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5106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包括玻璃基板,玻璃基板的入光面设置有LED光源,玻璃基板的入光面贴附有量子膜,玻璃基板的出光面贴附有油墨层,量子膜设置于玻璃基板与LED光源之间,油墨层的出光面贴附有复合膜,量子膜包括扩散层、量子点层和对量子点层进行包夹式封装的阻隔膜,阻隔膜分别设置于量子点层的上下两表面,扩散层设置于靠近LED光源的阻隔膜上;本申请在玻璃基板上贴附油墨、量子膜、复合膜,不仅提高了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显示色彩的饱和度,灯影出现概率和区域均较小,同时将该扩散板应用到背光模组中,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为LED的超薄显示提供了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
本技术涉及扩散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
技术介绍
扩散板在直下式光源设计的背光模组和LED灯具等器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用了扩散板的液晶显示器或LED灯具能够获得均匀的光源,扩散板能够让透过扩散涂层的光线产生漫反射,让光分布更均匀。扩散板的特点是对光造成很大的干涉,现有扩散板的基板常用塑料材质,材料的涨缩性能较差,在长时间使用或户外高温环境下,会增大扩散板的形变量,从而影响屏幕的显示效果。同时目前扩散板的成品遮蔽性较差,在距离光源较近或光源辉度较大时会有明显的灯影出现,需要通过增加扩散板与光源的距离或者减小光源亮度来消除灯影,这样就会增加显示器的厚度或降低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降低了灯影的产生,降低了显示器的厚度。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包括玻璃基板,玻璃基板的入光面设置有LED光源,玻璃基板的入光面贴附有量子膜,玻璃基板的出光面贴附有油墨层,量子膜设置于玻璃基板与LED光源之间。进一步地,油墨层的出光面贴附有复合膜。进一步地,复合膜包括第一反射偏光膜和两表面正交连接的第一棱镜膜,两棱镜膜的入光面与油墨层的出光面贴附连接,两棱镜膜的出光面与反射偏光膜的入光面贴附连接。进一步地,复合膜包括第二反射偏光膜、第二棱镜膜和扩散膜,第二棱镜膜的出光面、第二反射偏光膜、扩散膜的入光面依次贴附连接,第二棱镜膜的入光面与油墨层的出光面贴附连接。进一步地,量子膜包括扩散层、量子点层和对量子点层进行包夹式封装的阻隔膜,阻隔膜分别设置于量子点层的上下两表面,扩散层设置于靠近LED光源的阻隔膜上。进一步地,所述阻隔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10-3-10-2g/m2·day,透光率不小于90%,黄度值小于1;扩散层的入光面设置有棱形微结构。进一步地,油墨层与复合膜、以及玻璃基板与量子膜之间均通过光学胶贴附连接。进一步地,玻璃基板的厚度大于1.1mm。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结构中提供的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采用透光性和涨缩性均较好的玻璃作为基板,提高了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复合膜对光束进行聚拢,达到正视增量的效果,提高了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量子膜的设置提高了显示模组的显示色彩饱和度;因此玻璃基板上贴附油墨、量子膜、复合膜,不仅提高了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显示色彩的饱和度,灯影出现概率和区域均较小,同时将该扩散板应用到背光模组中,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为LED的超薄显示提供了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量子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玻璃基板,2-LED光源,3-量子膜,4-油墨层,5-复合膜,6-光学胶,31-扩散层,32-量子点层,33-阻隔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参照图1和2,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包括玻璃基板1,玻璃基板1的入光面设置有LED光源2,玻璃基板1的入光面贴附有量子膜3,玻璃基板1的出光面贴附有油墨层4,量子膜3设置于玻璃基板1与LED光源2之间。玻璃基板1的材质可以是任何超白玻璃,避免了传统使用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等材料作为基板时,由于涨缩性能较差,在长时间使用或户外高温环境下,会增大整个扩散板的形变量,从而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玻璃的厚度大于1.1mm,可以降低大尺寸的玻璃过薄易碎的情况发生,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和涨缩性更好,所以玻璃扩散板的辉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因此通过玻璃基板1作为扩散板的玻璃基板,提高了最终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玻璃基板1下表面的量子膜3可精确高效地将高能量蓝光转换为全光谱的光,通过对显示模组的背光面与整个扩散板出光面的距离进行调节,可以大幅提升显示模组的色域表现,让显示模组的色彩更加鲜明。玻璃基板1上表面的油墨具有很强的遮蔽性、增亮效果和附着力,可以有效降低光源产生的灯影效果。因此量子膜3、油墨层4、均贴附于玻璃基板1上的设置,在保证整个扩散板出光面未出现灯影和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变的前提下,能够降低玻璃基板1与LED光源2的距离,进而降低了显示器的厚度。第一优选实施例,油墨层4的出光面贴附有复合膜5,复合膜5包括第一反射偏光膜和两表面正交连接的第一棱镜膜,两棱镜膜的入光面与油墨层4的出光面贴附连接,两棱镜膜的出光面与反射偏光膜的入光面贴附连接,油墨层4与复合膜5、以及玻璃基板1与量子膜3之间均通过光学胶6贴附连接。油墨层4与玻璃基板1具有较强的附着力,可以避免光学胶(OCA光学胶或OCR光学胶)在贴合复合膜5时,与玻璃基板1出现分离的缺陷。第一棱镜膜的增光原理主要是通过不同材料间折射率差异以及棱镜结构对光路的影响实现的。油墨层4的出光面发散的光线在经第一棱镜膜后会向中心汇聚,从而达到提高中心増亮的目的,有效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第一反射偏光膜是利用多层膜技术制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薄膜,可以将光线预偏极化,与下偏振片通光轴同向的光通过,原本被吸收浪费的非通光轴方向的光,会被反射偏光膜反射,经显示模组背光面的背光模组后,再次利用,达到增光的效果。该复合膜5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玻璃扩散板的亮度,使得整个玻璃扩散板在具有较强遮蔽性的同时亮度依旧很高;因此在保证亮度一定的前提下,显示器的厚度较于传统更薄。第二优选实施例,油墨层4的出光面贴附有复合膜5,复合膜5包括第二反射偏光膜、第二棱镜膜和扩散膜,第二棱镜膜的出光面、第二反射偏光膜、扩散膜的入光面依次贴附连接,第二棱镜膜的入光面与油墨层4的出光面贴附连接。油墨层4与复合膜5、以及玻璃基板1与量子膜3之间均通过光学胶6贴附连接。第二棱镜膜的增光原理主要是通过不同材料间折射率差异以及棱镜结构对光路的影响实现的。油墨层4的出光面发散的光线在经第一棱镜膜后会向中心汇聚,从而达到提高中心増亮的目的,有效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第二反射偏光膜是利用多层膜技术制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薄膜,可以将光线预偏极化,与下偏振片通光轴同向的光通过,原本被吸收浪费的非通光轴方向的光,会被反射偏光膜反射,经显示模组背光面的背光模组后,再次利用,达到增光的效果。扩散膜的设置,一方面对第二反射偏光膜的表面微结构单元进行保护,因为第二反射偏光膜的表面微结构单元当被划伤时,将造成对光的偏光路径的改变,造成第二反射偏光膜对光的增量效果下降,进而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另一方面对经过第二反射偏光膜的光进行扩散,得到较为均匀的光束进入显示模组中,使得进入显示模组的光更均匀,提高了显示模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包括玻璃基板(1),玻璃基板(1)的入光面设置有LED光源(2),其特征在于,玻璃基板(1)的入光面贴附有量子膜(3),玻璃基板(1)的出光面贴附有油墨层(4),量子膜(3)设置于玻璃基板(1)与LED光源(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包括玻璃基板(1),玻璃基板(1)的入光面设置有LED光源(2),其特征在于,玻璃基板(1)的入光面贴附有量子膜(3),玻璃基板(1)的出光面贴附有油墨层(4),量子膜(3)设置于玻璃基板(1)与LED光源(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玻璃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油墨层(4)的出光面贴附有复合膜(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玻璃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复合膜(5)包括第一反射偏光膜和两表面正交连接的第一棱镜膜,两棱镜膜的入光面与油墨层(4)的出光面贴附连接,两棱镜膜的出光面与反射偏光膜的入光面贴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玻璃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复合膜(5)包括第二反射偏光膜、第二棱镜膜和扩散膜,第二棱镜膜的出光面、第二反射偏光膜、扩散膜的入光面依次贴附连接,第二棱镜膜的入光面与油墨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顺运覃佐波张亚荣田锋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泰沃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