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的好氧污泥培养驯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79213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的好氧污泥培养驯化方法,属于废水处理领域。该方法通过将小麦秸秆粉碎,粉碎后加废水和沼气废渣并搅拌混合均匀、发酵;发酵后加入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混合均匀后密封进行厌氧发酵至表面产生絮状菌丝,去除漂浮物和无机物沉淀后,之后通入生化池内并加入营养物质进行培养,培养得到含有大量活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最后进行驯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操作简单,可减少前期营养物质的投加,降低培养成本,同时可对沼气废渣与小麦秸秆进行资源利用,培养驯化周期较短、操作简单,培养驯化出的污泥沉降快、降解污染物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的好氧污泥培养驯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的好氧污泥培养驯化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的成立、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和环境督查工作的展开体现了政府对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心,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废水的达标排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根据2014年环境统计数据,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053430万吨,COD排放总量2295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39万吨,有机化工废水(主要包括医药、炼焦、印染、化学纤维制造等)在其中占了较大比重,有机化工废水往往具有COD高、有生物毒性和难降解等特点,处理较为困难,并且不达标排放会对水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水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对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有助于工业污染物的减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沼气废渣与小麦秸秆是废弃物,经无害化等技术手段处理后用于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既可以缩短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周期,提高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量,又可以做到废物资源利用;活性污泥是一种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及藻类等微生物和它们所附着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构成的絮状污泥的总称,主要用途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生化处理,具有生物活性和一定降解废水能力的絮状污泥。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一般B/C低,可生化性低、色度较高,废水中的很多有机物为大分子、长链结构或者带有苯环等难降解基团,很难被生物降解,一般的生物废水处理技术难以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的好氧污泥培养驯化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的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小麦秸秆粉碎,粉碎后加废水和沼气废渣并搅拌混合均匀,混匀后投入培养池中,控制温度在30~40℃,密封后进行2~3周厌氧发酵,得到混合物a;2)厌氧发酵结束后,调节混合物的pH值至6~8,加入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混合均匀后密封进行厌氧发酵至表面产生絮状菌丝,再次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b;3)去除混合物b中的漂浮物和无机物沉淀后,之后通入生化池内并加入营养物质进行培养,培养得到含有大量活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混合液;4)最后用待处理废水对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筛选出能够适应、处理待处理废水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成菌胶团。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沼气废渣:小麦秸秆:废水的质量比约为3~8:0.5~1.5:1~5。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步骤3)中所述的营养物是包含C、N和P元素,且C:N:P的摩尔比为80:5:1。其中:面粉为碳源、尿素为氮源,与磷肥为磷源。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待处理废水中B/C值大于0.15。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活性污泥培养至活性污泥浓度(MLSS)≥3000mg/L后进行污泥驯化。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活性污泥驯化结束时,生化池出水CODCr≤250mg/L,活性污泥的相关性状良好,MLSS=3000~5000mg/L、SVI=80~100,SV30=25%~30%。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沼气废渣和小麦秸秆混合物加入活性污泥前,需调节pH至6~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操作简单,可减少前期营养物质的投加,降低培养成本,同时可对沼气废渣与小麦秸秆进行资源利用,培养驯化周期较短、操作简单,培养驯化出的污泥沉降快、降解污染物效率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实施实例1:一种用于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的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方法,操作步骤如下:1)所采用的培养池容积为100m3;加废水20t(设计处理浓度的20%~30%)、沼气废渣、小麦秸秆(粉碎为5mm左右的碎料)搅拌,混合均匀后投入培养池中,沼气废渣:小麦秸秆:废水的质量比约为3:1:2,控制温度在30~40℃,密封后进行2~3周厌氧发酵;2)培养池中厌氧发酵完成后,用低浓度石灰水或者0.1%浓度的NaOH溶液调节pH至6~8,加入10t左右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混合均匀后密封,厌氧发酵约2周,至表面产生絮状菌丝;3)将培养池内混合物搅拌均匀,去除表面漂浮物和无机物沉淀后,将混合物通入好氧生化池内,好氧生化池容积为500m3,加入60%池容的低浓度废水(CODCr≤1500mg/L),在,按照曝气5h停气1h为一周期进行培养,并投加适量面粉、尿素和磷肥(C:N:P=200:5:1),面粉投加量按照1.1gCODCr投加1g面粉计算,持续2~3天;4)用待处理废水对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根据设计处理水量的百分比梯度5%、30%、45%、60%、80%、100%进水,每个水量梯度进行4~6天培养驯化,按照曝气5h,停曝气1h的方式进行曝气,控制溶解氧浓度为3~8mg/L。出水前30min停止曝气,沉淀后排出生化池内部分上清液,然后进水,上下午各进水一半,按曝气5h,停气1h为一周期进行曝气。一个梯度水量培养驯化进行5天,直至每天进水量达到设计处理水量。每个梯度驯化时,监测活性污泥浓度(3000~5500mg/L)、SV30(20~30%)与SVI(50~120),过高或过低都需要对进水量、停留时间、污泥回流比和营养物质补充量进行调整。停曝气40min后排出部分上清液,再进水,同时根据水质指标检测结果投加适量面粉、尿素与磷肥。进水量达到设计处理水量时,活性污泥的驯化完成。本实施案例操作简易,对难降解有机废水进行处理,每天进水量为100t,曝气5h停气1h为一周期,处理24h,废水COD由1300mg/L降低到100mg/L,达到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指标,CODCr去除率为9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的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1)将小麦秸秆粉碎,粉碎后加废水和沼气废渣并搅拌混合均匀,混匀后投入培养池中,控制温度在30~40℃,密封后进行2~3周厌氧发酵,得到混合物a;/n2)厌氧发酵结束后,调节混合物的pH值至6~8,加入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混合均匀后密封进行厌氧发酵至表面产生絮状菌丝,再次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b;/n3)去除混合物b中的漂浮物和无机物沉淀后,之后通入生化池内并加入营养物质进行培养,培养得到含有大量活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混合液;/n4)最后用待处理废水对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筛选出能够适应、处理待处理废水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成菌胶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的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小麦秸秆粉碎,粉碎后加废水和沼气废渣并搅拌混合均匀,混匀后投入培养池中,控制温度在30~40℃,密封后进行2~3周厌氧发酵,得到混合物a;
2)厌氧发酵结束后,调节混合物的pH值至6~8,加入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混合均匀后密封进行厌氧发酵至表面产生絮状菌丝,再次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b;
3)去除混合物b中的漂浮物和无机物沉淀后,之后通入生化池内并加入营养物质进行培养,培养得到含有大量活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混合液;
4)最后用待处理废水对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筛选出能够适应、处理待处理废水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成菌胶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王赟范俊梁英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华创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