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控制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854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连接导体相对于内部供电通路的拆装作业性的提升的功率控制单元。功率控制单元具备:功率模块,支承块,其支承该功率模块;上壳体,其将所述功率模块的上方覆盖;以及连接导体,其将所述功率模块侧的内部供电通路与所述马达单元侧的外部供电通路连接,所述连接导体将所述支承块上下贯通,且所述连接导体的向所述支承块的上方突出的连接固定部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与所述内部供电通路连接,在所述上壳体的上壁设置有朝向该上壁的侧端部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壁,在所述倾斜壁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导体的所述连接固定部面对的开口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功率控制单元本申请基于在2019年02月26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9-033239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置于马达单元的上部的功率控制单元。
技术介绍
已知有在搭载于车辆的马达单元的上部连结功率控制单元而成的结构。在功率控制单元中内装有功率模块,该功率模块具备将马达驱动、再生的逆变器、升压转换器等的功能。在马达单元与功率控制单元之间设置有将马达单元侧的三相的供电通路与功率模块侧的三相的供电通路连接的供电连接模块(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16-139540号)。这种供电连接模块具有将马达单元侧的各相的供电通路(以下,称为“外部供电通路”。)与功率模块侧的对应的相的供电通路(以下,称为“内部供电通路”。)连接的母线等连接导体、以及抱持该连接导体的树脂制的导体外壳。导体外壳例如固定于马达单元侧,在将功率控制单元安装于马达单元时,导体外壳的一部分通过功率控制单元的下壳体的贯通孔而配置于下壳体的内部。被导体外壳抱持的连接导体的端部在下壳体的内部与内部供电通路连接。另外,在采用上述的供电连接模块的功率控制单元中,为了在将功率控制单元组装于马达单元的上部后,将连接导体的上部侧的连接固定部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与内部供电通路连接,而在下壳体的侧壁形成有作业用的开口部。在将连接导体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与内部供电通路连接的情况、在维护时将紧固连结构件取下的情况下,为了操作紧固连结构件工具通过开口部而插入下壳体内。需要说明的是,开口部在通常时被能够拆装的盖构件封闭。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功率控制单元中,包含连接导体的供电连接模块的端部配置于将支承块的下方覆盖的下壳体内。因此,在将连接导体的上部侧的连接固定部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与内部供电通路连接、或者将紧固连结构件取下时等,操作用工具易于与马达单元侧的安装件等周围的构件发生干涉,从而作业性差成为课题。另外,在上述以往的功率控制单元中,紧固连结构件、连接固定部的位置是功率控制单元的下方位置,因此在维护作业时等难以将它们直接目视确认,关于这方面也希望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供能够实现连接导体相对于内部供电通路的拆装作业性的提升的功率控制单元。本专利技术的功率控制单元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以下的结构。(1)本专利技术的功率控制单元配置于马达单元的上部,所述功率控制单元与马达单元之间供电通路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具备:功率模块;支承块,其配置于所述功率模块的下方并支承该功率模块;上壳体,其安装于所述支承块并将所述功率模块的上方覆盖;以及连接导体,其将所述功率模块侧的内部供电通路与所述马达单元侧的外部供电通路连接,所述连接导体将所述支承块上下贯通,且所述连接导体的向所述支承块的上方突出的连接固定部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与所述内部供电通路连接,在所述上壳体的上壁设置有朝向该上壁的侧端部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壁,在所述倾斜壁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导体的所述连接固定部面对的开口部。在本结构的功率控制单元中,连接导体贯通支承块而配置于上壳体的内部,并且在上壳体的上壁的倾斜壁部分设置有与连接导体的连接固定部面对的开口部。因此,能够不与马达单元的周围区域的安装件部等其他部件发生干涉,而容易地进行紧固连结构件的拧入、取下等作业。尤其是,在本功率控制单元中,开口部设置于倾斜壁部分,因此能够不牺牲操作用工具的操作处理性,而在作业时通过开口部容易地并且可靠地视觉辨识紧固连结构件、连接固定部的位置。(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开口部形成为在与所述倾斜壁正交的主视观察下能够视觉辨识所述紧固连结构件或所述连接固定部的形状及尺寸。在该情况下,作业者通过从与倾斜壁正交的正面窥视开口部,能够可靠地目视确认紧固连结构件、连接固定部。(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上壁的侧端部相连设置有向所述支承块的方向延伸的侧壁,在由所述上壁与所述侧壁构成的具有大致直角的截面形状的侧边的一部分形成有将所述倾斜壁作为底壁的凹部。在该情况下,在上壳体的具有大致直角的截面形状的侧边的一部分设置有凹部,该凹部的底壁设为倾斜壁。因此,能够在上壳体形成用于设置开口部的倾斜壁,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上壳体的容积。(4)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连接导体的比连接固定部靠下方的区域在将所述支承块上下贯通的贯通孔的上部被绝缘罩构件覆盖,所述绝缘罩构件将该贯通孔与所述连接导体之间的间隙缩窄。在该情况下,在进行紧固连结构件的拧入、取下作业时,即使紧固连结构件向贯通孔方向落下,由于贯通孔与连接导体之间的间隙通过绝缘罩构件而缩窄,因此也能够防止紧固连结构件向支承块的下方进一步落下。因此,由于上述情况也能够提高连接导体的拆装作业性。(5)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上壳体的上部的绕过所述倾斜壁的位置配置与该上壳体的内部的电路连接的高压线缆。在该情况下,在通过开口部进行连接导体的拆装作业的情况下,能够避免高压线缆成为作业部的目视、作业的妨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连接导体贯通支承块而配置于上壳体的内部,在上壳体的上壁的倾斜壁部分设置有与连接导体的连接固定部面对的开口部。因此,能够目视确认紧固连结构件、连接固定部的位置,并且能够容易地通过操作用工具来进行连接导体的拆装作业。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能够使连接导体相对于内部供电通路的拆装作业性提升。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设备的配置的俯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与图1的II向视相当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功率控制单元的侧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上部的侧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模块的主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供电连接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的功率控制单元的沿着图3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的功率控制单元的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的水套的俯视图。图10是实施方式的功率控制单元的发动机室内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部分附图中标注有指向车辆的前方的箭头FR、指向车辆的上方的箭头UP、以及指向车辆的左侧方的箭头LH。图1是从上方观察车辆的发动机室1而得到的图,图2是与图1的II向视相当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在车辆的发动机室1内搭载有车辆驱动用的发动机2与马达单元3。马达单元3根据车辆的行驶状况而进行车辆的驱动和再生发电。马达单元3与发动机2的侧部一体地结合。在马达单元3的上部连结有功率控制单元4,该功率控制单元4将未图示的高压蓄电池的电力变换为交流而向马达单元3输出,反过来将由马达单元3再生发电的电力向高压蓄电池输出。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附图标记5是将未图示的高压蓄电池与功率控制单元4连接的高压线缆,附图标记6是散热器,附图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率控制单元,其配置于马达单元的上部,所述功率控制单元与马达单元之间供电通路相互连接,其中,/n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具备:/n功率模块;/n支承块,其配置于所述功率模块的下方并支承该功率模块;/n上壳体,其安装于所述支承块并将所述功率模块的上方覆盖;以及/n连接导体,其将所述功率模块侧的内部供电通路与所述马达单元侧的外部供电通路连接,/n所述连接导体将所述支承块上下贯通,且所述连接导体的向所述支承块的上方突出的连接固定部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与所述内部供电通路连接,/n在所述上壳体的上壁设置有朝向该上壁的侧端部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壁,/n在所述倾斜壁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导体的所述连接固定部面对的开口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6 JP 2019-0332391.一种功率控制单元,其配置于马达单元的上部,所述功率控制单元与马达单元之间供电通路相互连接,其中,
所述功率控制单元具备:
功率模块;
支承块,其配置于所述功率模块的下方并支承该功率模块;
上壳体,其安装于所述支承块并将所述功率模块的上方覆盖;以及
连接导体,其将所述功率模块侧的内部供电通路与所述马达单元侧的外部供电通路连接,
所述连接导体将所述支承块上下贯通,且所述连接导体的向所述支承块的上方突出的连接固定部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与所述内部供电通路连接,
在所述上壳体的上壁设置有朝向该上壁的侧端部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壁,
在所述倾斜壁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导体的所述连接固定部面对的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国井洋林明成山村悠祐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