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6829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温管,内管两端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与内管同轴的第一环形台和第二环形台,外管两端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与外管同轴的第三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内管从外管的第三环形台朝第四环形台方向穿设于外管中,内管远离第三环形台的一端延伸至第四环形台远离第三环形台的一侧,第一环形台位于第三环形台远离第四环形台的一侧,第一环形台和第三环形台之间、第二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之间分别设有紧固螺杆,外管位于第三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之间的管壁上贯穿设有通管,所述通管位于管壁外的一端设有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拆装容易,且运输方便,连接后密封性较好,保温性能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保温管
本技术涉及管道运输领域,特别是一种保温管。
技术介绍
热量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在穿心莲内脂的管路运输中,穿心莲内脂呈超饱和溶液状态,加之管路铁质,温度较低,容易使穿心莲内脂由于冷却产生析晶现象,造成管路堵塞,影响穿心莲内脂在管路中的运输。实际中,针对上述问题,在管路外套设一大管道,大管道的两端焊死在管路的外表面上,管路与大管道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并开孔抽真空,用阀门闭孔隔绝,虽然达到一定的保温效果,但大管道要与管路焊死,管路较多较长,焊接工程难度较大,且焊死后不能拆卸,更换及运输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保温管。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保温管,包括流通物料的内管和同轴设于内管外部的外管,外管的管壁与内管的管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内管两端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与内管同轴的第一环形台和第二环形台,所述第一环形台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台的外径;所述外管两端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与外管同轴的第三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所述第三环形台的内径大于第四环形台的内径;所述内管从外管的第三环形台朝第四环形台方向穿设于所述外管中,所述内管远离第三环形台的一端延伸至第四环形台远离第三环形台的一侧,所述第一环形台位于第三环形台远离第四环形台的一侧,且第一环形台与第三环形台贴合,所述第二环形台位于第三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之间,且第二环形台与第四环形台贴合,所述第一环形台和第三环形台之间、第二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之间分别设有紧固螺杆,该紧固螺杆与内管所在的轴线平行设置;所述外管位于第三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之间的管壁上贯穿设有通管,所述通管位于管壁外的一端设有阀门;所述第三环形台朝向第一环形台的侧面、第四环形台朝向第二环形台的侧面上分别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分别设有橡胶质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高度大于环形槽的深度。上述技术方案中,内管从外管靠近第一环形台的一端穿至另一端,第二环形台的外径小于第三环形台的内径,保证内管能穿进外管内,第一环形台的外径大于第三环形台的内径,内管在贯穿外管的过程中,第一环形台搭载在第三环形台的同时,第二环形台也搭载在第四环形台上,两两对应的环形台通过螺杆连接,外管和内管管壁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在外管的管壁上设置通管,通过通管抽出空间内的空气,使空间成真空,并关闭阀门,外管和内管之间多个面贴合,并设置橡胶质密封圈,使空间的密封性更好。优选的,所述第一环形台的外径等于外管的内径,所述第四环形台的内径等于内管的外径。优选的,所述第一环形台、第二环形台和内管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三环形台、第四环形台和外管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述技术方案中,一体成型的结构更加稳固。优选的,所述内管的外表上设有铝箔层。上诉技术方案中,内管外设铝箔层,铝箔层防辐射效果好,从而提高了内管的保温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外管与内管采用可拆卸的结构,避免了焊接对人体的损伤;本技术结构简单,拆装容易,且运输方便,连接后密封性较好,保温性能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内管;11-第一环形台;12-第二环形台;20-外管;21-第三环形台;22-第四环形台;30-螺杆;40-阀门;50-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一种保温管,包括流通物料的内管10和同轴设于内管10外部的外管20,外管20的管壁与内管10的管壁之间形成空腔。实施例一所述内管10两端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与内管10同轴的第一环形台11和第二环形台12,所述第一环形台11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台12的外径;所述外管20两端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与外管20同轴的第三环形台21和第四环形台22,所述第三环形台21的内径大于第四环形台22的内径;所述内管10从外管20的第三环形台21朝第四环形台22方向穿设于所述外管20中,所述内管10远离第三环形台21的一端延伸至第四环形台22远离第三环形台21的一侧,所述第一环形台11位于第三环形台21远离第四环形台22的一侧,且第一环形台11与第三环形台21贴合,所述第二环形台12位于第三环形台21和第四环形台22之间,且第二环形台12与第四环形台22贴合,所述第一环形台11和第三环形台21之间、第二环形台12和第四环形台22之间分别设有紧固螺杆30,该紧固螺杆30与内管10所在的轴线平行设置;所述外管20位于第三环形台21和第四环形台22之间的管壁上贯穿设有通管,所述通管位于管壁外的一端设有阀门40。内管10套设于外管20内,拧紧螺杆30,使外管20与内管10固定,外管20和内管10的管壁间形成密闭空间,通过通管抽出空间内的空气,使空间形成真空,同时关闭阀门40,真空中没有热量的传递介质,也没有空气对流,降缓了热传导和对流方式的传递速度,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为增强空间的密封性,所述第一环形台11的外径等于外管20的内径,所述第四环形台22的内径等于内管10的外径。所述第三环形台21朝向第一环形台11的侧面、第四环形台22朝向第二环形台12的侧面上分别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分别设有橡胶质密封圈50,所述密封圈50的高度大于环形槽的深度。所述密封圈50的高度大于环形槽的深度。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技术基础上,为提高本技术中外管20和内管10的强度,所述第一环形台11、第二环形台12和内管10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三环形台21、第四环形台22和外管20为一体成型结构。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技术基础上,为进一步的提高本技术的保温效果,所述内管10的外表上设有铝箔层,有效地延缓了辐射方式的热量传递速度。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保温管,包括流通物料的内管和同轴设于内管外部的外管,外管的管壁与内管的管壁之间形成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两端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与内管同轴的第一环形台和第二环形台,所述第一环形台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台的外径;所述外管两端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与外管同轴的第三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所述第三环形台的内径大于第四环形台的内径;/n所述内管从外管的第三环形台朝第四环形台方向穿设于所述外管中,所述内管远离第三环形台的一端延伸至第四环形台远离第三环形台的一侧,所述第一环形台位于第三环形台远离第四环形台的一侧,且第一环形台与第三环形台贴合,所述第二环形台位于第三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之间,且第二环形台与第四环形台贴合,所述第一环形台和第三环形台之间、第二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之间分别设有紧固螺杆,该紧固螺杆与内管所在的轴线平行设置;/n所述外管位于第三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之间的管壁上贯穿设有通管,所述通管位于管壁外的一端设有阀门,/n所述第三环形台朝向第一环形台的侧面、第四环形台朝向第二环形台的侧面上分别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分别设有橡胶质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高度大于环形槽的深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温管,包括流通物料的内管和同轴设于内管外部的外管,外管的管壁与内管的管壁之间形成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两端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与内管同轴的第一环形台和第二环形台,所述第一环形台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台的外径;所述外管两端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与外管同轴的第三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所述第三环形台的内径大于第四环形台的内径;
所述内管从外管的第三环形台朝第四环形台方向穿设于所述外管中,所述内管远离第三环形台的一端延伸至第四环形台远离第三环形台的一侧,所述第一环形台位于第三环形台远离第四环形台的一侧,且第一环形台与第三环形台贴合,所述第二环形台位于第三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之间,且第二环形台与第四环形台贴合,所述第一环形台和第三环形台之间、第二环形台和第四环形台之间分别设有紧固螺杆,该紧固螺杆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琳张庆坤范伟川彭晓华徐平俊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通德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