充满第一腔体110中的润滑油被挤出第一腔体110外并进入第二腔体120的上部,此时控制活塞300上的上密封圈310未堵塞住上给油管510,第二腔体120上部的润滑油则从上给油管510中输出,完成第二次给油工作;反复进行上述给油工作即实现润滑油的交替输送。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密封效果良好,分配器主体100中的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只通过供油管路以及给油管路与外界设备连通,分配器主体100上没有设置其他会受高温工作环境影响的部件,减少了润滑油的泄漏,且润滑油的输送为纯机械工作,故障率低,输送工作顺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连铸机润滑系统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配器主体(100),分配器主体(100)内设有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第二腔体(12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110)连通;第一腔体(110)内滑动设有工作活塞(200),第一腔体(110)的上端面为密封面,第二腔体(120)内滑动设有控制活塞(300);还包括与第二腔体(120)连通的供油管路和给油管路;所述给油管路由上给油管(510)和下给油管(520)组成,上给油管(510)与第二腔体(120)的上部连通,下给油管(520)与第二腔体(120)的下部连通;所述控制活塞(300)的上部设有上密封圈(310),控制活塞(300)的下部设有下密封圈(320);控制活塞(300)滑动至第二腔体(120)的底部时,上密封圈(310)堵塞住上给油管(510),控制活塞(300)滑动至第二腔体(120)的顶部时,下密封圈(320)堵塞住下给油管(520)。/n

【技术特征摘要】
1.连铸机润滑系统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配器主体(100),分配器主体(100)内设有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第二腔体(12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110)连通;第一腔体(110)内滑动设有工作活塞(200),第一腔体(110)的上端面为密封面,第二腔体(120)内滑动设有控制活塞(300);还包括与第二腔体(120)连通的供油管路和给油管路;所述给油管路由上给油管(510)和下给油管(520)组成,上给油管(510)与第二腔体(120)的上部连通,下给油管(520)与第二腔体(120)的下部连通;所述控制活塞(300)的上部设有上密封圈(310),控制活塞(300)的下部设有下密封圈(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宗明杨海涛周刚涂修利王跃峰鲁晓欣毕顺华代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