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7840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16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是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包括N‑型基区,和场氧化层,场氧化层位于N‑型基区上方,N‑型基区内设置有沟槽型栅极区,沟槽型栅极区包括栅氧层、多晶栅和栅电极,多晶栅位于栅氧层的内部,并延伸至场氧化层上方,中间介质层一部分位于多晶层延伸部分的上方,其余部分位于N‑基区上层,中间介质层位于P型重掺杂区和N型重掺杂区的部分被刻蚀工艺分割开。本申请结构所述P型深掺杂区,未与沟槽形栅极区相接触,在栅极加压开启过程中,在沟槽下方不易形成连接P型基区与P型深掺杂区的反型沟道,P型深掺杂区的浮空电势在开启过程中变化率变小,因此对栅极区的影响减小,提高了栅极电压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是一种有效解决传统IGBT开启可控性较差的问题、并能实现节省掩模版的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
技术介绍
IGBT常采用沟槽型栅极结构,现有技术为降低器件的导通压降,多采取载流子注入增强技术,即增加器件的浮空区域,如图1所示。在器件开启过程中,栅极电压逐渐变大,在接近器件阈值电压时,器件逐渐导通,导致沟道区域电势突然下降。而器件浮空区域的电势依然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此浮空区域与栅极通过沟槽电容耦合,进而在开启过程中,浮空区域会对栅极充电,导致栅极电压升高,不受栅极电源和电阻的控制。随即,器件快速导通,虽然可以降低开启功耗,但会产生很大的电流变化率(di/dt)。此电流变化率与外围电路的寄生电感耦合,会产生不受控的电压,将导致整个电路系统工作不稳定,发生震荡,情况严重时甚至会损毁器件本身。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IGBT器件元胞浮空区域在开启过程中对栅极充电,进而引起很大di/dt的问题,现在本申请提出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型基区,和场氧化层,场氧化层位于N-型基区上方,N-型基区内设置有沟槽型栅极区,沟槽型栅极区包括栅氧层、多晶栅和栅电极,多晶栅位于栅氧层的内部,并延伸至场氧化层上方,中间介质层一部分位于多晶层延伸部分的上方,其余部分位于N-基区上层,中间介质层位于P型重掺杂区和N型重掺杂区的部分被刻蚀工艺分割开。进一步地,栅电极位于多晶栅上表面并连接多晶栅。进一步地,所述N-型基区的左上部和右上部设置有P型深掺杂区。进一步地,沟槽形栅极区的中间有P型基区、P型重掺杂区和N型重掺杂区,P型重掺杂区位于P型基区的内部的中上部,N型重掺杂区位于N-型基区内部表层,N型重掺杂区位于P型深掺杂区的部分被刻蚀工艺分离。进一步地,中间介质层的表面覆盖有金属层,金属层与N型重掺杂区和P型重掺杂区接触。进一步地,N-型基区的下表面设置有P+集电区,P+集电区的上层设置有N+场截止层。进一步地,金属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发射极,发射极与金属层连接。进一步地,P+集电区的下表面设置有集电极。本申请的优点为:1、本技术结构所述P型深掺杂区,未与沟槽形栅极区相接触,在栅极加压开启过程中,在沟槽下方不易形成连接P型基区与P型深掺杂区的反型沟道,P型深掺杂区的浮空电势在开启过程中变化率变小,因此对栅极区的影响减小,提高了栅极电压的稳定性。2、本技术结构所述栅极在加压开启过程中,延伸部分多晶的电压变大,下方的栅氧化层与硅界面(a区域)形成电子积累层,加强了P型深掺杂区与P型基区的电学隔离。使P型深掺杂区的电势更加稳定,减小对栅极电压的影响,从而减小了器件开启过程中的di/dt。3、本技术结构在沉积多晶之后,经历后续的热过程,多晶内的N型杂质会扩散进入下方的栅氧化层与硅界面(a区域),在此区域附近形成较高的N型掺杂,进一步加强了P型深掺杂区与P型基区的电学隔离。使P型深掺杂区的电势更加稳定,减小对栅极电压的影响,从而减小了器件开启过程中的di/dt。4、本技术结构所述N型重掺杂区,通过多晶自对准再推结工艺,位于N-型基区内部表层,其位于P型深掺杂区的部分被刻蚀工艺分离。实际制造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版图,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01-N-型基区,102-P型基区,103-P型重掺杂区,104-N型重掺杂区,105-多晶栅,106-栅氧层,107-场氧化层,108-中间介质层,109-P型深掺杂区,110-N+场截止层,111-P+集电区,112-金属层,G-栅电极,E-发射极,C-集电极。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包括N-型基区101,和场氧化层107,场氧化层107位于N-型基区101上方,N-型基区101内设置有沟槽型栅极区,沟槽型栅极区包括栅氧层106、多晶栅105和栅电极G,多晶栅105位于栅氧层106的内部,并延伸至场氧化层107上方,中间介质层108一部分位于多晶层延伸部分的上方,其余部分位于N-基区上层,中间介质层108位于P型重掺杂区103和N型重掺杂区104的部分被刻蚀工艺分割开。本技术结构所述P型深掺杂区109,未与沟槽形栅极区相接触,在栅极加压开启过程中,在沟槽下方不易形成连接P型基区102与P型深掺杂区109的反型沟道,P型深掺杂区109的浮空电势在开启过程中变化率变小,因此对栅极区的影响减小,提高了栅极电压的稳定性。实施例2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包括N-型基区101,和场氧化层107,场氧化层107位于N-型基区101上方,N-型基区101内设置有沟槽型栅极区,沟槽型栅极区包括栅氧层106、多晶栅105和栅电极G,多晶栅105位于栅氧层106的内部,并延伸至场氧化层107上方,中间介质层108一部分位于多晶层延伸部分的上方,其余部分位于N-基区上层,中间介质层108位于P型重掺杂区103和N型重掺杂区104的部分被刻蚀工艺分割开。栅电极G位于多晶栅105上表面并连接多晶栅105。所述N-型基区101的左上部和右上部设置有P型深掺杂区109。沟槽形栅极区的中间有P型基区102、P型重掺杂区103和N型重掺杂区104,P型重掺杂区103位于P型基区102的内部的中上部,N型重掺杂区104位于N-型基区101内部表层,N型重掺杂区104位于P型深掺杂区109的部分被刻蚀工艺分离。中间介质层108的表面覆盖有金属层112,金属层112与N型重掺杂区104和P型重掺杂区103接触。N-型基区101的下表面设置有P+集电区,P+集电区的上层设置有N+场截止层。金属层112的上表面设置有发射极E,发射极E与金属层112连接。P+集电区的下表面设置有集电极C。本技术结构所述P型深掺杂区109,未与沟槽形栅极区相接触,在栅极加压开启过程中,在沟槽下方不易形成连接P型基区102与P型深掺杂区109的反型沟道,P型深掺杂区109的浮空电势在开启过程中变化率变小,因此对栅极区的影响减小,提高了栅极电压的稳定性。本技术结构所述栅极在加压开启过程中,延伸部分多晶的电压变大,下方的栅氧化层与硅界面(a区域)形成电子积累层,加强了P型深掺杂区109与P型基区102的电学隔离。使P型深掺杂区109的电势更加稳定,减小对栅极电压的影响,从而减小了器件开启过程中的di/dt。本技术结构在沉积多晶之后,经历后续的热过程,多晶内的N型杂质会扩散进入下方的栅氧化层与硅界面(a区域),在此区域附近形成较高的N型掺杂,进一步加强了P型深掺杂区109与P型基区102的电学隔离。使P型深掺杂区109的电势更加稳定,减小对栅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型基区(101),和场氧化层(107),场氧化层(107)位于N-型基区(101)上方,N-型基区(101)内设置有沟槽型栅极区,沟槽型栅极区包括栅氧层(106)、多晶栅(105)和栅电极(G),多晶栅(105)位于栅氧层(106)的内部,并延伸至场氧化层(107)上方,中间介质层(108)一部分位于多晶层延伸部分的上方,其余部分位于N-基区上层,中间介质层(108)位于P型重掺杂区(103)和N型重掺杂区(104)的部分被刻蚀工艺分割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型基区(101),和场氧化层(107),场氧化层(107)位于N-型基区(101)上方,N-型基区(101)内设置有沟槽型栅极区,沟槽型栅极区包括栅氧层(106)、多晶栅(105)和栅电极(G),多晶栅(105)位于栅氧层(106)的内部,并延伸至场氧化层(107)上方,中间介质层(108)一部分位于多晶层延伸部分的上方,其余部分位于N-基区上层,中间介质层(108)位于P型重掺杂区(103)和N型重掺杂区(104)的部分被刻蚀工艺分割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其特征在于:栅电极(G)位于多晶栅(105)上表面并连接多晶栅(1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基区(101)的左上部和右上部设置有P型深掺杂区(10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IGBT开启可控性的元胞结构,其特征在于:沟槽形栅极区的中间有P型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涛马克强秦潇峰蒋兴莉王思亮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森未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