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聚物缓冲层铜同轴TGV、转接板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三维集成封装转接板制造
,尤其是一种高聚物缓冲层铜同轴TGV、转接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3D封装是目前工业界最成熟的集成类别,主要通过封装将裸芯片或单独封装好的芯片堆叠在一起,目前包括许多不同的技术,其中大部分是现有单芯片封装技术往三维方向的扩展。转接板(Interposer),也被称为插入层或中间层,是一种新型的电子基板,能够实现顶部管芯级的细间距I/O与底部封装级较大尺寸大间距I/O之间的互连。转接板上设置了许多的玻璃通孔(Through-Glass-Via,TGV),玻璃通孔(TGV)穿过衬底延伸互连,实现垂直集成的同时缩短了互连长度,从而减小尺寸,重量和功耗,是目前2.5D/3D集成技术的基础和核心。为了满足三维集成技术在微波等高频领域的应用,需要TGV结构具备尽可能低损耗的传输高频信号能力。然而传统TGV结构中,铜与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会,造成可能存在的裂纹,影响转接板稳定性,影响了高频系统的性能。同轴TGV结构能够有效的利用外圈导 ...
【技术保护点】
1.高聚物缓冲层铜同轴TGV,包括依次设置的铜柱(1)、环形的内缓冲层(2)、环形的铜层(3)以及环形的外缓冲层(4),所述铜柱(1)、内缓冲层(2)、铜层(3)以及外缓冲层(4)从内至外依次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缓冲层(4)为二氧化硅层,所述内缓冲层(2)为高聚物苯并环丁烯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聚物缓冲层铜同轴TGV,包括依次设置的铜柱(1)、环形的内缓冲层(2)、环形的铜层(3)以及环形的外缓冲层(4),所述铜柱(1)、内缓冲层(2)、铜层(3)以及外缓冲层(4)从内至外依次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缓冲层(4)为二氧化硅层,所述内缓冲层(2)为高聚物苯并环丁烯层。
2.转接板,包括衬底(5),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5)上具有多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聚物缓冲层铜同轴TGV,所述TGV的铜柱(1)的一端与相邻的TGV的铜柱(1)相连,铜柱(1)的另一端与另一相邻的TGV的铜柱(1)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示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铜柱(1)之间通过铜线(6)相连,所述衬底(5)正面的铜线埋设在第一光敏胶(8)中,所述衬底(5)背面的铜线(6)与衬底(5)之间设置有第二光敏胶(7)。
4.权利要求2或3所述转接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在衬底(5)的正面加工多个环形槽,环形槽的深度小于衬底(5)的厚度;
b、在环形槽的内壁沉积外高聚物苯并环丁烯层作为外缓冲层(4),在外缓冲层(4)上沉积铜层(3);
c、在环形槽内填充高聚物苯并环丁烯,形成内缓冲层(2);
d、在衬底(5)的正面涂覆光敏胶,通过图形曝光露出环形槽中心的硅柱表面,在光敏胶表面沉积铜,然后在铜上涂覆光刻胶进行光刻图形化,去除多余的铜,在相邻两硅柱之间形成正面铜线(6);
e、将衬底(5)的背面减薄,直到暴露出环形槽底部的外缓冲层(4);
f、在衬底(5)的背面涂覆光刻胶,刻蚀环形槽中心的硅柱形成盲孔,将盲孔侧壁的外缓冲层(4)去除;
g、在衬底(5)的背面以及盲孔侧壁沉积铜,作为电镀的种子层,通过电镀的方式在盲孔内生成铜柱(1);
h、去除衬底(5)背面多余的铜和光刻胶,暴露出内缓冲层(2)和铜柱(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雨哲,张继华,陈宏伟,高莉彬,方针,曲胜,邹思月,王文君,蔡星周,穆俊宏,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迈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