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902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包括支撑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机构的上端用于盛装物料的承载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各个组成部件之间可以拆装,方便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在不使用时,可以将其拆卸,便于存放节省空间,其中的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的高低位置均可以进行调节,便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提高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辅助设备
,特别是涉及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
技术介绍
机械加工是指通过一种机械设备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按加工方式上的差别可分为切削加工和压力加工。机器的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或半成品)制成产品的全部过程。对机器生产而言包括原材料的运输和保存,生产的准备,毛坯的制造,零件的加工和热处理,产品的装配、及调试,油漆和包装等内容。生产过程的内容十分广泛,现代企业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组织生产和指导生产,将生产过程看成是一个具有输入和输出的生产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者半成品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它是生产过程的主要部分。工艺过程又可分为铸造、锻造、冲压、焊接、机械加工、装配等工艺过程,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一般是指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的总和,其它过程则称为辅助过程,例如运输、保管、动力供应、设备维修等。目前的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结构复杂,实用性不强,不便于调节高低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包括支撑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机构的上端用于盛装物料的承载机构。优选的:所述承载机构包括第一立柱、把手,所述把手安装在所述第一立柱的一侧,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把手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立柱上均设置有燕尾槽,前后两个所述第一立柱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立柱通过螺钉连接,在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立柱之间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通过螺钉连接,在前方的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立柱的后端与后方的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立柱的前端均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通过螺栓连接,在一侧的两个所述固定座之间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均设置有第一承载板。如此设置,所述承载机构用于承载物料,方便加工使用。优选的:所述承载机构包括第三立柱、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立柱设置有4个,一侧的前后两个所述第三立柱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三立柱通过螺钉连接,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三立柱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杆,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第三立柱通过螺钉连接,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下端均设置有两个立板,两侧的两个所述立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二承载板的下端两侧均设置有两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承载板通过焊接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立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三立柱的一侧设置有把手,所述立板的下端外侧设置有凹槽。如此设置,使用螺栓连接将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立板进行连接固定,方便对所述第二承载板的位置进行调整也方便对其拆装。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底板、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安装在所述底板的下端一侧,所述底板的下端另一侧设置有定向轮,前后方的所述定向轮与前后方的所述万向轮之间均设置有两个支脚。如此设置,所述支撑机构用于支撑安装固定所述承载机构。优选的:所述底板与所述万向轮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定向轮与所述底板通过螺钉连接。如此设置,通过螺钉连接便于对所述万向轮与所述定向轮进行安装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该组合式小车的各个组成部件之间可以拆装,方便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在不使用时,可以将其拆卸,便于存放节省空间,其中的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的高低位置均可以进行调节,便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提高实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所述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实施例一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实施例一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实施例二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实施例二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凹槽的分布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支撑机构;101、底板;102、万向轮;103、支脚;104、定向轮;2、承载机构;201、第一立柱;202、把手;203、第一连接杆;204、第二连接杆;205、燕尾槽;206、第二立柱;207、固定座;208、支撑杆;209、第一承载板;210、第三立柱;211、第三连接杆;212、第四连接杆;213、立板;214、连接板;215、第二承载板;216、凹槽。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包括支撑机构1,还包括安装在支撑机构1的上端用于盛装物料的承载机构2。优选的:承载机构2包括第一立柱201、把手202,把手202安装在第一立柱201的一侧,第一立柱201与把手202通过螺钉连接,第一立柱20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立柱206,第二立柱206与第一立柱201上均设置有燕尾槽205,前后两个第一立柱20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杆203,第一连接杆203与第一立柱201通过螺钉连接,在第二立柱206与第一立柱201之间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204,第二连接杆204与第二立柱206、第一立柱201通过螺钉连接,在前方的第二立柱20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包括支撑机构(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机构(1)的上端用于盛装物料的承载机构(2),所述承载机构(2)包括第一立柱(201)、把手(202),所述把手(202)安装在所述第一立柱(201)的一侧,所述第一立柱(201)与所述把手(202)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立柱(20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立柱(206),所述第二立柱(206)与所述第一立柱(201)上均设置有燕尾槽(205),前后两个所述第一立柱(20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杆(203),所述第一连接杆(203)与所述第一立柱(201)通过螺钉连接,在所述第二立柱(206)与所述第一立柱(201)之间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204),所述第二连接杆(204)与所述第二立柱(206)、所述第一立柱(201)通过螺钉连接,在前方的所述第二立柱(206)与所述第一立柱(201)的后端与后方的所述第二立柱(206)与所述第一立柱(201)的前端均设置有固定座(207),所述固定座(207)与所述第二立柱(206)、所述第一立柱(201)通过螺栓连接,在一侧的两个所述固定座(207)之间设置有支撑杆(208),所述支撑杆(208)上均设置有第一承载板(209)。/n...

【技术特征摘要】
1.机械加工用组合式小车,包括支撑机构(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机构(1)的上端用于盛装物料的承载机构(2),所述承载机构(2)包括第一立柱(201)、把手(202),所述把手(202)安装在所述第一立柱(201)的一侧,所述第一立柱(201)与所述把手(202)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立柱(20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立柱(206),所述第二立柱(206)与所述第一立柱(201)上均设置有燕尾槽(205),前后两个所述第一立柱(20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杆(203),所述第一连接杆(203)与所述第一立柱(201)通过螺钉连接,在所述第二立柱(206)与所述第一立柱(201)之间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204),所述第二连接杆(204)与所述第二立柱(206)、所述第一立柱(201)通过螺钉连接,在前方的所述第二立柱(206)与所述第一立柱(201)的后端与后方的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尚红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