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8201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座、导套、上模和上模镶块;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座、导柱、左固定板、右固定板、前翻板块、后翻板块和限位块;所述后翻板块开设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上模镶块的正下方,所述凹槽的下面安装所述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下模座固定。优点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支撑钣金件的平台设计为相对可旋转的前翻板块205和后翻板块206,因此,可避免钣金件折弯过程中产生折弯压痕,提高钣金件折弯的质量和外观,节省后序抛光工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外,一套模具可以折成多个弯,一个工步可以同时折两个不同角度的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
本技术属于折弯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当需要将图1所示钣金件折弯为图2所示钣金件时,即:如图1所示,需要使钣金板B沿第一折弯线L1折弯,使钣金板A沿第二折弯线L2折弯,钣金板C沿第三折弯线L3折弯,并且,第二折弯线L2和第三折弯线L3共线,但钣金板A折弯角度与钣金板C折弯角度不同,传统折弯方法为:采用至少两套V型折弯模具,如图3所示,工作台3为具有V形槽的工作台,将钣金件1放置于工作台3上面,并使折弯位置位于V形槽上方;然后,使折弯模具向下运动,并作用于折弯位置,通过控制折弯模具向下行程,从而在折弯位置折出所需的折弯线。此种方式具有以下优点:在对钣金件1折弯时,易在钣金件1与V形槽接触的边缘,即图3中的位置D1和位置D2产生折弯压痕,从而降低最终得到的钣金件产品的质量和外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包括上模具(100)和下模具(200);所述上模具(100)包括上模座(101)、导套(102)、上模(103)和上模镶块(104);所述上模座(101)的底面一侧固定安装所述导套(102);所述上模座(101)的下面固定安装所述上模(103);所述上模(103)的底端为V形结构;在所述上模(103)底端的一侧固定安装所述上模镶块(104);所述上模镶块(104)的底端为平面结构;所述下模具(200)包括下模座(201)、导柱(202)、左固定板(203)、右固定板(204)、前翻板块(205)、后翻板块(206)和限位块(207);所述下模座(201)的顶面一侧固定安装所述导柱(202),所述导柱(202)与所述导套(102)相匹配;所述下模座(201)的顶面左右对称固定安装所述左固定板(203)和所述右固定板(204);所述前翻板块(205)的两端通过前旋转轴(208)分别与所述左固定板(203)和所述右固定板(204)的前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后翻板块(206)的两端通过后旋转轴(209)分别与所述左固定板(203)和所述右固定板(204)的后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前翻板块(205)和所述后翻板块(206)均转动到水平状态时,所述前翻板块(205)和所述后翻板块(206)之间具有间隙(210);所述间隙(210)位于所述上模具(100)的所述上模(103)的正下方;所述后翻板块(206)开设凹槽(211),所述凹槽(211)位于所述上模镶块(104)的正下方,所述凹槽(211)的下面安装所述限位块(207),所述限位块(207)与所述下模座(201)固定。优选的,所述上模具(100)还包括模柄(105);所述模柄(105)固定安装于所述上模座(101)的顶面。优选的,所述上模具(100)还包括上固定板(106);所述上模(103)通过所述上固定板(106)固定安装于所述上模座(101)的底面。优选的,所述下模具(200)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后翻板块(206)的外侧,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板(212)、弹簧固定板(213)、带台阶定位块(214)、螺旋弹簧(215)和导向柱(216);所述定位板(212)固定安装于所述后翻板块(206)的外侧;所述定位板(212)的外侧固定安装所述弹簧固定板(213);所述带台阶定位块(214)的外侧固定安装所述导向柱(216);所述螺旋弹簧(215)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固定板(213)固定,所述螺旋弹簧(215)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导向柱(216)而与所述带台阶定位块(214)的外侧固定,从而使所述带台阶定位块(214)相对于所述定位板(212)具有运动余量。本技术提供的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支撑钣金件的平台设计为相对可旋转的前翻板块205和后翻板块206,因此,可避免钣金件折弯过程中产生折弯压痕,提高钣金件折弯的质量和外观,节省后序抛光工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外,一套模具可以折成多个弯,一个工步可以同时折两个不同角度的弯。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钣金件原料图;图2为制备得到的钣金件的产品图;图3为现有技术提供的V型折弯模具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在折弯过程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在折弯过程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在初始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上模具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定位组件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在使用时步骤1时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在使用时步骤2时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在使用时步骤3时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提供的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在使用时步骤4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参考图4-图6,包括上模具100和下模具200。(一)上模具100参考图7,上模具100包括上模座101、导套102、上模103和上模镶块104;上模座101为上安装基座,上模座101的底面一侧固定安装导套102,用于和导柱配合实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快速精准安装;上模座101的下面固定安装上模103;上模103的底端为V形结构;在上模103底端的一侧固定安装上模镶块104;上模镶块104的底端为平面结构,用于实现双角度折弯。上模具100还包括模柄105;模柄105固定安装于上模座101的顶面。模柄105用于快速安装模具,同时保证模具安装于设备中心。上模具100还包括上固定板106;上模103通过上固定板106固定安装于上模座101的底面,即:上固定板106是用于连接上模座和上模的垫板,用于安装固定。(二)下模具200下模具200包括下模座201、导柱202、左固定板203、右固定板204、前翻板块205、后翻板块206和限位块207;下模座201为下安装基座,下模座201的顶面一侧固定安装导柱202,导柱202与导套102相匹配;下模座201的顶面左右对称固定安装左固定板203和右固定板204;前翻板块205的两端通过前旋转轴208分别与左固定板203和右固定板204的前端可转动连接;后翻板块206的两端通过后旋转轴209分别与左固定板203和右固定板204的后端可转动连接;其中,前旋转轴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100)和下模具(200);/n所述上模具(100)包括上模座(101)、导套(102)、上模(103)和上模镶块(104);所述上模座(101)的底面一侧固定安装所述导套(102);所述上模座(101)的下面固定安装所述上模(103);所述上模(103)的底端为V形结构;在所述上模(103)底端的一侧固定安装所述上模镶块(104);所述上模镶块(104)的底端为平面结构;/n所述下模具(200)包括下模座(201)、导柱(202)、左固定板(203)、右固定板(204)、前翻板块(205)、后翻板块(206)和限位块(207);/n所述下模座(201)的顶面一侧固定安装所述导柱(202),所述导柱(202)与所述导套(102)相匹配;所述下模座(201)的顶面左右对称固定安装所述左固定板(203)和所述右固定板(204);所述前翻板块(205)的两端通过前旋转轴(208)分别与所述左固定板(203)和所述右固定板(204)的前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后翻板块(206)的两端通过后旋转轴(209)分别与所述左固定板(203)和所述右固定板(204)的后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前翻板块(205)和所述后翻板块(206)均转动到水平状态时,所述前翻板块(205)和所述后翻板块(206)之间具有间隙(210);所述间隙(210)位于所述上模具(100)的所述上模(103)的正下方;所述后翻板块(206)开设凹槽(211),所述凹槽(211)位于所述上模镶块(104)的正下方,所述凹槽(211)的下面安装所述限位块(207),所述限位块(207)与所述下模座(201)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板无压痕组合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100)和下模具(200);
所述上模具(100)包括上模座(101)、导套(102)、上模(103)和上模镶块(104);所述上模座(101)的底面一侧固定安装所述导套(102);所述上模座(101)的下面固定安装所述上模(103);所述上模(103)的底端为V形结构;在所述上模(103)底端的一侧固定安装所述上模镶块(104);所述上模镶块(104)的底端为平面结构;
所述下模具(200)包括下模座(201)、导柱(202)、左固定板(203)、右固定板(204)、前翻板块(205)、后翻板块(206)和限位块(207);
所述下模座(201)的顶面一侧固定安装所述导柱(202),所述导柱(202)与所述导套(102)相匹配;所述下模座(201)的顶面左右对称固定安装所述左固定板(203)和所述右固定板(204);所述前翻板块(205)的两端通过前旋转轴(208)分别与所述左固定板(203)和所述右固定板(204)的前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后翻板块(206)的两端通过后旋转轴(209)分别与所述左固定板(203)和所述右固定板(204)的后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前翻板块(205)和所述后翻板块(206)均转动到水平状态时,所述前翻板块(205)和所述后翻板块(206)之间具有间隙(210);所述间隙(210)位于所述上模具(100)的所述上模(103)的正下方;所述后翻板块(2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实丹韩永军李振云蒲和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维通利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