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9007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兼得雪上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轮胎。在胎面部(2)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周向沟(3)形成胎冠陆地部(4A)。在胎冠陆地部(4A)设置有从一对周向沟(3)朝胎冠陆地部(4A)的内侧延伸的多个胎冠沟(9)。胎冠沟(9)不横穿轮胎赤道(C),由多个胎冠沟(9)作为整体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胎冠陆地部(4A)包含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胎冠沟(9)之间被划分出的中央部(4a)。在中央部(4a)设置有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胎冠沟(9)之间延伸的中央刀槽(6)与从胎冠沟(9)朝轮胎轴向的内侧凹陷的中央切口部(7)。中央刀槽(6)具有轮胎轴向两侧的端部(6a)。端部(6a)的至少一方与中央切口部(7)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雪上性能优越的胎面部的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具有适于在雪上路面行驶的胎面部的轮胎。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具有通过沿轮胎周向呈锯齿状连续延伸的多个主沟和将主沟之间连通起来的多个横沟划分出花纹块的胎面部的充气轮胎。专利文献1的轮胎在雪上路面行驶时发挥较大的牵引性,从而具有优越的雪上性能。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8268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1的轮胎存在由呈锯齿状延伸的主沟与横沟划分出的花纹块的刚性低,导致产生在轮胎周向上局部磨损的踵趾磨损、局部的花纹块的缺损即掉块的情况,从而在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得雪上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轮胎。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该轮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部形成有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周向沟划分出的胎冠陆地部,在上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从一对上述周向沟朝上述胎冠陆地部的内侧延伸的多个胎冠沟,上述胎冠沟不横穿轮胎赤道,由多个上述胎冠沟作为整体而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上述胎冠陆地部包含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上述胎冠沟之间被划分出的中央部,在上述中央部设置有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上述胎冠沟之间延伸的中央刀槽、和从上述胎冠沟朝轮胎轴向的内侧凹陷的中央切口部,上述中央刀槽在轮胎轴向两侧具有端部,上述端部的至少一方与上述中央切口部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央刀槽包含轮胎轴向两侧的上述端部与上述中央切口部连通的第1中央刀槽。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上述胎冠沟通过多个弯曲部而形成为锯齿状,上述中央刀槽包含一个上述端部与上述中央切口部连通且另一个上述端部与上述弯曲部连通的第2中央刀槽。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在上述中央部设置有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上述胎冠沟之间延伸的中央横沟,上述中央横沟包含与沿轮胎轴向邻接的上述胎冠沟连通的一对中央端部,在上述中央横沟的一对上述中央端部的至少一个上述中央端部侧设置有中央拉筋。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央横沟的上述中央端部处的深度为上述胎冠沟的最大深度的30%~60%。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央部被划分出多个中央花纹块,在上述中央花纹块分别设置有多个上述中央刀槽。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央刀槽的上述端部的深度为上述胎冠沟的最大深度的20%~40%。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央切口部的最大深度与上述中央刀槽的上述端部的深度相同、或大于上述中央刀槽的上述端部的深度。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在中央部设置有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胎冠沟之间延伸的中央刀槽、和从上述胎冠沟朝轮胎轴向的内侧凹陷的中央切口部。这样的中央部能够抑制在铺设路面行驶时的踵趾磨损、掉块,并且能够增加在雪上路面行驶时的边缘成分,从而能够兼得轮胎的雪上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中央刀槽在轮胎轴向两侧具有端部,上述端部的至少一方与中央切口部连通。这样的中央刀槽在中央部接地时容易使中央部变形,能够提高胎冠沟的排雪性,从而提高轮胎的雪上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的胎面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展开图。图2是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图3是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图4是胎肩主沟的放大图。图5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肩主沟的放大图。附图标记的说明2…胎面部;3…周向沟;4A…胎冠陆地部;4a…中央部;6…中央刀槽;6a…端部;7…中央切口部;9…胎冠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适宜作为具有适于在雪上路面行驶的胎面部2的充气轮胎。轮胎1除了雪上路面之外,例如,也可以使用为在泥泞地面等的不平整路面行驶的充气轮胎。另外,轮胎1不限定于充气轮胎,例如,也可以是不在轮胎1的内部填充已加压的空气的非充气式轮胎。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3、和由周向沟3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4。周向沟3例如在轮胎赤道C与胎面端Te之间各形成1条。这里,在轮胎为充气轮胎的情况下,胎面端Te是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并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该胎面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中央位置为轮胎赤道C。“正规状态”是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调整为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以下,在不特别言及的情况下,轮胎1的各部的尺寸等是在该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正规负载”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形成有由一对周向沟3划分出的胎冠陆地部4A、以及由周向沟3与胎面端Te划分出的胎肩陆地部4B。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陆地部4包含胎冠陆地部4A和胎肩陆地部4B。周向沟3优选沿轮胎周向形成为锯齿状。这样的周向沟3能够维持在雪上路面行驶时的牵引性,并且能够提高在潮湿路面行驶时的排水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雪上性能与湿路性能。在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4A设置有从一对周向沟3朝胎冠陆地部4A的内侧延伸的多个胎冠沟9。多个胎冠沟9分别例如包含向周向沟3开口的外端部9a以及与沿轮胎周向邻接的胎冠沟9连通的内端部9b。本实施方式的胎冠沟9不横穿轮胎赤道C,由多个胎冠沟9作为整体而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胎冠陆地部4A优选包含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胎冠沟9之间被划分出的中央部4a以及在胎冠沟9与周向沟3之间被划分出的多个侧花纹块4b。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一个胎冠沟9对应地形成有一个侧花纹块4b。在胎冠沟9优选交替地设置有沟宽较大的多个宽幅区域9A与沟宽较小的多个窄幅区域9B。本实施方式的胎冠沟9的外端部9a形成为窄幅区域9B,内端部9b形成为宽幅区域9A。胎冠沟9优选在外端部9a与内端部9b之间具有至少1组宽幅区域9A和窄幅区域9B。这样的胎冠沟9能够减少胎冠沟9的沟壁与胎冠沟9内的水的粘性,从而能够提高轮胎1的湿路性能。另外,该胎冠沟9由于反复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n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n在所述胎面部形成有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周向沟划分出的胎冠陆地部,/n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从一对所述周向沟朝所述胎冠陆地部的内侧延伸的多个胎冠沟,/n所述胎冠沟不横穿轮胎赤道,由多个所述胎冠沟作为整体而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n所述胎冠陆地部包含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所述胎冠沟之间被划分出的中央部,/n在所述中央部设置有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所述胎冠沟之间延伸的中央刀槽、和从所述胎冠沟朝轮胎轴向的内侧凹陷的中央切口部,/n所述中央刀槽在轮胎轴向两侧具有端部,/n所述端部的至少一方与所述中央切口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0 JP 2019-0534191.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
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形成有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周向沟划分出的胎冠陆地部,
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从一对所述周向沟朝所述胎冠陆地部的内侧延伸的多个胎冠沟,
所述胎冠沟不横穿轮胎赤道,由多个所述胎冠沟作为整体而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
所述胎冠陆地部包含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所述胎冠沟之间被划分出的中央部,
在所述中央部设置有在沿轮胎轴向邻接的所述胎冠沟之间延伸的中央刀槽、和从所述胎冠沟朝轮胎轴向的内侧凹陷的中央切口部,
所述中央刀槽在轮胎轴向两侧具有端部,
所述端部的至少一方与所述中央切口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刀槽包含轮胎轴向两侧的所述端部与所述中央切口部连通的第1中央刀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冠沟通过多个弯曲部而形成为锯齿状,
所述中央刀槽包含一个所述端部与所述中央切口部连通且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田健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