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在该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中,在车身后部由加强构件形成的闭口截面部、或者由板厚大于车身板的厚板部形成有车宽方向的环状结构部。
技术介绍
现有上述例子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有专利文献1的公开。即,有如下部位:在后车轮罩上部具备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撑部,由地板和地板横梁形成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车身下壁部的闭口截面部,由后立柱内件、内侧后立柱加强件、以及外侧后立柱加强件三者形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两侧壁部的闭口截面部,由顶盖和顶加强件形成在车宽方向延伸的上壁部的闭口截面部,且在车身后部形成将如上各闭口截面部在车宽方向进行环状连结而成的环状结构部,在该部位中,上述内侧后立柱加强件是连结配置于后立柱内件的上述减震器支撑部的前方侧的地板横梁和沿后门开口边缘的后部配设的外侧后立柱加强件的结构。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结构为在车身后部形成车宽方向的环状结构部,但由于内侧后立柱加强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远离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撑部,无法高效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在提高车身后部刚性这一点上有改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n在后车轮罩上部具备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撑部,/n具备在车宽方向上呈环状的第1环状结构部和在车宽方向上呈环状的第2环状结构部,/n所述第1环状结构部使得配设于所述减震器支撑部前方的车身下壁部、左右两侧壁部、上壁部连续,/n所述第2环状结构部中,相对于所述减震器支撑部而言的下方侧共用所述第1环状结构部,自所述减震器支撑部起上方侧配设于所述减震器支撑部后方,/n所述第1和第2各环状结构部由加强构件形成的闭口截面部或者由板厚大于车身板的厚板部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7 JP 2019-033445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后车轮罩上部具备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撑部,
具备在车宽方向上呈环状的第1环状结构部和在车宽方向上呈环状的第2环状结构部,
所述第1环状结构部使得配设于所述减震器支撑部前方的车身下壁部、左右两侧壁部、上壁部连续,
所述第2环状结构部中,相对于所述减震器支撑部而言的下方侧共用所述第1环状结构部,自所述减震器支撑部起上方侧配设于所述减震器支撑部后方,
所述第1和第2各环状结构部由加强构件形成的闭口截面部或者由板厚大于车身板的厚板部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环状结构部由以下各部构成:
由地板和地板横梁形成的车身下壁部的闭口截面部;
由所述后车轮罩和支架构件、形成后门开口的开口边缘部的中间立柱形成的左右两侧壁部的闭口截面部;
由顶盖和顶加强件形成的上壁部的闭口截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环状结构部由以下各部构成:
由地板和地板横梁形成的车身下壁部的闭口截面部;
由所述后车轮罩和支架构件形成的侧壁部的闭口截面部;
由所述减震器支撑部和配设于其周围的车轮罩加强件形成的侧壁部的厚板部;
连结所述后车轮罩上端和后立柱上端部且与侧板接合,并由供车辆部件安装的板构件形成的侧壁部的闭口截面部;
由顶盖和后窗楣形成的上壁部的闭口截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环状结构部由以下各部构成:
由地板和地板横梁形成的车身下壁部的闭口截面部;
由所述后车轮罩和支架构件形成的侧壁部的闭口截面部;
由所述减震器支撑部和配设于其周围的车轮罩加强件形成的侧壁部的厚板部;
连结所述后车轮罩上端和后立柱上端部且与侧板接合,并由供车辆部件安装的板构件形成的侧壁部的闭口截面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本宪伦,宝珠山秀秋,竹下幸孝,佐藤健一,郡司树,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