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线区输送装置及玻纤自动化生产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2588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捻线区输送装置及玻纤自动化生产系统,涉及玻璃纤维生产制造技术领域,解决了捻线区仍采用人工运送丝车,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堆垛穿梭车和分层平台,分层平台将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至少两层工作区,堆垛穿梭车可升降式设置于相邻两层工作区之间;每层所述工作区均设置有轨道,轨道上设置有环穿车或堆垛穿梭车,且环穿车能与堆垛穿梭车相衔接,使丝车在捻线区的至少两层工作区的多个站台之间传输。本装置实现了丝车在捻线区的自动化输送,与传统人工运送丝车相比,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分层平台将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至少两层工作区,空间利用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捻线区输送装置及玻纤自动化生产系统
本技术涉及玻璃纤维生产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捻线区输送装置及玻纤自动化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捻线是玻璃纤维电子布生产线的一道工艺,细纱(又叫原丝,纱团)加捻后形成管纱。玻璃纤维生产线的捻线区,一般采用人工推拉丝车的形式通过丝车来运载纱团、空筒、管纱和空管。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人工推拉丝车的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空间利用率低,自动化程度低,信息管理混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捻线区输送装置及玻纤自动化生产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捻线区仍采用人工运送丝车,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捻线区输送装置,包括堆垛穿梭车和分层平台,所述分层平台将所述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至少两层工作区,所述堆垛穿梭车可升降式设置于相邻两层工作区之间;每层所述工作区均设置有轨道,所述轨道上设置有环穿车或堆垛穿梭车,且所述环穿车能与所述堆垛穿梭车相衔接,使丝车在捻线区的至少两层工作区的多个站台之间传输。可选地,所述分层平台将所述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转运区和捻线工作区上下两层工作区。可选地,位于所述转运区的轨道包括两个环形封闭轨道,多个所述环穿车设置于所述环形封闭轨道上。可选地,两个环形封闭轨道分别为原丝环穿轨道和管纱环穿轨道,所述原丝环穿轨道和管纱环穿轨道之间设置有导向轨,所述堆垛穿梭车沿所述导向轨升降。可选地,所述原丝环穿轨道衔接有原丝车站台和空筒车站台,所述管纱环穿轨道衔接有空管车站台和管纱车站台。可选地,位于所述捻线工作区的所述轨道为衔接轨,所述衔接轨的两侧设置有多个捻线区工位,所述堆垛穿梭车能沿所述衔接轨行驶至任一所述捻线区工位。可选地,所述堆垛穿梭车包括载货台和提升机,所述提升机与所述载货台传动连接,通过所述载货台的升降将所述载货台上的丝车送至相邻两层工作区的其中之一。可选地,捻线区站台、捻线区工位、堆垛穿梭车的载货台与所述环穿车均安装有移载机,丝车通过所述移载机在捻线区站台、捻线区工位、载货台及环穿车之间传输。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玻纤自动化生产系统,包括以上任一所述的捻线区输送装置。可先地,玻纤自动化生产系统还包括电控单元,所述电控单元与所述捻线区输送装置电连接。本技术提供的捻线区输送装置及玻纤自动化生产系统,捻线区输送装置的分层平台将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至少两层工作区,堆垛穿梭车可升降式设置于相邻两层工作区之间;每层工作区均设置有轨道,轨道上设置有环穿车或堆垛穿梭车,且所述环穿车能与所述堆垛穿梭车相衔接,使丝车在捻线区的至少两层工作区的多个站台之间传输,从而实现了丝车在捻线区的自动化输送,与传统人工运送丝车相比,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分层平台将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至少两层工作区,空间利用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捻线区输送装置的堆垛穿梭车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堆垛穿梭车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堆垛穿梭车的载货台降至一层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捻线工作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转运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链式移载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堆垛穿梭车;2、捻线区工位;3、环穿车;31、载空筒环穿车;32、载空管环穿车;33、载原丝环穿车;34、载管纱环穿车;41、原丝环穿轨道;42、管纱环穿轨道;5、空筒车站台;6、原丝车站台;7、空管车站台;8、管纱车站台;9、机架;10、提升机构;11、载货台;12、移载机;121、输送链;122、链式机导向;123、电机;13、上部导轨系统;14、上部导向轮组;15、丝车。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捻线区输送装置,包括堆垛穿梭车1和分层平台,分层平台将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至少两层工作区,堆垛穿梭车1可升降式设置于相邻两层工作区之间;每层工作区均设置有轨道,轨道上设置有环穿车3或堆垛穿梭车1,且环穿车3能与堆垛穿梭车1相衔接,使丝车15在捻线区的至少两层工作区的多个站台之间传输。分层平台将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至少两层工作区,堆垛穿梭车1可升降式设置于相邻两层工作区之间;每层工作区均设置有轨道,轨道上设置有环穿车3或堆垛穿梭车1,且环穿车3能与堆垛穿梭车1相衔接,使丝车15在捻线区的至少两层工作区的多个站台之间传输,从而实现了丝车15在捻线区的自动化输送,与传统人工运送丝车15相比,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分层平台将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至少两层工作区,空间利用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分层平台将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转运区和捻线工作区上下两层工作区。分层设置,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间,空间利用率提高。按功能划分为转运区和捻线工作区,划分合理,丝车15输送更流畅。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位于转运区的轨道包括两个环形封闭轨道,多个环穿车3设置于环形封闭轨道上。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两个环形封闭轨道分别为原丝环穿轨道41和管纱环穿轨道42,原丝环穿轨道41和管纱环穿轨道42之间设置有导向轨,堆垛穿梭车1沿导向轨升降。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原丝环穿轨道41衔接有原丝车站台6和空筒车站台5,管纱环穿轨道42衔接有空管车站台7和管纱车站台8。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位于捻线工作区的轨道为衔接轨,衔接轨的两侧设置有多个捻线区工位2,堆垛穿梭车1能沿衔接轨行驶至任一捻线区工位。捻线工作区包括多个捻线区工位2,便于多个流向的环穿车3不相互干涉,由衔接轨连接各捻线区工位,衔接输送更流畅。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堆垛穿梭车1包括载货台11和提升机(提升机构10),提升机构10与载货台11传动连接,通过载货台11的升降将载货台11上的丝车15送至相邻两层工作区的其中之一。通过提升机构10实现载货台11的升降,输送方便快捷,且便于控制。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捻线区站台、捻线区工位2、堆垛穿梭车1的载货台11与环穿车3均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捻线区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堆垛穿梭车和分层平台,所述分层平台将所述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至少两层工作区,所述堆垛穿梭车可升降式设置于相邻两层工作区之间;每层所述工作区均设置有轨道,所述轨道上设置有环穿车或堆垛穿梭车,且所述环穿车能与所述堆垛穿梭车相衔接,使丝车在捻线区的至少两层工作区的多个站台之间传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捻线区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堆垛穿梭车和分层平台,所述分层平台将所述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至少两层工作区,所述堆垛穿梭车可升降式设置于相邻两层工作区之间;每层所述工作区均设置有轨道,所述轨道上设置有环穿车或堆垛穿梭车,且所述环穿车能与所述堆垛穿梭车相衔接,使丝车在捻线区的至少两层工作区的多个站台之间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捻线区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平台将所述捻线区空间竖直分隔为转运区和捻线工作区上下两层工作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捻线区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转运区的轨道包括两个环形封闭轨道,多个所述环穿车设置于所述环形封闭轨道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捻线区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环形封闭轨道分别为原丝环穿轨道和管纱环穿轨道,所述原丝环穿轨道和管纱环穿轨道之间设置有导向轨,所述堆垛穿梭车沿所述导向轨升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捻线区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丝环穿轨道衔接有原丝车站台和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饶金海吴振李斌卢宗慧
申请(专利权)人:北自所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