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气液元件泄露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1890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微型气液元件泄露检测装置,包括气源、液位传感器、储液池、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所述气源通过第一控制阀与待测元件一端相连,待测元件另一端通过第二控制阀与液位传感器一端相连,液位传感器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到储液池液面以下;其中,液位传感器中心的高度与储液池液面的高度相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连通器原理在管路中构造系列液柱,能够保证所有液柱有同样的高度,保证检测标准一致性,而且管路实现比较简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通过设置管残余液体清理通道、在传感器前设置缓冲区等技术方案,消除管路中易存在的气泡,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测试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微型气液元件泄露检测装置,尤其适用于在微型气液元件大批量生产中检测元件泄漏。
技术介绍
检测微型气液元件泄漏是微型气液元件大批量生产中的重要工艺步骤之一。目前主要采用手工检测法,它是将元件的一端施加一定压力(气压),另一端浸入液体中,如果有气泡冒出则说明漏气。这种手工检测法既不方便,准确度也低。在中国专利CN1609737A中公开了一种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的是利用负压和传感器在管路中形成一系列液柱,检测液柱的变化来判断泄漏。但该专利公开的检测方法有两个缺点1、由于采用负压抽吸方式构造液柱,受各种因素(相关的管路元件性能、电路元件性能、管路差异等)的影响,构造的各通道液柱高度很难保证一致,同一通道每次测试过程的液柱高度也很难一致,液面靠近传感器设定感应点的距离不同,使得对在不同通道的被测元件检测标准不同,泄露相同的元件在不同通道或不同时间测,液面到达传感器感应点所用的时间不同,在设定时间内液面较靠近感应点的已经到达感应点或超出传感器范围而显示泄露,而远的则可能还没有到达感应点而显示合格,所以不能够正确反映被测元件的质量情况,甚至会出现误判,不合格品判为合格。2、在利用负压构造液柱时没有消除管路中气泡的措施,管路中易存在气泡,传感器在检测时就会产生误判,不合格品判为合格。这两点严重影响整个测试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气液元件泄露检测装置,提高监测的准确度和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微型气液元件泄露检测装置包括气源、液位传感器、储液池,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所述气源通过第一控制阀与待测元件一端相连,待测元件另一端通过第二控制阀与液位传感器一端相连,液位传感器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到储液池液面以下;其中,液位传感器中心的高度与储液池液面的高度相当。优选地,本装置从第一控制阀到储液池之间的管路为多路并联。优选地,本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并联于待测元件两端。优选地,本装置还包括缓冲区,所述缓冲区设置于液位传感器和储液池之间的管路中。优选地,本装置所述储液池为凹形连通器。优选地,本装置所述气源为恒压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装置通过管路控制阀的切换,可实现多个测试单元的管路的连通,并保持相同的初始液柱高度,从而保证测试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它利用连通器原理在管路中构造系列液柱,因而能够保证所有液柱有同样的高度,保证检测标准一致性,而且管路实现比较简单。通过设置管残余液体清理通道、在传感器前设置缓冲区等技术方案,消除管路中易存在的气泡,减少传感器在检测时就会产生误判,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测试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基本管路示意图;图2a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实现管路图;图2b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清理管内液体的气体流向图;图2c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构造液柱液体流向图;图2d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检测过程气体流向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个简化的实施例的示意图。本例中的气(液)路元件漏泄检测包括一套流体管路,该管路包括联接管、恒压气源1、第一控制阀2、液位传感器7、储液池5,所述恒压气源1通过第一控制阀2与待测元件4一端相连,待测元件4另一端通过第二控制阀6与液位传感器7一端相连,液位传感器7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到储液池5液面以下。其中,液位传感器7中心的高度与储液池液面的高度相当。从第一控制阀2到储液池5之间的管路可以多路并联。它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在流体管路构造一系列高度一致的液柱作为检测媒介,如果被测阀有泄漏则通过管路影响到液柱高度,通过传感器监测液柱高度可以准确判断被测元件的泄漏。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第一控制阀2换向断开、待测元件4进入待测状态,第二控制阀6换向使从第二控制阀6到储液池这段管路通过第二控制阀6连通大气,从储液池5到第二控制阀6这段管路形成一个连通器,由于大气压力使液体从储液池5进入液面传感器7,在液面传感器内形成高度一致的液柱。第二步第一控制阀2换向,使恒压气体作用在待测元上,第二控制阀6同时换向连通待测元件4与液位传感器7,如果待测元件4有泄漏,则会影响到液位传感器7内的液面,液面的高低会发生变化,传感器可以感知被测元件的泄漏,通过液面变化的多少可以计算出被测元件在某恒定压力下单位时间的泄漏量。如果气源为非恒压源,则本装置仍能检测出是否有泄漏存在。由于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在管路中构造系列液柱,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各液柱的高度相等,因此能够保证检测标准一致性,而且管路实现比较简单。实施例二图2a所示是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实施例地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相同,本例中的气(液)路元件漏泄检测包括一套流体管路,该管路由联接管、恒压气源1、第一控制阀2、液位传感器7、储液池5等组成。它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在流体管路构造一系列高度一致的液柱作为检测媒介,如果被测阀有泄漏则通过管路影响到液柱高度,通过传感器监测液柱高度可以准确判断被测元件的泄漏。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还采取了增加残留液体清理通道、增加缓冲区等附加设计。所增加的残留液体清理通道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构建一是对于待测元件4可控制的情况,直接利用恒压气源1-第一控制阀2-待测元件4-第二控制阀6-液位传感器7-储液池5这条通道;另一种是对于待测元件4不可控制的情况,由于待测元件4处不能形成通路,故增加一条由第三控制阀3所构成的第二支管路,构建一条专门的残留液体清理通道为恒压气源1-第一控制阀2-第三控制阀3-第二控制阀6-液位传感器7-储液池5。其中第三控制阀3并联于待测元件4两端。本实施例增加的缓冲区8设置于液位传感器7和储液池5之间。与实施例一同样,从第一控制阀2到储液池5之间的管路可以多路并联。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第一步如图2b所示,首先恒压气体由第一控制阀2通过待测元件4(如果待测元件4不可控制,则通过连接第三控制阀3的管路)、第二控制阀6进入到液面传感器7,再进入储液池5,这一步是清理管路内的残存液体,避免液体再次进入管路时由于残存液体与新进液体之间有隔离空间而形成气泡。第二步如图2c所示,第一控制阀2换向断开、待测元件4进入待测状态(或第三控制阀3换向断开),第二控制阀6换向使从第二控制阀6到储液池这段管路通过第二控制阀6连通大气,从储液池到第二控制阀6这段管路形成一个连通器,由于大气压力使液体从储液池5经缓冲区8进入液面传感器7,在液面传感器内形成高度相一致的液柱。第三步如图2d所示,第一控制阀2换向,恒压气体作用在待测元上,第二控制阀6同时换向连通待测元件4与液位传感器7,如果待测元件4有泄漏,则会影响到液位传感器7内的液面,液面的高低会发生变化,传感器可以感知被测元件的泄漏,通过液面变化的多少可以计算出被测元件在某横渡压力下单位时间的泄漏量。本方法的实现可以通过手动控制方式,也可以采用电路控制实现。为了便于观察液面,储液池5可以设置成凹形连通器,这样液面传感器7自身可以不伸入液面以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附图中的储液池均为中间低两边高的凹形。本技术的装置检测一致性好,实现简单,可靠性高,检测结果可信度高。并已经过试验验证,证明本方案可行,且效果很好。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气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气液元件泄露检测装置,包括气源(1)、液位传感器(7)、储液池(5),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控制阀(2)、第二控制阀(6),所述气源(1)通过第一控制阀(2)与待测元件(4)一端相连,待测元件(4)另一端通过第二控制阀(6)与液位传感器(7)一端相连,液位传感器(7)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到储液池(5)液面以下;其中,液位传感器(7)中心的高度与储液池(5)液面的高度相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玉申魏开云游昌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