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液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9029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液设备,与回气管相连,适于接收经回气管回收的混合油气并收集所述混合油气中的油液,包括:壳体;阀体,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阀体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油口;浮球,布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阀体的上方;以及连接件,穿设于所述阀体,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浮球连接,第二端位于所述阀体内,适于在所述浮球带动下运动至与所述出油口相抵而密封出油口,并适于反向运动至打开所述出油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集液设备,能实现当油气回收系统的气路有油品进入时只允许气态油气通过,有助于提高所测的油气体积的准确度,以便计算得出更准确的气液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液设备
本技术涉及油气回收
,尤其涉及一种集液设备。
技术介绍
二次油气回收是指,通过油气回收系统将在采用加油枪给汽车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混合油气回收到地下油罐的过程。回收过程通过真空泵同轴加油管和油气回收型加油枪实现。同轴加油管包括在加油枪一端同轴设置的两个管路,一个管路(输油管)用于向汽车输送油液,另一个管路(回气管)连接有用于回收油气的真空泵。在回气管上,通常会设置油气流量传感器,来检测回收的油气体积,根据测得的油气体积进一步计算出气液比,判断气液比是否位于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这里,“气液比”(A/L比)指的是在加油站加油过程中,回收的油气体积与同步加油体积的比值。气液比规定的范围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0952-2007关于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气液比规定,或者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208-2010关于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制标准中的气液比规定而设定,也可以是根据其他地方标准而设定。然而,在日常生产中,当油气回收系统的同轴加油管或油气回收气路密封不严时,油液很可能从输油管渗漏到回气管中,严重影响气体流量传感器的正常工作,导致油气流量传感器测得的回气管中的油气体积偏小,进而导致计算得出的气液比偏小,与实际气液比存在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液设备,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集液设备,与回气管相连,适于接收经回气管回收的混合油气并收集所述混合油气中的油液,包括:壳体;阀体,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阀体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油口;浮球,布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阀体的上方;以及连接件,穿设于所述阀体,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浮球连接,第二端位于所述阀体内,适于在所述浮球带动下运动至与所述出油口相抵而密封出油口,并适于反向运动至打开所述出油口。可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集液设备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出油口同轴布置。可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集液设备中,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设有锥形头,所述锥形头较宽的一端适于密封所述出油口。可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集液设备中,所述锥形头较宽的一端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适于与所述出油口密封相抵。可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集液设备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适于与回气管连接,以便将回气管回收的混合油气输入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接口适于与排油管连接,以便排出油液;所述第三接口适于与油气回收管连接,所述油气回收管上设有油气流量传感器。可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集液设备中,所述阀体安装在所述第二接口处,且所述出油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可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集液设备中,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分别贯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面,且所述回气管向下延伸至越过所述油气回收管的底端;所述第三接口贯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可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集液设备中,所述浮球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设有滤网。可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集液设备中,所述阀体包括:阀座,与所述第二接口固定连接,所述阀座上设有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以及阀帽,与所述阀座同轴布置,并位于所述阀座靠近所述浮球的一端,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阀帽并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阀帽。可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集液设备中,还包括:定位垫片,布置在所述阀体内,并套设在所述连接件上。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集液设备,与回气管相连,经回气管回收的混合油气可输送至集液设备内,通过集液设备收集油液,并将收集的油液通过第二接口和排油管排出,将油气通过第三接口和油气回收管排出。这样,能实现当油气回收系统的气路有油品进入时只允许气态油气通过,经油气回收管排出的油气基本不掺杂油液,通过在油气回收管上设置油气流量传感器,能使所测的油气体积的准确度大大提高。从而,根据测得的油气体积计算得出的气液比也更加精确。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为了实现上述以及相关目的,本文结合下面的描述和附图来描述某些说明性方面,这些方面指示了可以实践本文所公开的原理的各种方式,并且所有方面及其等效方面旨在落入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内。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面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遍及本公开,相同的附图标记通常指代相同的部件或元素。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集液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前文所述,现有技术中是直接在油气回收系统的回气管上设置油气流量传感器,来检测回收的油气体积。为避免油液可能从输油管渗漏到回气管中而导致测得的油气体积不准确,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液设备100,该集液设备100与回气管相连,从而经回气管回收的混合油气(即是油气与油液的混合物)可输送至集液设备100内,通过集液设备100能收集混合油气中的油液,并将油液和油气分流排出。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集液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集液设备100包括壳体150,壳体150的顶面分别贯通设有第一接口151和第三接口153,壳体150的底面贯通设有第二接口152。其中,第一接口151与回气管210连接,从而将回气管210回收的混合油气输入壳体150内。第二接口152与排油管220连接,且排油管220连接至地下油罐。这里,壳体150内的混合油气中的油液会沉积在壳体150的底部,且油液在收集到一定体积时可经第二接口152排出,经由排油管220排至地下油罐。第三接口153连接有油气回收管230,通过油气回收管230能将壳体150内的油气排出,以便回收油气。需要指出的是,回气管210的管道向下延伸至越过油气回收管230的底端,即是回气管210的管道底端位于油气回收管230的底端的下方,这样能防止液体从回气管210进入壳体150后因迸溅而进入油气回收管230。进一步地,油气回收管230上设有油气流量传感器,从而通过油气流量传感器来检测经油气回收管230排出的油气的体积。这里,由于经回气管210回收的混合油气中的油液能通过集液设备100收集,并通过第二接口152和排油管220排出,因此,通过油气回收管230排出的油气基本不掺杂油液,从而通过油气流量传感器测得的油气体积的准确度大大提高。这样,根据测得的油气体积计算得出的气液比也更加精确。根据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壳体150内设有浮球140、阀体170和连接件160。阀体170安装在壳体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液设备,与回气管相连,适于接收经回气管回收的混合油气并收集所述混合油气中的油液,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n阀体,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阀体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油口;/n浮球,布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阀体的上方;/n以及连接件,穿设于所述阀体,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浮球连接,第二端位于所述阀体内,适于在所述浮球带动下运动至与所述出油口相抵而密封出油口,并适于反向运动至打开所述出油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液设备,与回气管相连,适于接收经回气管回收的混合油气并收集所述混合油气中的油液,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阀体,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阀体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油口;
浮球,布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阀体的上方;
以及连接件,穿设于所述阀体,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浮球连接,第二端位于所述阀体内,适于在所述浮球带动下运动至与所述出油口相抵而密封出油口,并适于反向运动至打开所述出油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液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出油口同轴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液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设有锥形头,所述锥形头较宽的一端适于密封所述出油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液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形头较宽的一端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适于与所述出油口密封相抵。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集液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适于与回气管连接,以便将回气管回收的混合油气输入所述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祥孙大千李玉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恒合信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