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8622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5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地板,沿第一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方向为由车辆的头部至尾部的方向;驾驶座椅,设置于第一区域;第一中间座位和第二中间座位,并排设置于第二区域且均可沿第二方向滑动,第二方向为车辆的一侧与另一侧的连线方向;后排座椅,设置于第三区域,第一中间座位和第二中间座位均与后排座椅的座位部邻接,第一中间座位滑动至第一休息位置,第二中间座位滑动至第二休息位置时,第一中间座位、座位部和第二中间座位围设形成容置空间,驾驶座椅的靠背在放倒状态下嵌设于容置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较好地保证司乘人员的休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工程
的迅速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等车辆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司乘人员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在长途行车较长时间后)需要进行休息,目前,司车人员一般只能坐在车辆内的座椅上进行休息,这种休息方式的休息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本公开。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地板,所述地板沿第一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车辆的头部至尾部的方向;驾驶座椅,所述驾驶座椅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第一中间座位和第二中间座位,所述第一中间座位和所述第二中间座位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且均可沿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车辆的一侧与另一侧的连线方向;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设置于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一中间座位和所述第二中间座位均与所述后排座椅的座位部邻接,所述第一中间座位滑动至第一休息位置,所述第二中间座位滑动至第二休息位置时,所述第一中间座位、所述座位部和所述第二中间座位围设形成容置空间,所述驾驶座椅的靠背在放倒状态下嵌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座位、所述座位部、所述第二中间座位,以及放倒状态下的所述靠背高度平齐。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驾驶座椅与所述后排座椅对中设置。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分设于所述驾驶座椅两侧的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其中,所述第一车门和所述第二车门的厚度均满足:大于或等于60厘米且小于或等于80厘米。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第一车门包括:第一车门本体和第一储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储物装置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车门本体朝向所述车辆内的一侧。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音频采集器件和驾驶仪表系统;其中,所述音频采集器件和所述驾驶仪表系统均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主驾区域,所述驾驶仪表系统中集成有音频识别处理模块,所述音频识别处理模块与所述音频采集器件电连接。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第二区域上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有滑轨,所述第一中间座位和所述第二中间座位均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轨;所述车辆还包括: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中间座位锁定于所述滑轨;和/或,第二锁定机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中间座位锁定于所述滑轨。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靠背的背部;和/或,中控设备,所述中控设备固定安装于所述靠背的背部。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地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还包括第四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四区域之间;所述车辆还包括:第二储物装置,所述第二储物装置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四区域。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驾驶座椅和所述车辆的车身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供电接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驾驶座椅设置于地板的第一区域,第一中间座位和第二中间座位并排设置于地板的第二区域且均可沿第二方向滑动,后排座椅设置于第三区域,第一中间座位和第二中间座位均与后排座椅的座位部(其具体为第二座位部)邻接。在司乘人员需要休息时,可以将第一中间座位滑动至第一休息位置,将第二中间座位滑动至第二休息位置,并将驾驶座椅的靠背(其具体为第一靠背)置于放倒状态,以使第一靠背嵌设于第一中间座位、第二座位部和第二中间座位围设形成的容置空间,从而便于形成一张临时的床供司乘人员躺卧休息。也即,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司乘人员能够以躺卧方式进行休息,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的坐立休息方式相比,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较好地保证司乘人员的休息效果。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再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公开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公开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别不同步骤、设备或模块等,既不代表任何特定技术含义,也不表示它们之间的必然逻辑顺序。还应理解,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多个”可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可以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还应理解,对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提及的任一部件、数据或结构,在没有明确限定或者在前后文给出相反启示的情况下,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另外,本公开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公开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还应理解,本公开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着重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参考,为了简洁,不再一一赘述。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参见图1至图3,图中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该车辆包括:地板21、驾驶座椅23、第一中间座位25、第二中间座位27和后排座椅29。这里,驾驶座椅23和后排座椅29可以均带有靠背和头枕,第一中间座位25和第二中间座位27可以均不带有靠背和头枕。那么,驾驶座椅23可以包括第一座位部231和第一靠背233,后排座椅29可以包括第二座位部291和第二靠背293;其中,第一靠背233和第二靠背293的位置均可以进行调节,第一靠背233和第二靠背293均可以具有放倒状态和立起状态这两种状态。具体地,在图1、图2所示的情况下,第一靠背233和第二靠背293均处于立起状态;在图3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n地板(21),所述地板(21)沿第一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车辆的头部至尾部的方向;/n驾驶座椅(23),所述驾驶座椅(23)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n第一中间座位(25)和第二中间座位(27),所述第一中间座位(25)和所述第二中间座位(27)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且均可沿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车辆的一侧与另一侧的连线方向;/n后排座椅(29),所述后排座椅(29)设置于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一中间座位(25)和所述第二中间座位(27)均与所述后排座椅(29)的座位部邻接,所述第一中间座位(25)滑动至第一休息位置,所述第二中间座位(27)滑动至第二休息位置时,所述第一中间座位(25)、所述座位部和所述第二中间座位(27)围设形成容置空间(31),所述驾驶座椅(23)的靠背在放倒状态下嵌设于所述容置空间(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板(21),所述地板(21)沿第一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车辆的头部至尾部的方向;
驾驶座椅(23),所述驾驶座椅(23)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
第一中间座位(25)和第二中间座位(27),所述第一中间座位(25)和所述第二中间座位(27)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且均可沿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车辆的一侧与另一侧的连线方向;
后排座椅(29),所述后排座椅(29)设置于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一中间座位(25)和所述第二中间座位(27)均与所述后排座椅(29)的座位部邻接,所述第一中间座位(25)滑动至第一休息位置,所述第二中间座位(27)滑动至第二休息位置时,所述第一中间座位(25)、所述座位部和所述第二中间座位(27)围设形成容置空间(31),所述驾驶座椅(23)的靠背在放倒状态下嵌设于所述容置空间(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座位(25)、所述座位部、所述第二中间座位(27),以及放倒状态下的所述靠背高度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座椅(23)与所述后排座椅(29)对中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设于所述驾驶座椅(23)两侧的第一车门(33)和第二车门(35);
其中,所述第一车门(33)和所述第二车门(35)的厚度均满足:大于或等于60厘米且小于或等于80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门(33)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
申请(专利权)人:智车优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