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喇叭总成及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8651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喇叭总成及电动车,该电喇叭总成包括喇叭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喇叭本体背部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呈条形,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固定到所述喇叭本体上,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固定到电动车上;所述喇叭本体包括壳体、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发声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背部的接线单元,所述发声单元与所述接线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喇叭本体呈中部凹陷的盆形结构;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定位柱,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配合的定位缺口。这种电喇叭总成能够简单稳定的安装到电动车上,通用性高,能够提升电动车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喇叭总成及电动车
本实用电动车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电喇叭总成及电动车。
技术介绍
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电动车。第一辆电动车于1834年制造出来,它是由直流电机驱动的,时至今日,电动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类型也多种多样,人们对电动车的配置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与安全密切相关的电动车喇叭装置。目前的电动车的电喇叭总成,安装方式较为繁琐,装配不够稳定,通用性也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稳定的安装到电动车上、且通用性强的电喇叭总成。一种电喇叭总成,包括喇叭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喇叭本体背部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呈条形,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固定到所述喇叭本体上,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固定到电动车上;所述喇叭本体包括壳体、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发声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背部的接线单元,所述发声单元与所述接线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喇叭本体呈中部凹陷的盆形结构;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定位柱,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配合的定位缺口。上述方案中,电喇叭总成的背部设有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呈条形,安装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固定到喇叭本体上,安装支架通过第二安装孔固定到电动车上,从而将喇叭本体固定到电动车上,装配方式简单,而且这种电喇叭总成在安装到电动车的过程中,只需要通过第二装配孔即可,那么,只要电动车上有与第二装配孔对应的安装结构便能够进行装配,通用性高,壳体的背部设有定位柱,安装支架上设有与该定位柱配合的定位缺口,那么在将安装支架与喇叭本体之间固定时,定位柱卡入定位缺口内,再加上安装孔与喇叭本体的装配,便能够将安装支架的安装位置确定,避免出现安装支架安装后旋转的现象,装配稳定。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背部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为沉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径等于所述第一装配孔的孔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孔为螺栓装配孔,其内设有螺纹结构,所述安装支架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装配孔固定装配,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后陷入所述第一装配孔内。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底壳,所述发声单元包括安装于所述上盖中的膜片组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壳中的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与所述接线单元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电磁组件包括静铁芯、绕设于静铁芯上的线圈、动衔铁。进一步的,所述接线单元包括接线口以及排线口,所述接线口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侧面,所述排线口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下方。进一步的,所述接线口内设有两组外接线片,所述排线口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本技术另一方面提出一种电动车,所述电动车的前端设有防撞梁,所述防撞梁的左右两端安装有前文所述的电喇叭总成,所述喇叭本体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前端,所述防撞梁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后端。上述方案中,电喇叭总成安装在电动车的防撞梁上,防撞梁位于电动车的前端,且安装后,喇叭本体位于安装支架的前端,防撞梁位于安装支架的后端,这种结构保证了喇叭本体发声时,声音是朝向电动车的前方传播的,安装过程中对电动车的占用安装空间少且未涉及到电动车中的精细零部件部分。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宽度与所述安装支架的宽度一致,所述安装槽内设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二装配孔为沉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装配孔为螺栓装配孔,其内设有螺纹结构,所述安装支架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二装配孔固定装配,所述第二螺栓与所述安装支架之间设有垫圈,所述第二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垫圈、所述第二安装孔后陷入所述第二装配孔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安装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电喇叭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喇叭本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接线口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电喇叭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防撞梁与电喇叭总成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防撞梁与电喇叭总成装配后结构放大示意图。主要元素符号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4,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喇叭总成,包括喇叭本体10以及设于所述喇叭本体10背部的安装支架20;喇叭本体10是电喇叭总成的发声部位,位于喇叭本体10背部的安装支架20为将喇叭本体10固定到电动车上的装置。所述安装支架20呈条形,安装支架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21、第二安装孔22,安装支架20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1固定到所述喇叭本体10上,安装支架20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22固定到电动车上,从而将喇叭本体10固定到电动车上;安装支架20结构简单,装配时简单稳定。所述喇叭本体10背部设有定位柱12,所述安装支架20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12配合的定位缺口23,定位柱12与定位缺口23配合以使安装支架20与喇叭本体10装配后不会转动。所述喇叭本体10包括壳体11、置于所述壳体11内的发声单元14,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1背部的接线单元13,所述发声单元14与所述接线单元13电性连接,所述喇叭本体10呈中部凹陷的盆形结构,接线单元13向发声单元14输送能量从而使发声单元14发声。从图3中可以看到,此实施例中的电喇叭总成中,喇叭本体10正面部分中部向内侧凹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喇叭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喇叭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喇叭本体背部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呈条形,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固定到所述喇叭本体上,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固定到电动车上;所述喇叭本体包括壳体、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发声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背部的接线单元,所述发声单元与所述接线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喇叭本体呈中部凹陷的盆形结构;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定位柱,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配合的定位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喇叭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喇叭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喇叭本体背部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呈条形,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固定到所述喇叭本体上,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固定到电动车上;所述喇叭本体包括壳体、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发声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背部的接线单元,所述发声单元与所述接线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喇叭本体呈中部凹陷的盆形结构;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定位柱,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配合的定位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喇叭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背部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为沉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径等于所述第一装配孔的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喇叭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孔为螺栓装配孔,其内设有螺纹结构,所述安装支架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装配孔固定装配,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后陷入所述第一装配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喇叭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底壳,所述发声单元包括安装于所述上盖中的膜片组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壳中的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与所述接线单元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泽新吴金单丰武姜筱华陈立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