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翅片管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4940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翅片管换热器,包括盘管、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翅片管,所述盘管以蛇形方式穿过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形成整体框架;所述翅片管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套装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盘管的外壁并能绕盘管转动;翅片管排列后形成若干纵列翅片管,每一纵列翅片管中的每根翅片管的一端设置一个齿轮形成一个齿轮组,齿轮组内的齿轮相互啮合传动;齿轮组最上端的齿轮连接有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连接有驱动装置驱动齿轮组转动,齿轮组转动带动每一个翅片管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翅片管换热器,换热器中的翅片管可以转动,解决了传统的翅片管换热器背风侧机会严重,迎风侧易磨损的问题,提供整体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翅片管换热器
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翅片管换热器。
技术介绍
翅片管换热器在动力、化工、石油化工、空调工程和制冷工程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如空调工程中使用的表面式空气冷却器、空气加热器、风机盘管。制冷工程中使用的冷风机蒸发器、无霜冰箱蒸发器等它不仅适用于单相流体的流动,而且对相变换热也有很大的价值。翅片管换热器的优越性能是因为采用翅片后,加大了散热的表面积,可降低对流换热的热阻,起到了增强传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紧凑、高效换热设备的设计、制造得到越来多的重视。应用最广泛的紧凑式换热设备大多设计成带翅片的形式,随着换热器紧凑程度的增加,翅片侧流体流动的通道不断减小,流动阻力显著增加。流动阻力的增加使得翅片管的背风侧容易形成涡流滞止区,造成局部大量积灰,而传统的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管位置固定,不能调整,使得翅片管背风侧积灰问题严重,而迎风面易于磨损、整体换热器的性能下降,严重影响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换热器的安全高效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翅片管换热器,换热器中的翅片管可以转动,解决了传统的翅片管换热器背风侧机会严重,迎风侧易磨损的问题,提供整体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翅片管换热器,包括盘管、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翅片管,所述盘管以蛇形方式穿过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形成整体框架;所述翅片管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套装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盘管的外壁并能绕盘管转动;第一种流体在所述盘管内流动,第二种流体在翅片管外侧的空间内流动;所述翅片管排列后形成若干纵列翅片管,每一纵列翅片管中的每根翅片管的一端设置一个齿轮形成一个齿轮组,齿轮组内的齿轮相互啮合传动;所述齿轮组最上端的齿轮连接有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连接有驱动装置驱动齿轮组转动,齿轮组转动带动每一个翅片管转动。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机构为传动齿轮和传动轴;纵列翅片管为2-4纵列,每一纵列的翅片管的齿轮组均设置在第一端盖的位置内侧或者第二端盖内侧,每一齿轮组最上端的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纵列翅片管为2列时,传动齿轮为一个,一个传动齿轮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穿过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与外部的驱动装置连接;纵列翅片管为3列时,传动齿轮为3个,3个传动齿轮相啮合,最上端的传动齿轮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穿过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与外部的驱动装置连接;纵列翅片管为4列时,传动齿轮为6个,6个传动齿轮相啮合,最上端的传动齿轮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穿过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与驱动装置连接。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机构为传动齿轮和蜗轮蜗杆的组合,每一纵列的翅片管的齿轮组均设置在第一端盖的位置内侧或者第二端盖内侧,每一齿轮组最上端的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传动齿轮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穿过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外连接有蜗轮,第一端盖或者第二端盖的外侧设置有蜗杆,蜗轮与蜗杆啮合,蜗杆与驱动装置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为减速机或手摇轮盘。作为优选,所述翅片管为螺旋翅片管、H型翅片管、开齿型翅片管或顶头翅片管。作为优选,所述翅片管内壁与盘管外壁之间的间隙为1-3mm。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翅片管可以旋转改变了翅片管迎风侧和背风侧的位置,使得翅片管迎风侧的磨损和背风侧的积灰情况得到分散,充分利用了翅片管的完整换热面积,提高整体换热效率,使得翅片的磨损和积灰不再集中,翅片管的整体使用寿命得到延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中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的侧面排列图;图3是实施例一中图1的正视剖面图;图4是实施例二中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的侧面排列图;图5是实施例二中图1的俯视剖面图;图6是实施例二中图1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翅片管换热器,包括盘管1、第一端盖4、第二端盖2和翅片管3,所述盘管1以蛇形方式穿过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2形成整体框架;所述翅片管3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套装在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2之间的盘管1的外壁并能绕盘管1转动;第一种流体在所述盘管1内流动,第二种流体在翅片管外侧的空间内流动。实际应用中第一种流体为液体,例如冷却水,第二种流体为气体,例如带烟气体。蛇形盘管1提供了流体流动的通道,第一种流体从盘管1的一端流入,通过与所述盘管1外侧的工质进行热交换之后,从盘管1的另一端流出。第二种流体则在翅片管3外侧的空通道内流动。本实施例中的图1中给出了两纵列平行设置的翅片管组成的翅片管换热器,所以本实施例以两纵列翅片管为列介绍本技术。但是本技术不限于只有两纵列翅片管,其可以具有多个纵列翅片管。实施例一:如图2和3所示,具体方位根据图1叙述(第一纵列翅片管为图1中外侧平行排列的翅片管,第二纵列翅片管为图1中内侧平行排列的翅片管)。第一纵列翅片管中的每根翅片管的一端设置一个齿轮(称为第一齿轮组7,第一齿轮组7之间的齿轮相互啮合),第二纵列翅片管中的每根翅片管的一端设置一个齿轮(称为第二齿轮组8,第二齿轮组8之间的齿轮相互啮合)。第一齿轮组7和第二齿轮组8均设置在翅片管的同一侧(第一端盖4的位置内侧或者第二端盖2内侧),第一齿轮组7中最上端的齿轮与传动齿轮9啮合,第二齿轮组8中最上端的齿轮也与传动齿轮9啮合,传动齿轮9上设置有传动轴10,第一端盖4或第二端盖2上设有通孔,传动轴10穿过第一端盖4或第二端盖2上的通孔并通过传动轴承固定在第一端盖4或第二端盖2上。传动轴10与外部的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驱动传动轴10转动,传动轴10带动传动齿轮9转动,传动齿轮9带动第一齿轮组7和第二齿轮组8转动,第一齿轮组7和第二齿轮组8转动后带动第一纵列翅片管和第二纵列翅片管转动。采用同一传动齿轮啮合的连接方式可以同时驱动第一齿轮组7和第二齿轮组8转动,并且在第一端盖4或者第二端盖2上开设通孔的数量只有一个,结构更加简单,但是只适用于纵列翅片管较少的情况,比如2-4纵列翅片管可以选择通过传动齿轮啮合的连接方式达到由一个传动轴驱动(如果有三个纵列的翅片管,则通过三个传动齿轮相啮合,最上端的传动齿轮连接传动轴与外部驱动装置连接,4个纵列翅片管则通过6个传动齿轮相啮合,最上端的传动齿轮连接传动轴与外部驱动装置连接),但是如果具有多组纵列的翅片管就不宜采用齿轮啮合的连接方式。实施例二:如图3、4、5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第一端盖4或第二端盖2上设置两个通孔,第一齿轮组7和第二齿轮组8均设置在翅片管的同一侧(第一端盖4的位置内侧或者第二端盖2内侧)。第一齿轮组7中最上端的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11啮合,第一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翅片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盘管、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翅片管,所述盘管以蛇形方式穿过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形成整体框架;所述翅片管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套装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盘管的外壁并能绕盘管转动;第一种流体在所述盘管内流动,第二种流体在翅片管外侧的空间内流动;/n所述翅片管排列后形成若干纵列翅片管,每一纵列翅片管中的每根翅片管的一端设置一个齿轮形成一个齿轮组,齿轮组内的齿轮相互啮合传动;/n所述齿轮组最上端的齿轮连接有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连接有驱动装置驱动齿轮组转动,齿轮组转动带动每一个翅片管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翅片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盘管、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翅片管,所述盘管以蛇形方式穿过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形成整体框架;所述翅片管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套装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盘管的外壁并能绕盘管转动;第一种流体在所述盘管内流动,第二种流体在翅片管外侧的空间内流动;
所述翅片管排列后形成若干纵列翅片管,每一纵列翅片管中的每根翅片管的一端设置一个齿轮形成一个齿轮组,齿轮组内的齿轮相互啮合传动;
所述齿轮组最上端的齿轮连接有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连接有驱动装置驱动齿轮组转动,齿轮组转动带动每一个翅片管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传动齿轮和传动轴;纵列翅片管为2-4纵列,每一纵列的翅片管的齿轮组均设置在第一端盖的位置内侧或者第二端盖内侧,每一齿轮组最上端的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纵列翅片管为2列时,传动齿轮为一个,一个传动齿轮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穿过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与外部的驱动装置连接;
纵列翅片管为3列时,传动齿轮为3个,3个传动齿轮相啮合,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晓青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旻阳传热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