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维封装互连线电迁移模拟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互连线电迁移模拟
,是一种三维封装互连线电迁移模拟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微互连向深亚微米尺度发展,电流密度高、应力集中、散热难等问题愈发突出,原子迁移失效逐渐成为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不可忽视的可靠性问题。铜比铝具有更低的电阻率、更好的抗电迁移性能,已经成为新一代互连材料。电迁移现象的出现已超过一百年,1861年法国科学家Gerardin在液体合金中首次发现了电迁移现象,但当时并没有关注电迁移引起的失效问题。研究者们发现Al导线横截面积较小时导通电阻过高,不能满足电子速率的要求,难以实现电子器件小型化。但在相同横截面积下,金属Cu导线的导通电阻仅为金属Al的一半,并且金属Cu相较于Al不易产生电迁移现象,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IBM和Motorola等公司开始用金属Cu代替金属Al大范围运用于集成电路技术中。尽管铜在制造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脆性,但其优越的导电性及不容易发生电迁移失效的特性,使得Cu导线成为工业界的首选,Cu导线电迁移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有限元法(FE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维封装互连线电迁移模拟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建立EM点热力三场耦合几何模型;/n步骤2:确定所述几何模型的加载边界条件、材料参数和物理场耦合;/n步骤3:对所述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设置步长,对所述几何模型进行求解;/n步骤4:根据几何模型求解得到温度场、电流密度场和应力场,代入后处理方程,获得互连线原子扩散通量散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封装互连线电迁移模拟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EM点热力三场耦合几何模型;
步骤2:确定所述几何模型的加载边界条件、材料参数和物理场耦合;
步骤3:对所述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设置步长,对所述几何模型进行求解;
步骤4:根据几何模型求解得到温度场、电流密度场和应力场,代入后处理方程,获得互连线原子扩散通量散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封装Cu互连线电迁移模拟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具体为:基于ComsolMultiphsics,采用AC/DC模块、固体传热模块和固体力学模块,建立EM点热力三场耦合几何模型,对不同温度的Cu电迁移进行模拟仿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封装互连线电迁移模拟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具体为:
根据初始温度为室温293.15K,采用在底面施加恒定温度,顶面为对流换热以模拟电路板表面的散热情况,竖直各面采用热绝缘边界条件以表示电路板某一位置的热耗散情况,通过下式表示几何模型的加载边界条件:
q0=h·(Text-T)
其中,CP为恒压热容,k为导热系数,h为传热系数,T为温度,t为时间,u为电压,Q为热通量,Qted为基础热通量,q为固体传热热流密度,q0为对流换热热流密度,Text为外界温度;
采用电流均为Cu互连线中的电流传导,其中,Cu导线顶面输入电势为0.25V和0.3V,另一端面接地,通过下式确定材料参数:
E=-▽V
其中,J为电流密度,Qj为电荷量,σ为电导率,ε0为真空介电常数,εr为相对介电常数,E为电场强度,Je为初试电流密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墅野,何鹏,鲍天宇,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