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3099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溶铜装置,使用溶解液体溶解铜原料,包括壳体、贮液组件、排液管、循环泵以及泵出口管,所述循环泵将溶解液体从贮液腔送入泵出口管并喷洒到铜原料上,溶解液体从料腔流入中间腔,并由排液管流入贮液腔,通过开启与关闭排液控制阀,使铜原料间歇性地被溶解液体浸泡,通过使铜原料间歇性地被溶解液体浸泡,让铜原料交替地与空气和稀硫酸接触,且铜原料与空气接触或与稀硫酸接触时均较为充分,提高了铜原料氧化反应的速度,提升了溶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溶铜装置
本技术涉及铜箔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溶铜装置。
技术介绍
在铜箔生产中,溶铜是为生箔提供电解液,一般以铜线或铜条为原料。铜原料先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进行氧化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与稀硫酸进行反应生成硫酸铜。现有技术中的溶铜方式有喷淋式溶铜和浸泡式溶铜。喷淋式溶铜是将铜料放置溶铜罐中,在铜料上方设置环形喷淋口,铜料完全暴露在空气中,铜料能进行很好的氧化,但稀硫酸从喷淋口只能喷到铜料表面,有死角,氧化后的铜料与稀硫酸不能进行充分接触,影响了溶铜的速度。浸泡式溶铜是将铜料放置稀硫酸中,压缩空气通过管道通入底部,铜料与稀硫酸能进行充分接触,在稀硫酸浸泡中的铜料只能部分与空气接触,只有接触到空气的铜料才能生成氧化铜进而生成硫酸铜,影响了溶铜的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溶铜装置,通过使铜原料间歇性地被溶解液体浸泡,让铜原料交替地与空气和稀硫酸接触,且铜原料与空气接触或与稀硫酸接触时均较为充分,提高了铜原料氧化反应的速度,提升了溶铜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溶铜装置,使用溶解液体溶解铜原料,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承载铜原料的物料承载板,所述物料承载板上具有孔隙且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位于上部的料腔和位于下部的中间腔,所述料腔和中间腔通过孔隙连通,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壳体内部空间连通的进风口以及与中间腔连通的中间腔出口;贮液组件,包括贮液本体以及设置在贮液本体内的贮液腔,所述贮液本体上部开设有与贮液腔连通的贮液腔入口且底部开设有与贮液腔连通的贮液腔出口;排液管,其一端与中间腔出口连通且另一端与贮液腔入口连通,所述中间腔出口高于贮液腔入口,所述排液管上固设有用于控制排液管通断的排液控制阀;循环泵,其具有循环泵入口和循环泵出口,所述循环泵入口与贮液腔出口连通;泵出口管,其一端与循环泵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伸入料腔内且将溶解液体喷洒到铜原料上;所述循环泵将溶解液体从贮液腔送入泵出口管并喷洒到铜原料上,溶解液体从料腔流入中间腔,并由排液管流入贮液腔,通过开启与关闭排液控制阀,使铜原料间歇性地被溶解液体浸泡。进一步地,所述物料承载板为格栅板。进一步地,所述溶解液体为稀硫酸。进一步地,所述贮液组件还包括用于测量贮液腔内溶解液体的液位的液位测量器,所述液位测量器固设于贮液腔内,且与排液控制阀进行电气联锁。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腔内设置有与进风口连通的进风均匀管道;所述进风均匀管道水平设置且贯穿整个中间腔;所述进风均匀管道内部中空且其朝向料腔一侧均匀分布有送风孔,所述壳体上顶面开设有与料腔连通的出风口。进一步地,所述料腔上部固设有环形喷淋管,所述环形喷淋管与泵出口管的上端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1.通过使铜原料间歇性地被溶解液体浸泡,让铜原料交替地与空气和稀硫酸接触,且铜原料与空气接触或与稀硫酸接触时均较为充分,提高了铜原料氧化反应的速度,提升了溶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稀硫酸的流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液位测量器与排液控制阀电气联锁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一种溶铜装置,使用溶解液体溶解铜原料,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承载铜原料的物料承载板150,所述物料承载板上具有孔隙且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位于上部的料腔120和位于下部的中间腔130,所述料腔和中间腔通过孔隙连通,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壳体内部空间连通的进风口140以及与中间腔连通的中间腔出口;贮液组件,包括贮液本体200以及设置在贮液本体内的贮液腔210,所述贮液本体上部开设有与贮液腔连通的贮液腔入口且底部开设有与贮液腔连通的贮液腔出口230;排液管160,其一端与中间腔出口连通且另一端与贮液腔入口连通,所述中间腔出口高于贮液腔入口,所述排液管上固设有用于控制排液管通断的排液控制阀161;循环泵310,其具有循环泵入口和循环泵出口,所述循环泵入口与贮液腔出口230连通;泵出口管300,其一端与循环泵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伸入料腔内且将溶解液体喷洒到铜原料上;本实施例中,所述贮液组件和壳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贮液本体的上表面与壳体下表面固定连接。如图1和2所示,所述循环泵310将溶解液体从贮液腔210送入泵出口管300并喷洒到铜原料上,溶解液体从料腔120流入中间腔130,并由排液管流入贮液腔,通过开启与关闭排液控制阀,使铜原料间歇性地被溶解液体浸泡;通过使铜原料间歇性地被溶解液体浸泡,让铜原料交替地与空气和稀硫酸接触,且铜原料与空气接触或与稀硫酸接触时均较为充分,提高了铜原料氧化反应的速度,提升了溶铜效率。所述溶解液体为稀硫酸。所述循环泵将稀硫酸从泵出口管的下部提升到其上部,并使稀硫酸从泵出口管的上端喷洒到料腔120内,可以控制循环泵的功率使泵出口管喷洒出的稀硫酸落在铜原料所在位置。如图1所示,为了使稀硫酸的喷洒更加均匀,所述料腔120上部固设有环形喷淋管110,所述环形喷淋管与泵出口管300的上端相连通,循环泵310将稀硫酸送入环形喷淋管内,从环形喷淋管内喷洒出的稀硫酸能够更加均匀的落到铜原料表面,与铜原料上的氧化铜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如图1所示,所述溶铜装置还包括进风管142,所述进风管的一端与进风口14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鼓风装置连接,鼓风装置通过进风管和进风口向中间室吹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与铜原料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所述中间腔内设置有与进风口140连通的进风均匀管道141;所述进风均匀管道水平设置且贯穿整个中间腔;所述进风均匀管道内部中空且其朝向料腔一侧均匀分布有送风孔,所述壳体上顶面开设有与料腔连通的出风口170;进风均匀管道使进风能较均布送到中间腔,且设置在物料承载板150的下部,出风口170设置在物料承载板的上部,空气由进风口进入,使中间腔内的气压升高,气流自然地经过物料承载板上的孔隙进入料腔,这个过程使铜原料能够充分地与空气接触并发生反应,进风均匀管道的设置能够将进风均匀的送到料腔,提高了氧化铜的生成速度,提升了溶铜效率。如图1所示,所述物料承载板150上具有的孔隙沿其厚度方向贯穿物料承载板,所述料腔和中间腔通过孔隙连通,喷淋到铜原料上的稀硫酸落到物料承载板上,之后穿过孔隙进入中间腔;具体地,所述物料承载板150为格栅板。如图1所示,所述贮液组件还包括用于测量贮液腔210内溶解液体的液位的液位测量器220,所述液位测量器固设于贮液腔内,且与排液控制阀进行电气联锁;所述排液控制阀161为气动阀,电气联锁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电磁阀M用于控制排液控制阀161,火线L通过开关KM3电性连接到电磁阀M的正极,零线N通过开关KM2电性连接到电磁阀M的负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溶铜装置,使用溶解液体溶解铜原料,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00),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承载铜原料的物料承载板(150),所述物料承载板上具有孔隙且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位于上部的料腔(120)和位于下部的中间腔(130),所述料腔和中间腔通过孔隙连通,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壳体内部空间连通的进风口(140)以及与中间腔连通的中间腔出口;/n贮液组件,包括贮液本体(200)以及设置在贮液本体内的贮液腔(210),所述贮液本体上部开设有与贮液腔连通的贮液腔入口且底部开设有与贮液腔连通的贮液腔出口(230);/n排液管(160),其一端与中间腔出口连通且另一端与贮液腔入口连通,所述中间腔出口高于贮液腔入口,所述排液管上固设有用于控制排液管通断的排液控制阀(161);/n循环泵(310),其具有循环泵入口和循环泵出口,所述循环泵入口与贮液腔出口(230)连通;/n泵出口管(300),其一端与循环泵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伸入料腔内且将溶解液体喷洒到铜原料上;/n所述循环泵(310)将溶解液体从贮液腔(210)送入泵出口管(300)并喷洒到铜原料上,溶解液体从料腔流入中间腔,并由排液管流入贮液腔,通过开启与关闭排液控制阀,使铜原料间歇性地被溶解液体浸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溶铜装置,使用溶解液体溶解铜原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承载铜原料的物料承载板(150),所述物料承载板上具有孔隙且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位于上部的料腔(120)和位于下部的中间腔(130),所述料腔和中间腔通过孔隙连通,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壳体内部空间连通的进风口(140)以及与中间腔连通的中间腔出口;
贮液组件,包括贮液本体(200)以及设置在贮液本体内的贮液腔(210),所述贮液本体上部开设有与贮液腔连通的贮液腔入口且底部开设有与贮液腔连通的贮液腔出口(230);
排液管(160),其一端与中间腔出口连通且另一端与贮液腔入口连通,所述中间腔出口高于贮液腔入口,所述排液管上固设有用于控制排液管通断的排液控制阀(161);
循环泵(310),其具有循环泵入口和循环泵出口,所述循环泵入口与贮液腔出口(230)连通;
泵出口管(300),其一端与循环泵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伸入料腔内且将溶解液体喷洒到铜原料上;
所述循环泵(310)将溶解液体从贮液腔(210)送入泵出口管(3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文斌甘国庆朱晓宏焦雨霞谢振家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铜冠铜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铜冠铜箔有限公司合肥铜冠电子铜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