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及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43054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碳纤维布加固的技术领域,并针对现有环氧树脂胶粘剂粘结强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及加固方法。其中,一种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包括按重量比(3.25~3.75):1混合的A组分和B组分;所述A组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环氧树脂:90~100份;活性稀释剂:15~20份;吸附剂:5~7份;渗透剂:3~6份;所述B组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固化剂:85~95份;吸附剂:8~10份;渗透剂:2~4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可用于将碳纤维布粘接固定在混凝土上,且该加固粘结材料具有粘接强度强,剥离强度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及加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碳纤维布加固的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及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碳纤维布加固技术是利用粘结材料将碳纤维布粘贴在混凝土表面,形成复合结构,使碳纤维布在加固结构中承担拉应力,以改善构件的受力状态,从而限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的技术。目前,将碳纤维布粘结在混凝土表面的粘结材料通常以环氧树脂为主要成分,并以固化剂、活性稀释剂等为辅料制备而成。其中,固化剂的作用是缩短环氧树脂的固化时间,使碳纤维布尽可能快速地固定在混凝土的表面,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例如: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3694937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快速固化且力学性能好的环氧树脂胶粘剂,包括100份E-51环氧树脂、17~31份E-44环氧树脂、12~17份有机蒙脱土、22~38份固化剂、10~16份活性稀释剂、2~8份非活性稀释剂以及8~12份填料,根据该现有技术制得的胶粘剂的固化时间在5~12min,可快速将碳纤维布固定在混凝土的表面上。但是,该现有技术中制备的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剥离强度最高只有4KN/m,在将碳纤维布粘接在混凝土上的时候,环氧树脂胶黏剂与碳纤维布、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其具有与碳纤维布、混凝土的粘结强度高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布加固方法,采用第一个专利技术目的一中的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具有操作方便、工艺简单、碳纤维布与混凝土的粘结能力强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重量比(3.25~3.75):1混合的A组分和B组分;所述A组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环氧树脂:90~100份;活性稀释剂:15~20份;吸附剂:5~7份;渗透剂:3~6份;所述B组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固化剂:85~95份;吸附剂:8~10份;渗透剂:2~4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生产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时,增加了渗透剂,渗透剂可提高粘结材料的渗透性能,使粘结材料充分与混凝土以及碳纤维布结合,从而提高粘结材料的粘结强度。进一步地,所述A组分中渗透剂的重量份为3.8~5.6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A组分中渗透剂的重量份小于3.8份或大于5.6份时,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的粘结能力降低,故应将A组分中渗透剂的重量份控制在3.8~5.6份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渗透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物。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剂为硅微粉、硅藻土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氧树脂发生固化反应时放热,硅微粉与硅藻土可降低环氧树脂发生固化反应时的放热峰值温度,有利于消除固化物的内应力,以防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发生开裂,从而提高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的粘结能力。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剂为硅微粉与硅藻土两者的组合物,所述硅微粉与硅藻土的重量比为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硅微粉与硅藻土重量比为1:1的混合物作为吸附剂,硅微粉与硅藻土可相互协同配合,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放热峰值温度和固化物的线膨胀系数以及收缩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的粘结能力。进一步地,所述硅微粉与硅藻土的粒度范围为300~600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当吸附剂的粒度过大时,硅微粉或硅藻土与环氧树脂的接触面积小,不利于硅微粉对环氧树脂进行均匀降温,而当吸附剂粒度过小时,吸附剂难以均匀分散到环氧树脂中,从而导致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的粘结强度低;因此,硅微粉与硅藻土的粒度范围需要控制在300~600目之间。进一步地,所述A组分和B组分还包括分散剂,所述A组分中的与B组分中的分散剂均为2~4份,所述分散剂为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400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A组分中加入分散剂,分散剂可快速将吸附剂分散到粘度较低的活性稀释剂中,使吸附剂不要局部凝结成团;待吸附剂均匀分散在活性稀释剂中后,再将活性剂与环氧树脂进行有效混合,更有利于分散剂进入到环氧树脂中,从而进一步提高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的粘结能力;另外,在B组分中也加入分散剂,分散剂分两次加入环氧树脂中,有利于使各原料均匀混合。进一步地,所述活性稀释剂为环氧丙烷丁基醚、环氧丙烷苯基醚以及多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性稀释剂可以有多种选择,加工时,生产人员可对比各个不同原料的价格,选择更加经济的原料来进行生产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进一步地,所述固化剂为苯二甲胺、二乙基甲苯二胺以及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化剂可以有多种选择,加工时,生产人员可对比各个不同原料的价格,选择更加经济的原料来进行生产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碳纤维布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A组分、B组分;配制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将A组分与B组分按重量比(3.25~3.75):1均匀混合制得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在混凝土的表面涂刷所配制的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在涂刷有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的表面覆盖碳纤维布;滚压碳纤维布,使碳纤维布趋于平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粘结强度高的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来将碳纤维布粘接在混凝土上,有利于提高碳纤维布与混凝土之间的粘接稳定性;另外,该将碳纤维布粘接在混凝土上的方法具有步骤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于生产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时,增加了渗透剂,渗透剂可提高粘结材料的渗透性能,使粘结材料充分与混凝土以及碳纤维布结合,从而提高粘结材料的粘结强度;2.由于当吸附剂的粒度过大时,硅微粉或硅藻土与环氧树脂的接触面积小,不利于硅微粉对环氧树脂进行均匀降温,而当吸附剂粒度过小时,吸附剂难以均匀分散到环氧树脂中,从而导致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的粘结强度低;因此,硅微粉与硅藻土的粒度范围需要控制在300~600目之间;3.在A组分中加入分散剂,分散剂可快速将吸附剂分散到粘度较低的活性稀释剂中,使吸附剂不要局部凝结成团;待吸附剂均匀分散在活性稀释剂中后,再将活性剂与环氧树脂进行有效混合,更有利于分散剂进入到环氧树脂中,从而进一步提高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的粘结能力;另外,在B组分中也加入分散剂,分散剂分两次加入环氧树脂中,有利于使各原料均匀混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中,环氧树脂采用廊坊中思宇洋防腐科技有限公司的E44环氧树脂。以下实施例中,环氧丙烷丁基醚采用山东嘉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环氧丙烷丁基醚。...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重量比(3.25~3.75):/n1混合的A组分和B组分;/n所述A组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n环氧树脂:90~100份;/n活性稀释剂:15~20份 ;/n吸附剂:5~7份;/n渗透剂:3~6份;/n所述B组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n固化剂:85~95份;/n吸附剂:8~10份;/n渗透剂:2~4份;/n其中,所述B组分中的吸附剂、渗透剂与A组分中的吸附剂、渗透剂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321 CN 20201020418341.一种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重量比(3.25~3.75):
1混合的A组分和B组分;
所述A组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环氧树脂:90~100份;
活性稀释剂:15~20份;
吸附剂:5~7份;
渗透剂:3~6份;
所述B组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固化剂:85~95份;
吸附剂:8~10份;
渗透剂:2~4份;
其中,所述B组分中的吸附剂、渗透剂与A组分中的吸附剂、渗透剂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A组分中渗透剂的重量份为3.8~5.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为硅微粉、硅藻土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布加固粘结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为硅微粉与硅藻土两者的组合物,所述硅微粉与硅藻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伟全张雪华王天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大乘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