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识别防伪标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5177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防伪标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特征识别防伪标识。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印刷层、第一塑膜层、第一胶水层、随机物理特征层、第二塑膜层、离型层、第二印刷层、色墨层和第二胶水层;所述的防伪标识能够揭开,分为剥离部分和留底部分,剥离部分为离型层以上的部分,留底部分为离型层及其以下部分;第一印刷层信息包括特征码和可变信息;特征码是通过采集随机物理特征层上的随机区域的随机物理特征分布,进行多重加密和复杂运算处理,得到的一组唯一的防伪认证信息;特征码与随机物理特征层上随机物理特征存在对应关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标识,防伪信息唯一,既难以伪造又能快速鉴别,能够有效防止二次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特征识别防伪标识
本技术属于防伪标识
,具体涉及一种特征识别防伪标识。
技术介绍
假冒伪劣商品给企业和消费者造成巨大的危害和损失,防伪技术是防范假冒的一种手段。研制防伪技术可以为净化市场提供制作难以伪造的、能快速鉴别产品真伪的标识,保护真品产销商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谓难以伪造:就是每一个防伪产品必须是唯一的,任何人,包括防伪产品的生产者,都无法生产出第二个一模一样的产品。所谓快速鉴别:就是任何一个普通的用户,无需掌握专业知识,无需通过复杂的操作,就能快速、准确地得到最终的防伪鉴别结果。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防伪标识,往往难以伪造的难以鉴别,容易鉴别的容易伪造,还有的虽然难以鉴别但是却容易伪造,从而使防伪标识形同虚设,无法起到其相应的效果。因此,急需一款既难以伪造、又能快速鉴别的防伪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特征识别防伪标识,防伪信息唯一,既难以伪造又能快速鉴别,整体转移时标识分层破坏,能够有效防止二次使用。本技术所述的特征识别防伪标识,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印刷层、第一塑膜层、第一胶水层、随机物理特征层、第二塑膜层、离型层、第二印刷层、色墨层和第二胶水层;所述的防伪标识能够揭开,分为剥离部分和留底部分,剥离部分为离型层以上的部分,留底部分为离型层及离型层以下的部分。其中: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印刷层信息包括验证码,第一印刷层上方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局部刮开层、第三塑膜层和第三胶水层,所述局部刮开层与验证码位置对应。优选地,局部刮开层上方印刷有提示文字。所述的第一印刷层信息包括特征码和可变信息;所述的特征码是通过采集随机物理特征层上的随机区域的随机物理特征分布,进行多重加密和复杂运算处理,得到的一组唯一的防伪认证信息;所述的特征码与随机物理特征层上随机物理特征存在对应关系,验证时需要同时采集特征码和随机特征来辨别真伪。所述的随机区域为6mm*6mm-20mm*20mm尺寸的区域。所述的随机物理特征层为肉眼可识别的颗粒、条块、圆环或纤维丝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的随机物理特征层采用肉眼可识别的有金属质感的颗粒、条块、圆环或纤维丝中的至少一种,既具有明显外部特征、又可以从标识上分离出来的物质。所述的第二胶水层下方设有离型纸层。所述的第一塑膜层为PET、PE、PP或PVC薄膜,厚度为10-80μm;所述的第二塑膜层为PET、PE、PP或PVC薄膜,厚度为10-80μm;所述的第三塑膜层为PET、PE、PP或PVC薄膜,厚度为10-80μm。第一塑膜层、第二塑膜层和第三塑膜层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对标识无特殊影响。本技术所述的特征识别防伪标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第二塑膜层下方涂布离型层;2)在离型层下方印刷图文信息,形成第二印刷层;经过翻转装置翻转后,在第二塑膜层上方涂布形成随机物理特征层,然后使用胶水与第一塑膜层复合在一起;3)采集随机物理特征层信息,经多重加密和复杂运算处理,生成特征码,将特征码和可变信息印刷到第一塑膜层上;4)在第二印刷层下方涂布色墨,形成色墨层;5)在色墨层下方涂布压敏胶,与离型纸层复合,模切,得所述的防伪标识。优选地,步骤5)具体如下:在色墨层下方涂布压敏胶,与离型纸层复合,然后,在第一印刷层上方涂布压敏胶与第三塑膜层复合,再在第三塑膜层上方制备局部刮开层,模切,得所述的防伪标识。所述的制备局部刮开层的方式为:印刷刮开墨或烫印刮刮烫电化铝。烫印刮刮烫电化铝采用刮刮烫工艺,使用滚烫设置电化铝刮刮烫。消费者鉴别真伪时:1、通过扫描标识的特征区(即随机物理特征层信息)和认证区(即根据特征区特征形成的区域),后台可以自行运算判断标识的真伪。2、在扫描完表面二维码后,网页提示输入验证码再次验证隐藏信息,通过刮开表层,输入第一印刷层上的验证码后,并且可以实现兑奖、积分等作用。3、揭开防伪标识,标识被破坏,分为两层,特征区和认证区无法再次认证,防止二次转移使用。4、标识揭开后,颗粒及图案留在被贴物上,手摸颗粒有凹凸感,颗粒可挑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所述的特征识别防伪标识具有自我认证功能,利用随机物理特征层难以再现的随机特征,在指定大小的随机区域,采集其随机物理特征分布,然后对该特征信息结合产品信息进行多重加密和复杂运算处理,得到一组唯一的防伪认证信息,用二维码记录在标识上,特征区和认证区相互印证,构成一个既难以伪造又能快速识别的防伪标识。2、层结构新颖,在转移时标识分层破坏,有效的防止了二次使用。3、本技术所述的特征识别防伪标识,在流通过程中,不需要先购买再查询,任何人都可以查验真伪,可以在验证为真品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特征识别防伪标识的层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特征识别防伪标识的层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印刷层;2、第一塑膜层;3、第一胶水层;4、随机物理特征层;5、第二塑膜层;6、离型层;7、第二印刷层;8、色墨层;9、第二胶水层;10、离型纸层;11、局部刮开层;12、第三塑膜层;13、第三胶水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中采用的原料除特殊说明外,均为普通市售原料。实施例1如图1所示,所述的特征识别防伪标识,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印刷层1、第一塑膜层2、第一胶水层3、随机物理特征层4、第二塑膜层5、离型层6、第二印刷层7、色墨层8和第二胶水层9;所述的防伪标识能够揭开,分为剥离部分和留底部分,剥离部分为离型层6以上的部分,留底部分为离型层6及离型层6以下的部分。所述的第二胶水层9下方设有离型纸层10。其中:所述的第一印刷层1信息包括特征码和可变信息;所述的特征码是通过采集随机物理特征层4上的随机区域的随机物理特征分布,进行多重加密和复杂运算处理,得到的一组唯一的防伪认证信息;所述的特征码与随机物理特征层4上随机物理特征存在对应关系。所述的随机区域为6mm*6mm尺寸的区域。所述的随机物理特征层4为肉眼可识别的、具有金属质感的纤维丝。所述的第一塑膜层2为PET薄膜,厚度为20μm;所述的第二塑膜层5为PP薄膜,厚度为30μm;所述的第三塑膜层12为PVC薄膜,厚度为50μm。其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1)在第二塑膜层5下方涂布离型层6;2)在离型层6下方印刷图文信息,形成第二印刷层7;经过翻转装置翻转后,在第二塑膜层5上方涂布形成随机物理特征层4,然后使用胶水(即第一胶水层3)与第一塑膜层2复合在一起;3)采集随机物理特征层4信息,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特征识别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印刷层(1)、第一塑膜层(2)、第一胶水层(3)、随机物理特征层(4)、第二塑膜层(5)、离型层(6)、第二印刷层(7)、色墨层(8)和第二胶水层(9);/n所述的防伪标识能够揭开,分为剥离部分和留底部分,剥离部分为离型层(6)以上的部分,留底部分为离型层(6)及离型层(6)以下的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特征识别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印刷层(1)、第一塑膜层(2)、第一胶水层(3)、随机物理特征层(4)、第二塑膜层(5)、离型层(6)、第二印刷层(7)、色墨层(8)和第二胶水层(9);
所述的防伪标识能够揭开,分为剥离部分和留底部分,剥离部分为离型层(6)以上的部分,留底部分为离型层(6)及离型层(6)以下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识别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印刷层(1)信息包括验证码,第一印刷层(1)上方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局部刮开层(11)、第三塑膜层(12)和第三胶水层(13),所述局部刮开层(11)与验证码位置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特征识别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印刷层(1)信息包括特征码和可变信息;
所述的特征码是通过采集随机物理特征层(4)上的随机区域的随机物理特征分布,进行多重加密和复杂运算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巩端洲王立江田亮巩曰东田廉守田宵宋京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泰宝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