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4691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泵壳包括泵壳壳体和换热体,所述泵壳壳体与换热体之间设置有换热腔,所述泵壳壳体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有进水室,所述进水室与换热腔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换热腔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室,所述泵壳壳体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出水室相连通,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的方向一致,且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通过横隔板隔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冷却效果好,冷却介质在泵壳本体上循环速度快,流动时间充分,能够提高冷却介质与工作水的热交换率,装置结构紧凑,减少了设备数量和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运行维护的难度,其拆装方便,便于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
本技术涉及水环真空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
技术介绍
水环泵在石油、化工、化纤、机械、矿山等工业及市政农业等部门的许多工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由于水环泵压缩气体的过程是等温的,还可用于抽吸易燃易爆等气体,因此,水环泵的应用范围日益增大。现有的水环泵在抽吸气体时,工作液在吸收气体热量和长时间运转时,温度升高,容易发生汽化,影响泵的真空度,对叶轮造成汽蚀,从而降低泵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影响泵的安全可靠运行,目前主要通过增加换热器的方式来冷却工作液,然而这种方式增加了设备数量和系统的复杂性,不利于系统的紧凑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能够有效解决常见水环泵由于增加换热器导致的系统复杂、不便于管理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泵壳包括泵壳壳体和换热体,所述泵壳壳体与换热体之间设置有换热腔,所述泵壳壳体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有进水室,所述进水室与换热腔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换热腔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室,所述泵壳壳体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出水室相连通,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的方向一致,且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通过横隔板隔开。进一步的,所述换热体上设置有凸楞,所述凸楞与泵壳壳体和换热体形成换热通道。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通道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圆形、半圆形、梯形中的其中一种。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通道的横截面设置为环形结构。r>进一步的,所述泵壳壳体与换热体的横截面设置为圆环或椭圆环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设置在泵壳壳体的侧面或上方时,在泵壳壳体的正下方设置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换热腔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1、本技术在水环泵泵壳上设置有换热体,通过换热体降低水环泵内的工作水温度,且换热腔内的冷却介质不受工作液类型的限制,冷却效果好,同时冷却介质在泵壳本体上循环速度快,流动时间充分,能够提高冷却介质与工作水的热交换率。2、本技术自带换热管路,同时本技术中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和方向设置一致,结构紧凑,减少了设备数量和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运行维护的难度,其拆装方便,便于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向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正向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轴向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图中:1-进水口、2-泵壳壳体、3-换热通道、4-换热体、5-出水口、6-横隔板、31-凸楞。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泵壳包括泵壳壳体2和换热体4,所述泵壳壳体2与换热体4之间设置有换热腔,所述泵壳壳体2上设置有进水口1,所述进水口1连接有进水室,所述进水室与换热腔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换热腔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室,所述泵壳壳体2上设置有出水口5,所述出水口5与出水室相连通,所述进水口1与出水口5的方向一致,且所述进水口1与出水口5之间通过横隔板6隔开,进水口1和出水口5设置在同一方向上,便于安装,采用横隔板6将其隔开,避免互相影响,所述进水室和出水室也分别隔开,所述换热体4的材料可选用导热率高、硬度较大的合金材料,设置的结构之间连接可采用焊接的方式或法兰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本技术中采用的冷却介质可选用水、硅油和导热油,冷却介质通过进水口1进入进水室,经过进水室均匀分布后进入换热腔内,然后通过换热体4与工作水进行热交换,最后汇合流入出水室,然后经过出水口5进行外界循环,冷却介质循环流动一周,能够将热交换率达到最大,充分利用能量的交换,对工作水进行降温,该种方式进行的冷却能够提高冷却介质与工作水的热交换效率,继而进一步提高水环泵的抽吸能力,且本装置结构紧凑,减少了设备数量和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运行维护的难度,其拆装方便,便于维护。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泵壳包括泵壳壳体2和换热体4,所述泵壳壳体2与换热体4之间设置有换热腔,所述换热体4上设置有凸楞31,所述凸楞31与泵壳壳体2和换热体4形成换热通道3,所述换热通道3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圆形、半圆形、梯形中的其中一种,根据设计需求进行选择设置,所述换热通道3的横截面也可以设置为环形结构,设置为环形结构时,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去除换热体4,冷却介质在换热通道3内流动,工作介质直接接触换热通道3进行热交换,所述泵壳壳体2上设置有进水口1,所述进水口1连接有进水室,所述进水室与换热腔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换热腔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室,所述泵壳壳体2上设置有出水口5,所述出水口5与出水室相连通,所述进水口1与出水口5的方向一致,且所述进水口1与出水口5之间通过横隔板6隔开,进水口1和出水口5设置在同一方向上,便于安装,采用横隔板6将其隔开,避免互相影响,所述进水室和出水室也分别隔开,所述换热体4的材料可选用导热率高、硬度较大的合金材料,设置的结构之间连接可采用焊接的方式或法兰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本技术中采用的冷却介质可选用水、硅油和导热油,冷却介质在进入换热腔后,在换热通道3内与工作水进行热交换,然后在出水室进行汇合后排除出水口5进行外界循环,该种方式设置的水环泵壳,冷却介质流速快、流动有序,能够有效保证热交换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水环泵的抽吸能力。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所述泵壳壳体2与换热体4的横截面设置为圆环或椭圆环状结构,根据水环泵叶片结构的设置,设置泵壳壳体2与换热体4的横截面结构,可设置为圆环结构,也可设置为椭圆环装结构,能够适应多种需求。实施例4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所述的进水口1与出水口5设置在泵壳壳体2的侧面时,在泵壳壳体2的正下方设置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换热腔相连通,将排污口设置在正下方,能够排除工作过程中换热腔内的污渍和沉淀,便于换热工作高效进行,当出水口5设置在泵壳壳体2的正下方时,出水口5即可用作排污口,不需要另外设置,本实施例热交换效率高,水环泵的抽吸能力好,且本装置结构紧凑,减少了设备数量和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运行维护的难度,其拆装方便,便于维护。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实施例,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尽管这里参照本技术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泵壳包括泵壳壳体(2)和换热体(4),所述泵壳壳体(2)与换热体(4)之间设置有换热腔,所述泵壳壳体(2)上设置有进水口(1),所述进水口(1)连接有进水室,所述进水室与换热腔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换热腔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室,所述泵壳壳体(2)上设置有出水口(5),所述出水口(5)与出水室相连通,所述进水口(1)与出水口(5)的方向一致,且所述进水口(1)与出水口(5)之间通过横隔板(6)隔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泵壳包括泵壳壳体(2)和换热体(4),所述泵壳壳体(2)与换热体(4)之间设置有换热腔,所述泵壳壳体(2)上设置有进水口(1),所述进水口(1)连接有进水室,所述进水室与换热腔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换热腔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室,所述泵壳壳体(2)上设置有出水口(5),所述出水口(5)与出水室相连通,所述进水口(1)与出水口(5)的方向一致,且所述进水口(1)与出水口(5)之间通过横隔板(6)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程换热的水环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体(4)上设置有凸楞(31),所述凸楞(31)与泵壳壳体(2)和换热体(4)形成换热通道(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锋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同方高科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