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0795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包含:一均温板、至少一热管;该均温板具有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第一、二板体对应盖合并共同界定一腔室,该第一板体具有至少一通孔连接该腔室,并该通孔内侧具有一槽部,一第一毛细结构设于该第一、二板体相对该腔室的一侧;该热管具有一封闭端及一开放端,该开放端延伸一凸伸部,该热管穿设于该通孔,并通过该凸伸部与该槽部结合,该热管内部内壁具有一第二毛细结构,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升热管及均温板两者间两相流循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元件结合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尤指一种通过结合提升热管及均温板两者间两相流循环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应用于散热领域作为热传导元件使用最为常见是热管及均温板,热管与均温板两者虽然使用相同的技术原理,但热传导的特性并不相同,热管属于远端轴向热传导,而均温板是大面积的面与面的传导,故若仅使用热管或仅使用均温板则无法同时达到轴向远端热传导以及面与面的大面积热传导。现行现有有业者将热管结合均温板,令两者各别的气密腔室相互连接使用参阅图1,如图所示,均温板4通过与上板体41开设孔洞42供所述热管5插接,并热管5呈开放的一端则抵接于均温板4的下板体43,并热管5容设于该均温板4腔室44内的部位为了使热管5的腔室51与该均温板4的腔室44相互连通进行汽液循环,则该部位径向开设有槽孔52,令该热管5与该均温板4的腔室44内毛细结构53、45以及腔室44得以及相互连通进行汽液循环。上述现有技术虽同时具有均温板4及热管5的热传导特性,但并非无缺点,当热管5开放的一端延伸于均温板4的下板体43时,则会占用均温板4腔室44的空间,增加蒸汽流动的阻力,又,若不将热管5延伸抵接该均温板4下板体43,除了令该热管5及均温板4内部的毛细结构53、45无法连结,进而使冷凝后的工作液体无法回流外,热管5无支撑,容易产生偏摆及脱离等现象,故如何改善现有的缺失,则为该项领域的人士首要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如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增进热管与均温板结合后的结合性及两相流循环效率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均温板,具有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对应盖合并共同界定一腔室,该第一板体具有至少一通孔连接该腔室,并且该通孔内侧具有一槽部,一第一毛细结构,设于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相对该腔室的一侧;至少一热管,具有一封闭端及一开放端,该开放端延伸一凸伸部,该热管穿设于该通孔,并通过该凸伸部与该槽部结合,该热管内部内壁具有一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是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该金属材质是金、银、铜、铝、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钛、钛合金其中任一或及其组合,非金属材质是石墨、陶瓷其中任一,并且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是相同或相异材质。所述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中:所述凸伸部是一凸缘。所述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中:所述凸伸部呈放射状。所述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相互连接。所述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是网格体、烧结粉末、纤维体、波浪板其中任一。所述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中:所述热管的内部内壁切齐或连结该第一板体相对该腔室的第一侧。所述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中:所述腔室内具有复数支撑柱,该复数支撑柱两端分别抵顶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所述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中:所述通孔外侧具有一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与前述热管外壁相接触。通过本技术可提升热管及均温板两者间两相流循环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结构剖视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a是本技术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3b是本技术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均温板1;第一板体11;第一侧111;第二侧112;通孔113;槽部1131;第一凸缘1132;第二板体12;第三侧121;第四侧122;腔室13;第一毛细结构14;热管2;内壁21;外壁22;封闭端23;开放端24;凸伸部25;第二毛细结构26;支撑柱3;均温板4;上板体41;孔洞42;下板体43;腔室44;毛细结构45;热管5;腔室51;槽孔52;毛细结构53。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图2、图3a、图3b,是本技术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及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包含:一均温板1、至少一热管2;所述均温板1具有一第一板体11及一第二板体12,该第一、二板体11、12对应盖合并共同界定一腔室13,所述第一板体11具有一第一侧111及一第二侧112,所述第二板体12具有一第三侧121及一第四侧122,所述第一侧111及该第三侧121相对该腔室13内,该第一板体11具有至少一通孔113连接该腔室13,并该通孔113内侧具有一槽部1131,一第一毛细结构14设于该第一、二板体11、12相对该腔室13的一侧即该第一、三侧111、121表面,所述热管2的内部内壁21切齐(如图3a)或连结(如图3b)该第一板体11相对该腔室13的第一侧111,即第一侧111表面,所述通孔113外侧具有一第一凸缘1132,所述第一凸缘1132与前述热管2外壁22相接触。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是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该金属材质是金、银、铜、铝、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钛、钛合金其中任一或及其组合,非金属材质是石墨、陶瓷其中任一,并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是相同或相异材质。所述热管2具有一封闭端23及一开放端24,该开放端24延伸一凸伸部25,该热管2穿设于该通孔113,并通过该凸伸部25与该槽部1131结合,该热管2内部内壁21具有一第二毛细结构26,所述凸伸部25是一凸缘,由该热管2的开放端24向外翻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二毛细结构14、26是网格体、烧结粉末、纤维体、波浪板其中任一,所述第一、二毛细结构14、26相互连接。请参阅图4,是本技术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技术特征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所述凸伸部25系呈一放射状,并该凸伸部25对应该第一板体11第一侧111的部位的槽部1131具有相同的形状可供对应嵌入。请参阅图5,是本技术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技术特征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所述腔室13内具有复数支撑柱3,该复数支撑柱3两端分别抵顶该第一、二板体11、12的第一、三侧111、121,支撑柱3可为实心铜柱或烧结铜柱或烧结铜环。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热管与均温板结合后,避免热管占用均温板腔室的蒸汽通道妨碍汽化后的工作液体扩散,并且通过热管与均温板的毛细结构相互连结,可增加冷凝后的工作液体回流的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均温板,具有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对应盖合并共同界定一腔室,该第一板体具有至少一通孔连接该腔室,并且该通孔内侧具有一槽部,一第一毛细结构,设于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相对该腔室的一侧;/n至少一热管,具有一封闭端及一开放端,该开放端延伸一凸伸部,该热管穿设于该通孔,并通过该凸伸部与该槽部结合,该热管内部内壁具有一第二毛细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均温板,具有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对应盖合并共同界定一腔室,该第一板体具有至少一通孔连接该腔室,并且该通孔内侧具有一槽部,一第一毛细结构,设于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相对该腔室的一侧;
至少一热管,具有一封闭端及一开放端,该开放端延伸一凸伸部,该热管穿设于该通孔,并通过该凸伸部与该槽部结合,该热管内部内壁具有一第二毛细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是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该金属材质是金、银、铜、铝、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钛、钛合金其中任一或及其组合,非金属材质是石墨、陶瓷其中任一,并且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是相同或相异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伸部是一凸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汉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