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转向隔离技术领域,公开了转向柱用隔挡装置。所述转向柱用隔挡装置包括设置在转向柱外圆周的转向护套、设置在仪表板上的仪表罩以及设置在转向护套和仪表罩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仪表罩之间卡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护套之间固接;所述弹性件伸展宽度大于所述转向护套与所述仪表罩之间的缝隙并且具有向下延展至仪表罩以下空间的延长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弹性件连接在转向护套和仪表罩之间,密封了所述转向护套与所述仪表罩之间的缝隙防止底部灰尘上扬;所述弹性件随着转向柱在前后和上下方向调节而拉伸或收缩,弹性件的延长部能够一直保持在仪表板以下,保持运动密封,同时可以隔离或降低驾驶室内部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柱用隔挡装置
本技术涉及转向隔离
,尤其涉及一种转向柱用隔挡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设计中,由于转向器与操作员之间的距离比较远等的原因,需要在方向盘和转向器之间安装一个能传递扭矩的零件——转向柱。转向柱的主要作用就是传递扭矩。转向柱由于会具有上下和前后方向的自由调节裕度,因此在结构上会与仪表板之间预留空隙,而该空隙会造成驾驶室和发动机室之间的连通,造成灰尘上扬或驾驶室内意外小垃圾小零件等掉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转向器通常位于车辆前面的发动机室,方向盘位于乘客室或驾驶室内,由于发动机室噪音和灰尘等原因,通常会需要对连接在方向盘和转向器之间的转向柱进行密封以隔离所述驾驶室与发动机室。国内轻型车转向柱与驾驶室之间通常采用一端固定的橡胶件进行遮挡,遮挡效果差,尤其当调节转向柱到不同位置时,不能完全遮挡间隙,且橡胶件自身容易发生褶皱,影响封闭效果。因此,亟需一种可以适应转向柱位置变化的能够将发动机室和驾驶室分离的隔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转向柱与仪表板之间隔离的挡尘板,以解决发动机室与驾驶室之间的隔离和挡尘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转向柱用隔挡装置,包括:设置在转向柱外圆周的转向护套;设置在仪表板上的仪表罩;以及设置在转向护套和仪表罩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仪表罩之间卡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护套之间固接;所述弹性件伸展宽度大于所述转向护套与所述仪表罩之间的缝隙并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具有向下延展至所述仪表罩以下空间的延长部。可选地,所述弹性件包括:弹性部和连接部,所述弹性部采用波纹状可伸缩的多节手风琴结构,所述弹性部与所述仪表罩卡接;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转向护套外形匹配的壳结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转向护套连接时,所述连接部的顶部和侧面伸入所述转向护套内与所述转向护套内侧壁接触并固接。可选地,所述弹性部末端设置有连接柱组,所述连接柱组与所述仪表罩上预制的第一通孔配合连接。可选地,所述连接柱组中每个连接柱上设置圆环凸起。可选地,所述圆环凸起设置在所述连接柱上靠近所述连接柱根部的位置。可选地,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所述圆环凸起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预制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转向护套的内壁上预制的铆钉相配合实现铆接。可选地,所述延长部延长至所述仪表罩以下空间的所述转向护套最低端。可选地,所述转向护套包括前转向护套和后转向护套,所述前转向护套和后转向护套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可选地,所述转向护套和所述仪表罩采用塑料材料,所述弹性件采用橡胶材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转向柱用隔挡装置采用弹性件连接在转向护套和仪表罩之间,密封了转向护套与仪表罩之间的缝隙防止底部灰尘上扬至驾驶室或驾驶室内灰尘或垃圾掉落影响仪表板以下空间电器元件的工作;弹性件能够随着转向柱在前后和上下方向调节而拉伸或收缩,弹性件的延长部能够一直保持在仪表板以下,保持运动密封,同时可以隔离或降低驾驶室内部噪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柱用隔挡装置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柱用隔挡装置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柱用隔挡装置与转向护套和仪表罩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柱用隔挡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B是图4A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5A是实施例提供的前转向护套示意图;图5B是实施例提供的后转向护套示意图。图中:1.转向护套;2.仪表罩;3.弹性件;101.前转向护套;102.后转向护套;301.延长部;302.弹性部;303.连接部;304.连接柱;305.圆环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本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柱用隔挡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柱用隔挡装置包括设置在转向柱外圆周的转向护套1、设置的仪表板上的仪表罩2,以及连接在转向护套1和仪表罩2之间的弹性件3。该弹性件3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转向护套1和仪表罩2,弹性件3的伸展宽度大于转向护套1和仪表罩2之间的缝隙并且具有向下延展至仪表板以下空间的延长部301。本技术的转向柱用隔挡装置采用弹性件3连接在转向柱和仪表板之间,密封了转向柱与仪表板之间的缝隙以防止底部灰尘上扬至驾驶室内,同时也可以防止驾驶室内灰尘或垃圾掉落影响仪表板以下空间电器元件的工作,造成安全隐患。如图1中箭头所示转向柱运动方向,弹性件3随着转向柱在前后和上下方向调节而拉伸或收缩,弹性件3的延长部301能够一直保持在仪表板以下,保持运动密封,也具有隔离或降低驾驶室内噪声的作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是一种具体的转向柱用隔挡装置的弹性件3,该弹性件3具体包括弹性部302和连接部303,其中,弹性部302采用波纹状可伸缩的多节手风琴结构,该弹性部302可以在三维方向伸缩变形以适应转向柱的前后和上下方向调节。在弹性部302的末端设置有用于连接仪表罩2的至少包含两个连接柱304的连接柱组。该弹性件3的连接部303采用与转向护套1外形匹配的壳结构,该连接部303在与转向护套1连接时,如图3和图4A所示,连接部303的顶部和侧面伸入转向护套1内与转向护套1内侧壁接触后固接。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柱用隔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柱用隔挡装置包括:/n设置在转向柱外圆周的转向护套(1);/n设置在仪表板上的仪表罩(2);以及/n设置在转向护套(1)和仪表罩(2)之间的弹性件(3);/n所述弹性件(3)一端与所述仪表罩(2)之间卡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护套(1)之间固接;所述弹性件(3)伸展宽度大于所述转向护套(1)与所述仪表罩(2)之间的缝隙并且所述弹性件(3)的两端具有向下延展至所述仪表罩(2)以下空间的延长部(3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柱用隔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柱用隔挡装置包括:
设置在转向柱外圆周的转向护套(1);
设置在仪表板上的仪表罩(2);以及
设置在转向护套(1)和仪表罩(2)之间的弹性件(3);
所述弹性件(3)一端与所述仪表罩(2)之间卡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护套(1)之间固接;所述弹性件(3)伸展宽度大于所述转向护套(1)与所述仪表罩(2)之间的缝隙并且所述弹性件(3)的两端具有向下延展至所述仪表罩(2)以下空间的延长部(3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用隔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包括:弹性部(302)和连接部(303),所述弹性部(302)采用波纹状可伸缩的多节手风琴结构,所述弹性部(302)与所述仪表罩(2)卡接;所述连接部(303)具有与所述转向护套(1)外形匹配的壳结构,所述连接部(303)与所述转向护套(1)连接时,所述连接部(303)的顶部和侧面伸入所述转向护套(1)内与所述转向护套(1)内侧壁接触并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用隔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302)末端设置有连接柱组,所述连接柱组与所述仪表罩(2)上预制的第一通孔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红亮,李兴修,郑燕冬,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