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波器装置、高频前端电路、以及通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96978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1:09
降低滤波器装置的通带的插入损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滤波器装置(1)具备第1端子(T1)及第2端子(T2)、和第1滤波器(FLT1)及第2滤波器(FLT2)。第1滤波器(FLT1)及第2滤波器(FLT2)在第1端子(T1)与第2端子(T2)之间并联地配置。第1滤波器(FLT1)包含多个串联臂谐振器。多个串联臂谐振器串联地配置在从第1端子(T1)经由第1滤波器(FLT1)到达第2端子(T2)的路径。多个串联臂谐振器包含第1串联臂谐振器(s11)及第2串联臂谐振器(s12)。在将各串联臂谐振器的反谐振频率与谐振频率之差除以谐振频率而得到的值定义为相对带宽的情况下,第1串联臂谐振器(s11)的第1相对带宽与第2串联臂谐振器(s12)的第2相对带宽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滤波器装置、高频前端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滤波器装置、高频前端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通过将通带不同的两个滤波器并联地配置从而实现了通带的宽带化的滤波器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160629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的无线接收电路中,并联地配置了通带不同的两个带通滤波器,实现了通带的宽带化。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06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设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无线接收电路那样通过并联地配置第1滤波器和第2滤波器从而形成了滤波器装置的通带。第2滤波器的通带的中心频率比第1滤波器的通带的中心频率高。即,在滤波器装置的通带之中,比中心频率低的频带(低频侧)主要由第1滤波器(低频侧滤波器)形成,比该中心频率高的频带(高频侧)主要由第2滤波器(高频侧滤波器)形成。若高频侧滤波器的通带中的低频侧滤波器的衰减量或低频侧滤波器的通带中的高频侧滤波器的衰减量小,则滤波器装置的通带的插入损耗变大。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无线接收电路中,关于高频侧滤波器的通带中的低频侧滤波器的高衰减化、以及低频侧滤波器的通带中的高频侧滤波器的高衰减化,均未考虑。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降低滤波器装置的通带的插入损耗。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滤波器装置具有第1通带。滤波器装置具备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和第1滤波器以及第2滤波器。第1滤波器以及第2滤波器在第1端子与第2端子之间并联地配置。第1通带包含第1滤波器的第2通带的至少一部分。第1通带包含第2滤波器的第3通带的至少一部分。第2通带比第1通带窄。第3通带比第1通带窄。第3通带的中心频率比第2通带的中心频率高。第1滤波器包含多个串联臂谐振器。多个串联臂谐振器串联地配置在从第1端子经由第1滤波器到达第2端子的路径。多个串联臂谐振器包含第1串联臂谐振器以及第2串联臂谐振器。在将各串联臂谐振器的反谐振频率与谐振频率之差除以谐振频率而得到的值定义为相对带宽的情况下,第1串联臂谐振器的第1相对带宽与第2串联臂谐振器的第2相对带宽不同。根据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滤波器装置,通过第1滤波器包含相对带宽不同的串联臂谐振器,从而能够降低滤波器装置的通带的高频端的插入损耗。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滤波器装置具有第1通带。滤波器装置具备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和第1滤波器以及第2滤波器。第1滤波器以及第2滤波器在第1端子与第2端子之间并联地配置。第1通带包含第1滤波器的第2通带的至少一部分。第1通带包含第2滤波器的第3通带的至少一部分。第2通带比第1通带窄。第3通带比第1通带窄。第3通带的中心频率比第2通带的中心频率高。第2滤波器包含第1并联臂谐振器以及第2并联臂谐振器。第1并联臂谐振器配置在接地点与从第1端子经由第2滤波器到达第2端子的路径上的第1连接点之间。第2并联臂谐振器配置在接地点与从第1端子经由第2滤波器到达第2端子的路径上的不同于第1连接点的第2连接点之间。在将各并联臂谐振器的反谐振频率与谐振频率之差除以谐振频率而得到的值定义为相对带宽的情况下,第1并联臂谐振器的相对带宽与第2并联臂谐振器的相对带宽不同。根据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滤波器装置,通过第2滤波器包含相对带宽不同的并联臂谐振器,从而能够降低滤波器装置的通带的低频端的插入损耗。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滤波器装置,能够降低滤波器装置的通带的插入损耗。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图2是示出图1的滤波器装置的第1通带、以及低频侧滤波器、高频侧滤波器各自的第2通带、第3通带的关系的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弹性波谐振器的谐振频率与相对带宽的关系的图表。图4是具体地示出图1的低频侧滤波器以及高频侧滤波器的结构的电路结构图。图5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低频侧滤波器的通过特性和低频侧滤波器中包含的谐振器的阻抗特性的图。图6是一并示出比较例1中的低频侧滤波器的通过特性和低频侧滤波器中包含的谐振器的阻抗特性的图。图7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1以及比较例1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通过特性和低频侧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图。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图9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高频侧滤波器的通过特性和高频侧滤波器中包含的谐振器的阻抗特性的图。图10是一并示出比较例1中的高频侧滤波器的通过特性和高频侧滤波器中包含的谐振器的阻抗特性的图。图11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2以及比较例1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通过特性和高频侧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图。图12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图13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3以及比较例2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通过特性和低频侧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图。图14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4以及比较例2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通过特性和低频侧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图。图15是一并示出使弹性波谐振器的静电电容变化的情况下的、该弹性波谐振器的阻抗特性的变化以及反射特性的图。图16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3以及实施方式4的串联臂谐振器的阻抗特性以及反射特性的图。图17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3以及实施方式4的串联臂谐振器的阻抗特性以及反射特性的图。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低频侧滤波器的反射特性以及实施方式4的低频侧滤波器的反射特性的图。图19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3以及实施方式4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通过特性和低频侧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图。图20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图21是实施方式5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图22是示出图21的滤波器装置的模块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3是一并示出图21的滤波器装置的通过特性和示出各开关的导通状态的表的图表。图24是实施方式6涉及的通信装置的结构图。图25是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涉及的滤波器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应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原则上不再重复其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滤波器装置1的电路结构图。如图1所示,滤波器装置1具备滤波器FLT1(第1滤波器)、滤波器FLT2(第2滤波器)、输入输出端子T1(第1端子)、以及输入输出端子T2(第2端子)。滤波器FLT1以及FLT2在输入输出端子T1与T2之间并联地连接。具体地,滤波器FLT1的一个端子与输入输出端子T1连接,滤波器FLT1的另一个端子与输入输出端子T2连接。此外,滤波器FLT2的一个端子与输入输出端子T1连接,滤波器FLT2的另一个端子与输入输出端子T2连接。滤波器FLT1以及FLT2各自作为串联臂谐振器以及并联臂谐振器而包含弹性波谐振器。弹性波谐振器例如为声表面波(SAW:Surfac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滤波器装置,具有第1通带,其中,/n所述滤波器装置具备:/n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以及/n第1滤波器以及第2滤波器,在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之间并联地配置,/n所述第1通带包含所述第1滤波器的第2通带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2滤波器的第3通带的至少一部分,/n所述第2通带比所述第1通带窄,/n所述第3通带比所述第1通带窄,/n所述第3通带的中心频率比所述第2通带的中心频率高,/n所述第1滤波器包含多个串联臂谐振器,所述多个串联臂谐振器串联地配置在从所述第1端子经由所述第1滤波器到达所述第2端子的路径,/n所述多个串联臂谐振器包含第1串联臂谐振器以及第2串联臂谐振器,/n在将各串联臂谐振器的反谐振频率与谐振频率之差除以所述谐振频率而得到的值定义为相对带宽的情况下,所述第1串联臂谐振器的第1相对带宽与所述第2串联臂谐振器的第2相对带宽不同。/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205 JP 2018-0182841.一种滤波器装置,具有第1通带,其中,
所述滤波器装置具备:
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以及
第1滤波器以及第2滤波器,在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之间并联地配置,
所述第1通带包含所述第1滤波器的第2通带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2滤波器的第3通带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2通带比所述第1通带窄,
所述第3通带比所述第1通带窄,
所述第3通带的中心频率比所述第2通带的中心频率高,
所述第1滤波器包含多个串联臂谐振器,所述多个串联臂谐振器串联地配置在从所述第1端子经由所述第1滤波器到达所述第2端子的路径,
所述多个串联臂谐振器包含第1串联臂谐振器以及第2串联臂谐振器,
在将各串联臂谐振器的反谐振频率与谐振频率之差除以所述谐振频率而得到的值定义为相对带宽的情况下,所述第1串联臂谐振器的第1相对带宽与所述第2串联臂谐振器的第2相对带宽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串联臂谐振器还包含第3串联臂谐振器,
在从所述第1端子经由所述第1滤波器到达所述第2端子的路径中,所述多个串联臂谐振器将所述第1串联臂谐振器以及所述第3串联臂谐振器作为两端而串联地配置,
所述第3串联臂谐振器的第3相对带宽与所述第2相对带宽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相对带宽比所述第2相对带宽大,
所述第3相对带宽比所述第2相对带宽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串联臂谐振器的静电电容以及所述第3串联臂谐振器的静电电容的至少一者比所述第2串联臂谐振器的静电电容小。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串联臂谐振器、所述第2串联臂谐振器以及所述第3串联臂谐振器各自包含至少一个弹性波谐振器,所述第1串联臂谐振器中包含的弹性波谐振器的数目以及所述第3串联臂谐振器中包含的弹性波谐振器的数目的至少一者比所述第2串联臂谐振器中包含的弹性波谐振器的数目多。


6.一种滤波器装置,具有第1通带,其中,
所述滤波器装置具备:
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以及
第1滤波器以及第2滤波器,在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之间并联地配置,
所述第1通带包含所述第1滤波器的第2通带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2滤波器的第3通带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2通带比所述第1通带窄,
所述第3通带比所述第1通带窄,
所述第3通带的中心频率比所述第2通带的中心频率高,
所述第2滤波器包含:
第1并联臂谐振器,配置在接地点与从所述第1端子经由所述第2滤波器到达所述第2端子的路径上的第1连接点之间;以及
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阪浩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