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陶瓷短管内外双面磁流变抛光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抛光设备
,尤其是一种陶瓷短管内外双面磁流变抛光机。
技术介绍
抛光机也称为研磨机,常常用作机械式研磨、抛光及打蜡。其工作原理是:电动机带动安装在抛光机上的海绵或羊毛抛光盘高速旋转,由于抛光盘和抛光剂共同作用并与待抛表面进行摩擦,进而可达到去除漆面污染、氧化层、浅痕的目的,抛光盘的转速一般在1500-3000r/min,多为无级变速,施工时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随着对抛光的标准升高,磁流变抛光也逐渐进行普及,磁流变抛光是基于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而衍生的应用分支,磁流变液中加入抛光磨粒,在磁场作用下,磁性颗粒夹杂着磨粒在工件表面滑移,进而去除工件表面材料,达到抛光的效果。磁流变液是由磁性颗粒、基液和稳定剂组成的悬浮液。磁流变效应,是磁流变液在不加磁场时是可流动的液体,而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其流变特性发生急剧的转变,表现为类似固体的性质,撤掉磁场时又恢复其流动特性的现象,磁流变抛光技术,正是利用磁流变抛光液在梯度磁场中发生流变而形成的具有黏塑行为的柔性“小磨头”与工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陶瓷短管内外双面磁流变抛光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工作台;/n顶板,通过竖梁固定在工作台上方,竖梁的下端与工作台固定连接,竖梁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n固定架,呈环形结构且固定设置在工作台和顶板之间;/n第一驱动齿轮,为四个且呈圆形阵列转动连接在固定架的上端面;/n第一抛光部,为环形结构且其外周侧设有齿轮结构并与四个第一驱动齿轮啮合连接,第一抛光部的内周侧形成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抛光头A且抛光头A上均设置有第一线圈,所述的第一抛光部用于陶瓷管的外表面抛光;/n若干对限位块,呈环形阵列设置且将所述的第一抛光部转动约束在竖直方向上;/n一对第一步进电机,与四个第一驱动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陶瓷短管内外双面磁流变抛光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工作台;
顶板,通过竖梁固定在工作台上方,竖梁的下端与工作台固定连接,竖梁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
固定架,呈环形结构且固定设置在工作台和顶板之间;
第一驱动齿轮,为四个且呈圆形阵列转动连接在固定架的上端面;
第一抛光部,为环形结构且其外周侧设有齿轮结构并与四个第一驱动齿轮啮合连接,第一抛光部的内周侧形成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抛光头A且抛光头A上均设置有第一线圈,所述的第一抛光部用于陶瓷管的外表面抛光;
若干对限位块,呈环形阵列设置且将所述的第一抛光部转动约束在竖直方向上;
一对第一步进电机,与四个第一驱动齿轮中的两个相对的第一驱动齿轮连接,且带动对应的第一驱动齿轮驱动第一抛光部旋转;
第二抛光部,设置在第一抛光部的环形结构内且径向中心与第一抛光部的径向中心重合,第二抛光部的外周侧形成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抛光头B且抛光头B上设置有第二线圈,所述的第二抛光部的外周侧与第一抛光部的内周侧形成用于穿置陶瓷管的间隙,所述的第二抛光部用于陶瓷管的内表面抛光;
第二步进电机,固定在顶板下端面且其驱动端通过连接轴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下端与第二抛光部的中心固定连接且由第二步进电机驱动第二抛光部相对第一抛光部反向旋转;
夹持旋转机构,设置第二抛光部下方且用于夹持待抛光的陶瓷管下端并带动陶瓷管往复旋转摆动;
电源,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电连接且用于提供第一抛光部和第二抛光部相互反向旋转时产生磁场的电能;
磁流变液供给机构,设置在工作台一侧且其具有两个磁流变液输出端并分别延伸至第二抛光部的外周侧与第一抛光部的内周侧形成的间隙上方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短管内外双面磁流变抛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台上端面还设置有将第一抛光部和第二抛光部遮挡其中的弧板,所述的弧板为一对,且其合围形成环形结构,其相互贴合的其中一侧为转动连接,其另一侧可转动启闭地贴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陶瓷短管内外双面磁流变抛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台为环形框架结构,所述的夹持旋转机构设置在工作台的环形框架结构中部,其包括:
床鞍,固定设置在工作台的环形框架结构中部,且用于带动待抛光的陶瓷管旋转;
固定轴,竖直固定在床鞍上且其下端与床鞍固定连接;
第一定位盘,为环形结构且通过若干连接杆与固定轴上部固定连接且固定轴的虚拟轴线竖直穿过第一定位盘的径向中心;
若干定位爪,呈环形阵列设置在第一定位盘的环形结构上端面且可沿接近或远离第一定位盘的环形结...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