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4455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2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包括车顶结构(20)和横向侧面结构(21)的车身结构(1),其中车顶结构(20)包括被固定到下层车顶加强框架(22)上的顶板(10),其中横向侧面结构(21)包括被固定到下层侧支撑结构(23)上的侧板(11),其中顶板(10)的横向侧边(24)通过折边结合部(25)被固定到车顶加强框架(22)上,该折边结合部(25)通过绕车顶加强框架(22)的边缘(26)折叠顶板(10)的横向侧边(24)而形成,其中顶板的折叠侧边缘(27)通过细长激光钎焊结合部(12)被固定到侧板(11)上。本公开内容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车身结构(1)的车辆,以及一种用于将车顶结构(20)连接到车辆横向侧面结构(21)以形成所述车身结构(1)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结构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包括车顶结构和横向侧面结构的车身结构。本公开内容还涉及一种包括这种车身结构的车辆和一种用于将车顶结构连接到车辆横向侧面结构以形成车身结构的方法。尽管本公开内容将主要针对汽车进行描述,但本公开内容并不局限于该特定类型车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车辆,诸如小型货车、休闲车、越野车、卡车、公共汽车等。
技术介绍
一种车身结构通常包括内部车身和附在其上的外部面板。例如,内部车身可以由钢或铝制成,具有用作窗户、门、引擎盖等的开口,外部面板通常由压制成所需三维形状的钢板或铝板制成。在车身结构领域,在要求提供低重量车身结构的同时,人们对提高车身结构的坚固性、强度和抗扭刚度不断提出要求。车身结构的高坚固性、强度和抗扭刚度意味着,由于乘客舱的变形更小,从而提高了碰撞安全性,以及由于车身结构更坚固并提供了更好的性能,从而提高了车辆的驾驶性能。尽管在该领域开展了许多活动,但仍存在对改进的车身结构的需求,在提供低重量车身结构的同时,该车身结构还能满足在坚固性、强度和抗扭刚度方面的更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包括车顶结构(20)和横向侧面结构(21)的车身结构(10),其中所述车顶结构(20)包括被固定到下层车顶加强框架(22)上的顶板(10),其中所述横向侧面结构(21)包括被固定到下层侧支撑结构(23)上的侧板(11),其中所述顶板(10)的横向侧边(24)通过折边结合部(25)被固定到车顶加强框架(22)上,所述折边结合部通过绕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的边缘(26)折叠所述顶板(10)的横向侧边(24)而形成,其中所述顶板的折叠侧边缘(27)通过细长的激光钎焊结合部(12)被固定到所述侧板(1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226 EP 18158584.51.一种包括车顶结构(20)和横向侧面结构(21)的车身结构(10),其中所述车顶结构(20)包括被固定到下层车顶加强框架(22)上的顶板(10),其中所述横向侧面结构(21)包括被固定到下层侧支撑结构(23)上的侧板(11),其中所述顶板(10)的横向侧边(24)通过折边结合部(25)被固定到车顶加强框架(22)上,所述折边结合部通过绕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的边缘(26)折叠所述顶板(10)的横向侧边(24)而形成,其中所述顶板的折叠侧边缘(27)通过细长的激光钎焊结合部(12)被固定到所述侧板(1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车顶结构(20)的所述侧边缘(27)的厚度(34)在1.5-4mm范围内,具体来说在2-3mm范围内。


3.根据任一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车顶结构(20)的所述侧边缘(27)的厚度(34)基本上等于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的所述侧边缘(26)的厚度和所述顶板(10)的厚度的两倍之和。


4.根据任一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横向侧面结构(21)还包括上连接凸缘(36),用于连接所述侧板(11)的上边缘(37)和所述下层侧支撑结构(23),其中所述顶板(10)的外侧和所述上连接凸缘(36)的内侧(38)之间的基本垂直距离(35)小于12mm,具体来说小于10mm,更具体地说小于8mm。


5.根据任一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被固定到所述侧支撑结构(23)上,其中在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被固定到所述侧支撑结构(23)的位置(39)处,所述顶板(10)和所述侧支撑结构(23)之间的基本垂直距离(49)小于15mm,具体来说小于10mm,更具体地说小于8mm。


6.根据任一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通过诸如螺纹紧固件或铆钉的机械紧固件(33)固定到所述侧支撑结构(23)上。


7.根据任一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被固定到所述侧支撑结构(23)上,其中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和所述侧支撑结构(23)的附接不使用粘合剂。


8.根据任一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被固定到所述侧支撑结构(23)上,其中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和所述侧支撑结构(23)的附接位置(39)与所述侧板(11)的所述上边缘(37)和所述下层侧支撑结构(21)的附接位置(40)横向偏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车顶加强框架(22)和所述侧支撑结构(23)的附接位置(39)与所述侧板(11)的所述上边缘(37)和所述下层侧支撑结构(23)的附接位置(40)之间的横向距离(41)在10-200mm范围内,具体来说在20-100mm范围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必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