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1678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包括:壳体,壳体竖直固定于磨煤机和煤粉管道之间,其底部形成风粉混合物入口,其顶部形成风粉混合物出口,风粉混合物入口和风粉混合物出口之间形成煤粉浓度调节腔;驱动部,壳体侧壁上连接有驱动部;轴,壳体侧壁垂直驱动部方向上设置有轴承座;轴一端通过驱动部带动可转动于轴承座内;以及阀板,轴上安装有两组阀板,两组阀板于煤粉浓度调节腔内可开合形成截流区域,以改变煤粉浓度调节腔内的截流面积。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通过驱动部驱动轴转动,带动两个阀板可开合在煤粉浓度调节腔形成截流区域,以改变煤粉浓度调节腔内的截流面积,进而改变煤粉管道中煤粉浓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粉碾磨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
技术介绍
磨煤机500和与其相连的若干根煤粉管道600组成制粉系统,见附图9,制粉系统负责将原煤碾磨成细度合格的煤粉,并输送至锅炉700燃烧。一次风和原煤同时进入磨煤机500,一次风在磨煤机500内携带碾磨过的煤粉进入煤粉分离器,经过粗细粉分离后,一次风继续携带煤粉进入煤粉管道600,直至进入锅炉700。为了提高锅炉700的燃烧效率和锅炉运行的安全性,要求每根煤粉管道600内的煤粉细度、煤粉浓度和煤粉流量尽量一致。经过专利技术人大量试验研究,发现现有的制粉系统煤粉管道内风粉的偏差很大,其中煤粉量偏差、煤粉细度偏差、煤粉浓度偏差都很大,偏差±30%以上很普遍,有些甚至超出±50%。锅炉结焦、爆管、温度场不均匀、飞灰含碳量高、NOx生成量大等都与风粉偏差有直接关系,所以制粉系统风粉均化对提高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同一台磨煤机上的煤粉管道,由于连接到锅炉的不同位置,所以管道的走向和长度也不同,由于这种差别,导致煤粉管道对风粉混合物的阻力也不同,进一步影响到流量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煤粉管道上安装了可调缩孔,通过调节可调缩孔的开度,可以实现煤粉管道内一次风风速的平衡,但是煤粉量的偏差依然很大,由此证明了当进入煤粉管道时,煤粉浓度已经偏差很大。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解决煤粉管道中煤粉浓度的调节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包括:壳体,壳体竖直固定于磨煤机和煤粉管道之间,其底部形成风粉混合物入口,其顶部形成风粉混合物出口,风粉混合物入口和风粉混合物出口之间形成煤粉浓度调节腔;驱动部,壳体侧壁上连接有驱动部;轴,壳体侧壁垂直驱动部方向上设置有轴承座;轴一端通过驱动部带动可转动于轴承座内;以及阀板,轴上安装有两组阀板,两组阀板于煤粉浓度调节腔内可开合形成截流区域,以改变煤粉浓度调节腔内的截流面积。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通过驱动部驱动轴转动,带动两个阀板可开合在煤粉浓度调节腔形成截流区域,以改变煤粉浓度调节腔内的截流面积,进而改变煤粉管道中煤粉浓度。进一步地,壳体风粉混合物入口处为矩形,风粉混合物出口为圆形;方便连接于煤粉管道中。进一步地,驱动部包括:驱动电机、螺杆、驱动架及驱动齿轮;驱动电机通过支架固定于壳体侧面;其输出端动力连接螺杆;驱动架为矩形框结构,其沿竖直方向相对的两内壁上错开布置有两组齿条,两组驱动齿轮与两组齿条分别对应啮合传动;两组驱动齿轮均与轴一端连接;驱动架底部开设有螺纹孔,螺杆与螺纹孔内的螺纹配合传动。由此,驱动电机带动螺杆转动,螺杆带动驱动架上下直线运动,当驱动架向下运动时,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带动驱动齿轮旋转,两组驱动齿轮旋转方向相反,一个顺时针旋转,一个逆时针旋转,进而带动两组阀板朝向相反方向转动,壳体内的通流截面积随之改变。进一步地,轴包括第一轴杆及第二轴杆,第一轴杆一端与第一阀板形成一体,第二轴杆为轴套状,其铰接于第一轴杆另一端,第一轴杆另一端端部连接有第一驱动齿轮,第二轴杆与第二阀板形成一体,且其端部连接有第二驱动齿轮;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分别对应一组齿条啮合,以通过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带动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开合改变截流区大小。由此,螺杆与螺纹孔配合,使驱动架沿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两组齿条带动两组驱动齿轮,进而经第一轴杆、第二轴杆分别带动第一阀板,第二阀板可开合运动,改变截流区大小。进一步地,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长度相同,以轴为中心打开状态形成等腰三角形。进一步地,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外壁均包括圆柱段和齿形段,圆柱段与齿形段的齿根圆重合,圆柱段占齿形段齿根圆圆周长度的50%-55%。进一步地,每一组齿条的宽度均为驱动架边框内壁宽度的一半,用以调整驱动齿轮和齿条的配合间隙;使得驱动齿圆柱段与没有齿条的边框接触,能够保证齿条和驱动齿轮之间的配合间隙,防止间隙过大,导致与驱动齿轮连接的阀板抖动,由此降低了阀板的抖动频率,保证其正常工作,进而延长了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的侧视图;图2附图为附图1的A-A截面图;图3附图为附图2的B-B截面图;图4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壳体的立体图;图5附图示出了轴、阀板、驱动齿轮、齿条及驱动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6附图示出了第一轴杆、第二轴杆、第一阀板、第二阀板、第一驱动齿轮及第二驱动齿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7附图为附图6的俯视图;图8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打开状态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即原理示意图);图9附图为制粉系统示意图;图中:100-壳体,101-轴承座,200-驱动部,201-驱动电机,202-螺杆,203-驱动架,204-驱动齿轮,2041-第一驱动齿轮,2042-第二驱动齿轮,205-齿条,300-轴,301-第一轴杆,302-第二轴杆,400-阀板,401-第一阀板,402-第二阀板,500-磨煤机,600-煤粉管道,700-锅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00),所述壳体(100)竖直固定于磨煤机(500)和煤粉管道(600)之间,其底部形成风粉混合物入口,其顶部形成风粉混合物出口,所述风粉混合物入口和所述风粉混合物出口之间形成煤粉浓度调节腔;/n驱动部(200),所述壳体(100)侧壁上连接有所述驱动部(200);/n轴(300),所述壳体(100)侧壁垂直所述驱动部(200)方向上设置有轴承座(101);所述轴(300)一端通过驱动部(200)带动可转动于所述轴承座(101)内;/n以及阀板(400),所述轴(300)上安装有两组所述阀板(400),两组所述阀板(400)于所述煤粉浓度调节腔内可开合形成截流区域,以改变煤粉浓度调节腔内的截流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所述壳体(100)竖直固定于磨煤机(500)和煤粉管道(600)之间,其底部形成风粉混合物入口,其顶部形成风粉混合物出口,所述风粉混合物入口和所述风粉混合物出口之间形成煤粉浓度调节腔;
驱动部(200),所述壳体(100)侧壁上连接有所述驱动部(200);
轴(300),所述壳体(100)侧壁垂直所述驱动部(200)方向上设置有轴承座(101);所述轴(300)一端通过驱动部(200)带动可转动于所述轴承座(101)内;
以及阀板(400),所述轴(300)上安装有两组所述阀板(400),两组所述阀板(400)于所述煤粉浓度调节腔内可开合形成截流区域,以改变煤粉浓度调节腔内的截流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风粉混合物入口处为矩形,所述风粉混合物出口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粉浓度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200)包括:驱动电机(201)、螺杆(202)、驱动架(203)及驱动齿轮(204);驱动电机(201)通过支架固定于所述壳体(100)侧面;其输出端动力连接所述螺杆(202);所述驱动架(203)为矩形框结构,其沿竖直方向相对的两内壁上错开布置有两组齿条(205),两组所述驱动齿轮(204)与两组所述齿条(205)分别对应啮合传动;两组所述驱动齿轮(204)均与所述轴(300)一端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航贺岚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卡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