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7099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其特点在于包括上外边框、限位钩体、上窗扇边框、复位组件,其中上外边框上设有嵌装槽、限位孔、让位缺口;限位钩体包括主体部、嵌接部、限位部、操作部、钩置部,钩置部位于嵌接部的正下方;上窗扇边框上设有凸片部,并使凸片部压在钩置部上;复位组件包括座体、顶压头、弹簧,座体设置在操作部的顶面上,并使顶压头的上端顶压在上外边框的底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设计十分简单,能降低提拉窗的构件制造难度与组装难度,从而有助于提高提拉窗的制造效率,通过复位组件的设置,能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这有助于提高上窗扇限位结构的可靠性,且该复位组件的结构也十分简单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
本技术涉及门窗
,特别是一种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许多房屋上安装有提拉窗。现有的提拉窗大多由窗框、上窗扇、下窗扇、锁具构成。其中,在上窗扇位于上侧时,需要用锁具锁定,以避免其下坠。而为了使上窗扇实现好的锁定效果,现有的锁具大多结构设计地十分复杂,这样会导致提拉窗的构件制造难度与组装难度增大。因此,有必要重新设计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该上窗扇限位结构的整体结构设计十分简单,能降低提拉窗的构件制造难度与组装难度,从而有助于提高提拉窗的制造效率,通过复位组件的设置,能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这有助于提高上窗扇限位结构的可靠性,且该复位组件的结构也十分简单可靠。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其特点在于包括上外边框、限位钩体、上窗扇边框、复位组件,其中上外边框的底面上开设有嵌装槽,所述上外边框的前表面上开设有贯穿至其后表面上的限位孔,并使限位孔位于嵌装槽的左侧,所述限位孔的径向截面呈圆形,所述上外边框的底面上开设有让位缺口,并使让位缺口延伸至上外边框的前后表面上,还使让位缺口位于限位孔的正下方,以及使让位缺口贯穿至限位孔中,所述让位缺口的宽度小于限位孔的直径;所述限位钩体包括主体部、嵌接部、限位部、操作部、钩置部,所述主体部由上片体部、中间片体部、下片体部构成,所述上片体部与下片体部均呈竖向布置,所述上片体部的上端宽度小于让位缺口的宽度,所述中间片体部呈斜面布置,并使中间片体部的上侧边位于其下侧边的右上方,还使中间片体部的上下侧边分别与上片体部的下侧边、下片体部的上侧边相接,所述嵌接部呈圆柱形结构,并使嵌接部呈纵向布置,所述嵌接部的下圆周表面与上片体部的上端相接,所述嵌接部能转动地嵌装在限位孔中,并使嵌接部的转动中心线为嵌接部的轴向中心线,所述限位部设置在上片体部的右表面上,并使限位部的顶面压在上外边框的底面上,所述操作部设置在上片体部的左表面上,并使操作部位于限位部的左下方,所述钩置部设置在下片体部的右表面上,并使钩置部位于嵌接部的正下方;所述上窗扇边框的上端能竖向活动地嵌装在嵌装槽中,所述上窗扇边框的左表面上设有呈水平布置的凸片部,并使凸片部的左端压在钩置部的顶面上;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座体、顶压头、弹簧,所述座体的顶面上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腔口口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凸环,所述顶压头的下端圆周表面上设有第二限位凸环,所述弹簧竖向布置在安装腔中,并使弹簧的下端压在安装腔的腔底,所述顶压头的下端能竖向活动地穿置在安装腔中,并使顶压头的下端压在弹簧的上端上,还使第二限位凸环的上表面压在第一限位凸环的下表面上,所述座体设置在操作部的顶面上,并使顶压头的上端顶压在上外边框的底面上。优选地,所述操作部的顶面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座体的下端嵌装在限位槽中。优选地,所述上窗扇限位结构还包括锁定螺钉,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开设有竖向贯穿操作部的穿孔,所述座体的底面上开设有螺纹孔,并使螺纹孔与穿孔相对接连通,所述安装腔的腔底中部上设有凸起部,并使螺纹孔延伸至凸起部上,还使弹簧套设在凸起部的外侧,所述顶压头的下表面上开设有让位槽,并使让位槽位于凸起部的正上方,还使凸起部能活动嵌置于让位槽中,所述锁定螺钉布置在操作部的下方,并使锁定螺钉的螺纹端穿过穿孔后螺接于螺纹孔上。优选地,所述上外边框的底面上分别设有呈左右并排布置的第一片体部、第二片体部,所述第一片体部的右表面的下侧边上设有第三片体部,并使第三片体部呈水平布置,所述第三片体部的右侧边上设有加强部,并使加强部的厚度大于第三片体部的厚度,在加强部与第二片体部之间形成有嵌装槽,所述限位孔开设在加强部上,所述让位缺口开设在加强部的底面上,所述加强部的右表面上开设有第一T型卡槽,所述第一T型卡槽中嵌装有第一密封条,并使第一密封条压在上窗扇边框的左表面上。优选地,所述上窗扇边框的底面上分别设有呈左右并排布置的第四片体部、第五片体部,在第四片体部与第五片体部之间形成有玻璃卡槽,所述第四片体部的右表面与第五片体部的左表面上均设有齿纹部,所述凸片部的右端与第四片体部的下端相接,所述上窗扇边框的左右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二T型卡槽、第三T型卡槽,所述第二T型卡槽中嵌装有第二密封条,并使第二密封条压在嵌装槽的左槽壁上,所述第三T型卡槽中嵌装有第三密封条,并使第三密封条压在嵌装槽的右槽壁上。优选地,所述钩置部的右表面上设有引导斜面,并使引导斜面的上侧边位于其下侧边的右上方,在凸片部向上移动时,所述凸片部的左端能与引导斜面相接接触。优选地,所述上窗扇限位结构还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呈圆柱形结构,所述接触部的直径大于凸片部的厚度,所述接触部呈纵向延伸,并使接触部的右下表面与凸片部的左侧边相接,还使接触部能与引导斜面相接触。优选地,所述钩置部的顶面上设有水平面,并使凸片部压在水平面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窗扇限位结构包括上外边框、限位钩体、上窗扇边框、复位组件,其中上外边框、限位钩体、上窗扇边框、复位组件的结构设计均十分简单,这样它们制造起来也就十分容易,且组装起来也十分方便,这有助于降低提拉窗的构件制造难度与组装难度,从而有助于提高提拉窗的制造效率。由于,限位钩体包括主体部、嵌接部、限位部、操作部、钩置部,再由于嵌接部呈圆柱形结构,且供嵌接部嵌装的限位孔的径向截面呈圆形,这样能将限位钩体可靠、有效地嵌装于上外边框上,从而有助于提高限位钩体安装定位的可靠性。通过限位部的设置,可以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以避免限位钩体出现摆动过量的情况。通过操作部的设置,可方便使用者拨动限位钩体,这有助于提高限位钩体操作使用的便利性。通过使钩置部位于嵌接部的正下方,能在凸片部压在钩置部上时,以避免钩置部出现歪斜的情况,这能起到十分好的承托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上窗扇限位结构的可靠性。通过嵌装槽的开设,并使上窗扇边框活动嵌装于嵌装槽中,这样能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上窗扇限位结构的可靠性。由于,复位组件包括座体、顶压头、弹簧,该复位组件的整体结构设计十分简单可靠;且在座体上开设有安装腔,还在座体与顶压头上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凸环、第二限位凸环,再加上顶压头的下端是活动嵌装在安装腔中的,通过第一限位凸环、第二限位凸环的设置,能对顶压头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复位组件顶压作用的可靠性,进而有助于提高上窗扇限位结构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复位组件与限位部的配合,能将限位钩体有效地定位到合适的位置上,从而能保证钩置部对上窗扇边框起到更好的限位作用,这有助于提高上窗扇限位结构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上外边框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上窗扇边框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限位钩体主视方向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外边框(1)、限位钩体(2)、上窗扇边框(3)、复位组件(4),其中上外边框(1)的底面上开设有嵌装槽(11),所述上外边框(1)的前表面上开设有贯穿至其后表面上的限位孔(12),并使限位孔(12)位于嵌装槽(11)的左侧,所述限位孔(12)的径向截面呈圆形,所述上外边框(1)的底面上开设有让位缺口(13),并使让位缺口(13)延伸至上外边框(1)的前后表面上,还使让位缺口(13)位于限位孔(12)的正下方,以及使让位缺口(13)贯穿至限位孔(12)中,所述让位缺口(13)的宽度小于限位孔(12)的直径;所述限位钩体(2)包括主体部(21)、嵌接部(22)、限位部(23)、操作部(24)、钩置部(25),所述主体部(21)由上片体部(211)、中间片体部(212)、下片体部(213)构成,所述上片体部(211)与下片体部(213)均呈竖向布置,所述上片体部(211)的上端宽度小于让位缺口(13)的宽度,所述中间片体部(212)呈斜面布置,并使中间片体部(212)的上侧边位于其下侧边的右上方,还使中间片体部(212)的上下侧边分别与上片体部(211)的下侧边、下片体部(213)的上侧边相接,所述嵌接部(22)呈圆柱形结构,并使嵌接部(22)呈纵向布置,所述嵌接部(22)的下圆周表面与上片体部(211)的上端相接,所述嵌接部(22)能转动地嵌装在限位孔(12)中,并使嵌接部(22)的转动中心线为嵌接部(22)的轴向中心线,所述限位部(23)设置在上片体部(211)的右表面上,并使限位部(23)的顶面压在上外边框(1)的底面上,所述操作部(24)设置在上片体部(211)的左表面上,并使操作部(24)位于限位部(23)的左下方,所述钩置部(25)设置在下片体部(213)的右表面上,并使钩置部(25)位于嵌接部(22)的正下方;所述上窗扇边框(3)的上端能竖向活动地嵌装在嵌装槽(11)中,所述上窗扇边框(3)的左表面上设有呈水平布置的凸片部(31),并使凸片部(31)的左端压在钩置部(25)的顶面上;所述复位组件(4)包括座体(41)、顶压头(42)、弹簧(43),所述座体(41)的顶面上开设有安装腔(411),所述安装腔(411)的腔口口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凸环(412),所述顶压头(42)的下端圆周表面上设有第二限位凸环(421),所述弹簧(43)竖向布置在安装腔(411)中,并使弹簧(43)的下端压在安装腔(411)的腔底,所述顶压头(42)的下端能竖向活动地穿置在安装腔(411)中,并使顶压头(42)的下端压在弹簧(43)的上端上,还使第二限位凸环(421)的上表面压在第一限位凸环(412)的下表面上,所述座体(41)设置在操作部(24)的顶面上,并使顶压头(42)的上端顶压在上外边框(1)的底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外边框(1)、限位钩体(2)、上窗扇边框(3)、复位组件(4),其中上外边框(1)的底面上开设有嵌装槽(11),所述上外边框(1)的前表面上开设有贯穿至其后表面上的限位孔(12),并使限位孔(12)位于嵌装槽(11)的左侧,所述限位孔(12)的径向截面呈圆形,所述上外边框(1)的底面上开设有让位缺口(13),并使让位缺口(13)延伸至上外边框(1)的前后表面上,还使让位缺口(13)位于限位孔(12)的正下方,以及使让位缺口(13)贯穿至限位孔(12)中,所述让位缺口(13)的宽度小于限位孔(12)的直径;所述限位钩体(2)包括主体部(21)、嵌接部(22)、限位部(23)、操作部(24)、钩置部(25),所述主体部(21)由上片体部(211)、中间片体部(212)、下片体部(213)构成,所述上片体部(211)与下片体部(213)均呈竖向布置,所述上片体部(211)的上端宽度小于让位缺口(13)的宽度,所述中间片体部(212)呈斜面布置,并使中间片体部(212)的上侧边位于其下侧边的右上方,还使中间片体部(212)的上下侧边分别与上片体部(211)的下侧边、下片体部(213)的上侧边相接,所述嵌接部(22)呈圆柱形结构,并使嵌接部(22)呈纵向布置,所述嵌接部(22)的下圆周表面与上片体部(211)的上端相接,所述嵌接部(22)能转动地嵌装在限位孔(12)中,并使嵌接部(22)的转动中心线为嵌接部(22)的轴向中心线,所述限位部(23)设置在上片体部(211)的右表面上,并使限位部(23)的顶面压在上外边框(1)的底面上,所述操作部(24)设置在上片体部(211)的左表面上,并使操作部(24)位于限位部(23)的左下方,所述钩置部(25)设置在下片体部(213)的右表面上,并使钩置部(25)位于嵌接部(22)的正下方;所述上窗扇边框(3)的上端能竖向活动地嵌装在嵌装槽(11)中,所述上窗扇边框(3)的左表面上设有呈水平布置的凸片部(31),并使凸片部(31)的左端压在钩置部(25)的顶面上;所述复位组件(4)包括座体(41)、顶压头(42)、弹簧(43),所述座体(41)的顶面上开设有安装腔(411),所述安装腔(411)的腔口口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凸环(412),所述顶压头(42)的下端圆周表面上设有第二限位凸环(421),所述弹簧(43)竖向布置在安装腔(411)中,并使弹簧(43)的下端压在安装腔(411)的腔底,所述顶压头(42)的下端能竖向活动地穿置在安装腔(411)中,并使顶压头(42)的下端压在弹簧(43)的上端上,还使第二限位凸环(421)的上表面压在第一限位凸环(412)的下表面上,所述座体(41)设置在操作部(24)的顶面上,并使顶压头(42)的上端顶压在上外边框(1)的底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24)的顶面上开设有限位槽(241),所述座体(41)的下端嵌装在限位槽(24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应用在提拉窗上的上窗扇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定螺钉(44),所述限位槽(241)的槽底开设有竖向贯穿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启辉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恒锠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