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动力悬挂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0328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为一种液压动力悬挂架,解决了现有农机具与拖拉机之间传动挂接存在空间受限、通过性能差且通用性能差的问题。油箱是由倒置的U型方管和沿U型方管两端向外延伸的水平方管组成的,水平方管的下方设置有下悬挂横梁,下悬挂横梁的前端设置有下悬挂耳板,U型方管的下壁设置有上悬挂横梁,上悬挂横梁的前端设置有上悬挂耳板,上悬挂横梁与下悬挂横梁之间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连接有变速箱,变速箱上固定有液压泵,U型方管的顶端面设置有注油滤清器,水平方管上设置有回油管和吸油管,液压泵的进油口与吸油管连通,液压泵的出油口设置有单向节流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用性能好,而且不受空间的限位,避免了对拖拉机离地间隙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动力悬挂架
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尤其涉及农机具悬挂用动力装置,具体为一种液压动力悬挂架。
技术介绍
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多个农业生产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围绕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甘蔗等九大作物机械化有所突破。但是,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还是暴露出诸多的问题,譬如丘陵、山地等地形地貌,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有些耕作还是采用人力来进行,极大约束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表现在:丘陵山地多,地形复杂,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小,大中型农机具在作物生长状态下难以进地作业,小型农机具作业时利用率较低;丘陵山区不同地形,气候差异较大,作物种类较多,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对农机和农艺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条件下,农艺也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所需农机具类型多。众多的农机具中,结构和动力要求差异明显,零部件通用化的程度较低,对于农机具的研发和制造维修,都带来较大的难度,研发周期较长,导致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影响农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农机具通用部件的研发,可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重要意义。国内外农机具的传动机构,大多采用机械传动的方式来布置,挂接机架也不尽相同。目前农机具和拖拉机之间传动和挂接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现有的农机具大部分采用三点悬挂的方式挂接于拖拉机上,动力来自于拖拉机的后动力输出,在机械传动条件下,由于空间限制,导致传动结构布局较为困难,产品开发和生产难度较大;2、对于采用前悬挂的农机具,在机械传动条件下,大部分传动须从拖拉机下方布置,导致拖拉机离地间隙减小,通过性能收到影响;3、拖拉机的后动力输出转速一般只有1-2种,由于不同农机具动力转速要求的差异,传统的机械传动方式,每台农机具都必须配备相应的传动装置和减速器,并根据布置方位的需要,设计制造相应悬挂机架,农机具机架形态各异,不能通用,导致机具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农机具与拖拉机之间传动挂接存在空间受限、通过性能差且通用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液压动力悬挂架。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液压动力悬挂架,包括油箱,油箱是由倒置的U型方管和沿U型方管两端向外延伸的水平方管组成的,水平方管的下方设置有与其平行且连接的下悬挂横梁,下悬挂横梁的前端设置有左右分布的下悬挂耳板,U型方管的下壁设置有上悬挂横梁,上悬挂横梁的前端设置有位于下悬挂耳板中间的上悬挂耳板,上悬挂横梁与下悬挂横梁之间设置有与两者固定且紧贴U型方管内侧壁的支撑板,支撑板上连接有变速箱,变速箱上固定有与其输出轴连接的液压泵,U型方管的顶端面设置有注油滤清器,水平方管上设置有位于U型方管左右两侧的回油管和吸油管,液压泵的进油口与吸油管连通,液压泵的出油口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单向节流阀。进行作业时,上、下悬挂耳板采用三点悬挂的方式将悬挂架与拖拉机后部连接,且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与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农机具与下悬挂横梁连接,液压泵的出油口经节流阀的输出端与农机具上的液压马达连通,此时拖拉机的动力通过变速箱将转速提升后为液压泵提供动力,液压泵通过吸油管将油箱内的油抽处输送至农机具的液压马达内,在节流阀的作用下,实现液压马达获得所需要的转速,为农机具提供动力;下悬挂横梁作为农机具的通用挂接机架,可以实现农机具的单组或多组挂接,且根据作业要求调整行距;变速箱设置在上、下悬挂横梁和支撑板围成的空腔内,不影响后面挂接的农机具工作;油箱的结构设计不影响驾驶员观察农机具整体的工作情况。克服了现有农机具与拖拉机之间传动挂接存在空间受限、通过性能差且通用性能差的问题。水平方管与下悬挂横梁之间设置有与两者连通且位于两者左右两端部的连接管。该结构设计实现了对油箱容积的扩容,满足了液压系统油量的需求;且水平方管与下悬挂横梁之间的空隙,满足了U型螺栓连接农机具的要求。变速箱的左端壳体与液压泵的壳体之间设置有与两者连接的法兰状端盖,且液压泵的输入轴与变速箱的输出轴之间通过联轴器连接。U型方管侧壁设置有液位计。两支撑板的内侧均设置有上下分布且与变速箱螺栓连接的连接耳板,且变速箱的后端面与油箱的后端面齐平。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可靠,通过液压传动系统满足了不同农机具的动力需求和悬挂需求,通用性能好,而且不受空间的限位,避免了对拖拉机离地间隙的影响,拖拉机通过性不受影响,具有节省布局空间、简化农机具且降低农机具设计和制造成本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1中变速箱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U型方管,2-水平方管,3-下悬挂横梁,4-下悬挂耳板,5-上悬挂横梁,6-上悬挂耳板,7-支撑板,8-变速箱,9-液压泵,10-注油滤清器,11-回油管,12-吸油管,13-单向节流阀,14-连接管,15-法兰状端盖,16-联轴器,17-液位计,18-连接耳板,19-吸油过滤器。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液压动力悬挂架,包括油箱,油箱是由倒置的U型方管1和沿U型方管1两端向外延伸的水平方管2组成的,水平方管2的下方设置有与其平行且连接的下悬挂横梁3,下悬挂横梁3的前端设置有左右分布的下悬挂耳板4,U型方管1的下壁设置有上悬挂横梁5,上悬挂横梁5的前端设置有位于下悬挂耳板4中间的上悬挂耳板6,上悬挂横梁5与下悬挂横梁3之间设置有与两者固定且紧贴U型方管1内侧壁的支撑板7,支撑板7上连接有变速箱8,变速箱8上固定有与其输出轴连接的液压泵9,U型方管1的顶端面设置有注油滤清器10,水平方管2上设置有位于U型方管1左右两侧的回油管11和吸油管12,液压泵9的进油口与吸油管12连通,液压泵9的出油口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单向节流阀13。水平方管2与下悬挂横梁3之间设置有与两者连通且位于两者左右两端部的连接管14。变速箱8的左端壳体与液压泵9的壳体之间设置有与两者连接的法兰状端盖15,且液压泵9的输入轴与变速箱8的输出轴之间通过联轴器16连接。U型方管1侧壁设置有液位计17。两支撑板7的内侧均设置有上下分布且与变速箱8螺栓连接的连接耳板18,且变速箱8的后端面与油箱的后端面齐平。具体实施过程中,拖拉机的配套动力为35马力,输出转速540r/min,动力输出轴为Ⅰ型八齿矩形花键;液压泵9是排量为50ml/r的齿轮泵,液压马达是排量为20ml/r的齿轮马达;上悬挂横梁5、下悬挂横梁3采用边长为100mm、壁厚为5mm的冷拔无缝方形钢管制成,油箱由2mm厚钢板焊接而成,上悬挂耳板6与下悬挂耳板4由10mm厚钢板制成,以直角两边焊接到上、下悬挂横梁上,保证焊接强度,支撑板7是由16mm厚钢板制成的。变速箱8采用一级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箱体尺寸为371.4mm×369mm×138mm;变速箱的传动比为19:85,将拖拉机动力输出540r/min的转速增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动力悬挂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油箱是由倒置的U型方管(1)和沿U型方管(1)两端向外延伸的水平方管(2)组成的,水平方管(2)的下方设置有与其平行且连接的下悬挂横梁(3),下悬挂横梁(3)的前端设置有左右分布的下悬挂耳板(4),U型方管(1)的下壁设置有上悬挂横梁(5),上悬挂横梁(5)的前端设置有位于下悬挂耳板(4)中间的上悬挂耳板(6),上悬挂横梁(5)与下悬挂横梁(3)之间设置有与两者固定且紧贴U型方管(1)内侧壁的支撑板(7),支撑板(7)上连接有变速箱(8),变速箱(8)上固定有与其输出轴连接的液压泵(9),U型方管(1)的顶端面设置有注油滤清器(10),水平方管(2)上设置有位于U型方管(1)左右两侧的回油管(11)和吸油管(12),液压泵(9)的进油口与吸油管(12)连通,液压泵(9)的出油口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单向节流阀(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动力悬挂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油箱是由倒置的U型方管(1)和沿U型方管(1)两端向外延伸的水平方管(2)组成的,水平方管(2)的下方设置有与其平行且连接的下悬挂横梁(3),下悬挂横梁(3)的前端设置有左右分布的下悬挂耳板(4),U型方管(1)的下壁设置有上悬挂横梁(5),上悬挂横梁(5)的前端设置有位于下悬挂耳板(4)中间的上悬挂耳板(6),上悬挂横梁(5)与下悬挂横梁(3)之间设置有与两者固定且紧贴U型方管(1)内侧壁的支撑板(7),支撑板(7)上连接有变速箱(8),变速箱(8)上固定有与其输出轴连接的液压泵(9),U型方管(1)的顶端面设置有注油滤清器(10),水平方管(2)上设置有位于U型方管(1)左右两侧的回油管(11)和吸油管(12),液压泵(9)的进油口与吸油管(12)连通,液压泵(9)的出油口设置有与其连通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云岗张秀全冯晚平卢琦郑德聪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飞象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山西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