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2033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抛丸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包括抛丸清理机本体和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包括清洗框、转动轴、轴承、从动链轮、主动链轮、链条和电机,所述清洗框的两相对侧边分别设置进口和出口;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所述主动链轮;所述清洗框的两相对侧边均设置所述轴承,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轴承内,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轴承,且所述转动轴的末端设置所述从动链轮;所述清洗框的上部设置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上部设置控水阀;所述清洗框的内壁设置喷头,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喷头贯通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便于对抛丸后的工件进行清理,保障工件后续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
本技术涉及抛丸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
技术介绍
抛丸清理机是金属表面处理的设备之一,工作时将无数专用弹丸高速抛到铸件等金属表面,可以完成除锈、表面磨砂和消除内应力等功;其中履带式抛丸清理机特别适合大量的小型工件的抛丸工作,工作时工件在履带上翻转,同时抛丸清理机进行抛丸,能完成大量工件全表面的抛丸处理;现有公告号为CN201208718Y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履带式抛丸清理机,包括抛丸室,在抛丸室中设置有履带,加工时,将工件放在履带上进行抛光,但是上述技术在抛光时会产生大量的灰尘,而这些灰尘将很容易落在工件表面,需要对零件的表面进行清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便于对抛丸后的工件进行清理,保障工件后续的使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包括抛丸清理机本体和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对应设置于所述抛丸清理机本体的后端;所述清洗机构包括清洗框、转动轴、轴承、从动链轮、主动链轮、链条和电机,所述清洗框的两相对侧边分别设置进口和出口;所述清洗框的外壁设置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的上部设置所述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所述主动链轮;所述清洗框的两相对侧边均设置所述轴承,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轴承内,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轴承,且所述转动轴的末端设置所述从动链轮;所述链条分别连接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从动链轮;所述清洗框的上部设置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上部设置控水阀;所述清洗框的内壁设置喷头,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喷头贯通设置。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清洗框的外壁设置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为透明塑胶材质构件设置。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清洗框的外壁均设置调节板,且所述调节板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上部。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动轴设置有三个,且所述转动轴依次阵列设置。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动轴的外壁设置防护套,所述防护套为硅橡胶材质构件设置。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喷头设置有若干,且所述喷头依次阵列设置。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清洗框的底部设置收集框,所述收集框为漏斗状构件设置。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收集框的下部设置压缩软管。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清洗框的底部设置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套、调节管、底板和调节螺栓,所述固定套的一端设置所述底板,所述调节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清洗框,所述调节管的另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套内,所述调节螺栓的末端贯穿所述固定套与所述调节管的外壁接触设置。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包括:抛丸清理机本体和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对应设置于所述抛丸清理机本体的后端;所述清洗机构包括清洗框、转动轴、轴承、从动链轮、主动链轮、链条和电机,所述清洗框的两相对侧边分别设置进口和出口;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所述主动链轮;所述清洗框的两相对侧边均设置所述轴承,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轴承内,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轴承,且所述转动轴的末端设置所述从动链轮;所述清洗框的上部设置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上部设置控水阀;所述清洗框的内壁设置喷头,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喷头贯通设置;基于以上机构,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便于对抛丸后的工件进行清理,保障工件后续的使用。本技术中,所述清洗框的外壁设置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为透明塑胶材质构件设置;基于以上机构,利于查看整个清洗的过程。本技术中,所述清洗框的外壁均设置调节板,且所述调节板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上部;基于以上机构,利于根据工件的大小进行调节开口的大小。本技术中,所述转动轴设置有三个,且所述转动轴依次阵列设置;基于以上机构,设置若干所述转动轴利于工件的移动。本技术中,所述转动轴的外壁设置防护套,所述防护套为硅橡胶材质构件设置;基于以上机构,利于对工件进行防护。本技术中,所述喷头设置有若干,且所述喷头依次阵列设置;基于以上机构,提高清洗的效果。本技术中,所述清洗框的底部设置收集框,所述收集框为漏斗状构件设置;基于以上机构,利于废水的收集处理。本技术中,所述收集框的下部设置压缩软管;基于以上机构,便于将废水收集到至任意的位置使用。本技术中,所述清洗框的底部设置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套、调节管、底板和调节螺栓;基于以上机构,利于根据抛丸清理机的出口调节高度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便于对抛丸后的工件进行清理,保障工件后续的使用,同时安装和拆卸方便,利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清洗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高度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抛丸清理机本体,2、清洗机构,21、清洗框,211、进口,212、出口,213、调节板,22、转动轴,221、防护套,23、轴承,24、从动链轮,25、主动链轮,26、链条,27、电机,3、进水管,31、控水阀,4、喷头,5、观察窗,6、收集框,7、压缩软管,8、高度调节机构,81、固定套,82、调节管,83、底板,84、调节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包括抛丸清理机本体1和清洗机构2,清洗机构2对应设置于抛丸清理机本体1的后端;清洗机构2和抛丸清理机本体1的高度对应设置;清洗框21的两相对侧边分别设置进口211和出口212;清洗框21的底部设置高度调节机构8,通过调节清洗框21的进口211与抛丸清理机本体1出口212端对应设置;高度调节机构8包括固定套81、调节管82、底板83和调节螺栓84;固定套81的一端设置底板83,调节管82的一端连接清洗框21,调节管82的另一端活动设置于固定套81内,调节螺栓84的末端贯穿固定套81与调节管82的外壁接触设置;调节时松开调节螺栓84,调节管82沿固定套81的长度方向移动设置,保障清洗框21的进口211与抛丸清理机本体1出口212端对应,通过调节螺栓84进行固定,可以设置若干调节螺栓84,避免发生滑擦现象;清洗框21的外壁均设置调节板213,且调节板213分别对应设置于进口211和出口212上部;通过调节板213的上下移动,利于根据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抛丸清理机本体和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对应设置于所述抛丸清理机本体的后端;/n所述清洗机构包括清洗框、转动轴、轴承、从动链轮、主动链轮、链条和电机,所述清洗框的两相对侧边分别设置进口和出口;/n所述清洗框的外壁设置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的上部设置所述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所述主动链轮;/n所述清洗框的两相对侧边均设置所述轴承,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轴承内,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轴承,且所述转动轴的末端设置所述从动链轮;所述链条分别连接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从动链轮;/n所述清洗框的上部设置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上部设置控水阀;所述清洗框的内壁设置喷头,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喷头贯通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抛丸清理机本体和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对应设置于所述抛丸清理机本体的后端;
所述清洗机构包括清洗框、转动轴、轴承、从动链轮、主动链轮、链条和电机,所述清洗框的两相对侧边分别设置进口和出口;
所述清洗框的外壁设置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的上部设置所述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所述主动链轮;
所述清洗框的两相对侧边均设置所述轴承,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轴承内,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轴承,且所述转动轴的末端设置所述从动链轮;所述链条分别连接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从动链轮;
所述清洗框的上部设置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上部设置控水阀;所述清洗框的内壁设置喷头,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喷头贯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框的外壁设置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为透明塑胶材质构件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抛丸清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框的外壁均设置调节板,且所述调节板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本亮魏重光张峻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盛德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