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立柱上加强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45682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前立柱上加强件结构,包括侧围外板、A柱加强件、A柱上内板和A柱上加强件,所述A柱上加强件呈长条弧形,设在汽车侧围的上边缘内,还包括与所述A柱上加强件后段配合连接的后连接件;所述A柱上加强件的前段与中段部位的圆弧半径R≧600mm;所述A柱上加强件的截面呈封闭空腔形;所述A柱上加强件前段的一部分被包覆在A柱加强件和A柱上内板之间、一部分被包覆在侧围外板和A柱上内板之间;所述侧围外板与A柱上内板通过第一焊点和第二焊点连接固定,所述A柱上加强件与A柱上内板通过第三焊点连接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增加断面尺寸的前提下提升汽车偏置碰的碰撞安全性能,保证前排成员舱不变形,并满足轻量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立柱上加强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立柱(A柱)上加强件结构。
技术介绍
碰撞安全性是汽车至关重要的性能。在碰撞过程中特别是偏置碰后,需保持乘员舱空间的完整性,汽车A柱区域不能发生折弯或断裂,要保证车门可以打开。传统的汽车A柱区域参见图1、图2和图3,包括原A柱加强件10、原侧围外板20、原A柱上内板30、原A柱上加强件40,原A柱加强件与原A柱上加强件通过焊接搭接过度,因此,原A柱上加强件至关重要。为了保证在碰撞过程中前排成员舱不变形,目前采用技术手段主要为:采用超高强钢、增加材料厚度和断面尺寸。材质已经选用抗拉1500MPa的高强钢,继续提升较为困难;增加材料厚度会带来重量增加;增加断面尺寸会导致A柱障碍角增大,会造成视野盲区,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如何在A柱尺寸不增加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安全性能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难题。CN205971511U公开了“一种汽车A柱上加强件”,其整体呈弧形,横截面为“几”字型,A柱上加强件的前端设有与A柱下加强件焊接的前焊接面,A柱上加强件的后端设有与侧围外板上部加强件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立柱上加强件结构,包括侧围外板(2)、A柱加强件(1)、A柱上内板(5)和A柱上加强件(6),所述A柱上加强件呈长条弧形,设在汽车侧围的上边缘内,还包括与所述A柱上加强件后段配合连接的后连接件(7),其特征是:所述A柱上加强件(6)的前段与中段部位的圆弧半径R≧600mm;所述A柱上加强件(6)的截面呈封闭空腔形;/n所述A柱上加强件(6)前段的一部分被包覆在A柱加强件(1)和A柱上内板(5)之间、一部分被包覆在侧围外板(2)和A柱上内板(5)之间;所述侧围外板(2)与A柱上内板(5)通过第一焊点(21)和第二焊点(22)连接固定,所述A柱上加强件(6)与A柱上内板(5)通过第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立柱上加强件结构,包括侧围外板(2)、A柱加强件(1)、A柱上内板(5)和A柱上加强件(6),所述A柱上加强件呈长条弧形,设在汽车侧围的上边缘内,还包括与所述A柱上加强件后段配合连接的后连接件(7),其特征是:所述A柱上加强件(6)的前段与中段部位的圆弧半径R≧600mm;所述A柱上加强件(6)的截面呈封闭空腔形;
所述A柱上加强件(6)前段的一部分被包覆在A柱加强件(1)和A柱上内板(5)之间、一部分被包覆在侧围外板(2)和A柱上内板(5)之间;所述侧围外板(2)与A柱上内板(5)通过第一焊点(21)和第二焊点(22)连接固定,所述A柱上加强件(6)与A柱上内板(5)通过第三焊点(51)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立柱上加强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A柱上加强件(6)的材质采用抗拉强度≥1700MPa的马氏体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生朱华荣赵会高聪张翼飞谭召召袁桂玲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