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房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4566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震房屋结构,包括地基和房屋,所述房屋包括地下室与地上室,所述地基包括一块水平基板和四块垂直基板,所述垂直基板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水平基板的四个侧边上;所述地下室底部与水平基板的之间设有第一减震机构,所述垂直基板与地下室外壁之间设有第二减震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够满足带有地下室房屋的抗震需求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房屋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物抗震技术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震房屋结构。
技术介绍
地震又称地动、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波可以分为横波、纵波以及面波,对地表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破坏主要是横波和面波。其中横波主要产生前后、左右的振动,面波的振动复杂,既有横波成分也有纵波的成分。现有的申请号为CN101936084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抗震房屋结构,在房屋下部设置有强有力弹簧支撑结构,在强力弹簧支撑结构的下部均固定在地基基板上,地基基板的下部安装有若干个万向轮支撑结构。利用弹簧减震远离,有效较弱了地震横波的震动,万向轮减弱了纵波的震动。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价逐渐上涨,建筑房屋时,通常会在地下设置地下室,当做仓库或车库。上述现有技术虽能起到减震效果,但地下面积被浪费,无法满足带有地下室房屋的抗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震房屋结构,能够满足带有地下室房屋的抗震需求。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抗震房屋结构,包括地基和房屋,所述房屋包括地下室与地上室,所述地基包括一块水平基板和四块垂直基板,所述垂直基板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水平基板的四个侧边上;所述地下室底部与水平基板的之间设有第一减震机构,所述垂直基板与地下室外壁之间设有第二减震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直基板的设置,能够对房屋侧壁进行保护,特别是地下室,发生地震时,地下室侧壁会与大地之间产生碰撞,第二减震机构能够抵消部分地震时的水平波,水平基板与第一减震机构能够抵消纵波,二者结合提高房屋的减震效果,还能够满足地下室的设立。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若干个竖直设于水平基板与地下室底部的第一减震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发生地震时,第一减震器能够起到支撑房屋的作用,地震发生时,第一减震器能够抵消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起到减震作用,保护房屋。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减震机构还包括若干个竖直设于水平基板与地下室底部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包括固定连接在水平基板上的第一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上端固定连接有小弧形块,所述小弧形块的上方抵触有固定连接在地下室底部的凹面柱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震发生时,小弧形块在凹面柱内滑动,不会造成支撑柱断裂,支撑效果更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水平基板中间位置固设有大弧形块,所述地下室的底部开设有与大弧形块相适配的弧形底。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弧形块能够起到支撑房屋的作用,地震发生时,大弧形块能够在弧形底内滑动,大弧形块与弧形底的不同位置抵触,但始终起到支撑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弧形底的边缘铰接有若干个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的另一端铰接在大弧形块边缘的水平基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减震器能够限定大弧形块与弧形底的移动范围,防止地震幅度较大时弧形块从弧形底内滑脱,同时第二减震器能够起到减震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地下室底部外侧的四个角上分别铰接有第三减震器,所述第三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水平基板的四个角铰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减震器将地下室底部外侧的四个角与水平基板的四个角进行连接,防止地震幅度较大时房屋从地基内滑脱,同时第三减震器能够起到减震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若干个水平设于垂直基板与地下室外壁之间的强力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震发生时房屋会产生水平方向的晃动,强力弹簧能够为房屋提供水平方向的弹力,抵消地震发生时水平方向的受力,降低碰撞强度,保护地下室侧壁。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强力弹簧的中间设有伸缩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伸缩杆能够使强力弹簧保持水平状态,减少强力弹簧在受力时发生竖直方向的晃动,减少地震时房屋的晃动,起到更好的减震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竖直基板的设置,能够对房屋侧壁进行保护,特别是地下室,发生地震时,地下室侧壁会与大地之间产生碰撞,第二减震机构能够抵消部分地震时的水平波,水平基板与第一减震机构能够抵消纵波,二者结合提高房屋的减震效果,还能够满足地下室的设立;2.弧形块能够起到支撑房屋的作用,地震发生时,大弧形块能够在弧形底内滑动,大弧形块与弧形底的不同位置抵触,但始终起到支撑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技术整体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中,1、房屋;11、地下室;12、地上室;2、地基;21、水平基板;22、垂直基板;23、第一减震机构;231、第一减震器;232、支撑柱;2321、第一柱体;2322、小弧形块;2323、凹面柱体;24、大弧形块;25、弧形底;26、第二减震器;27、第三减震器;28、第二减震机构;281、强力弹簧;282、伸缩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抗震房屋结构,包括地基2和房屋1,地基2设于地面以下,房屋1设于地基2之上。房屋1包括地下室11与地上室12,地上室12用以居住,地下室11用以停车或储存杂物。参照图2,地基2包括一块水平基板21和四块垂直基板22,垂直基板2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水平基板21的四个侧边上。地下室11底部与水平基板21的之间设有第一减震机构23,用以抵消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纵波;垂直基板22与地下室11外壁之间留有孔隙,孔隙内设有第二减震机构28,用以抵消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横波。参照图2,第一减震机构23包括若干个竖直设于水平基板21与地下室11底部的第一减震器231和支撑柱232,第一减震器231与支撑柱232交错排布。发生地震时,第一减震器231能够对房屋1起到支撑和缓冲作用,第一减震器231的弹性能够抵消部分地震纵波,对房屋1起到抗震作用。参照图2,支撑柱232包括固定连接在水平基板21上的第一柱体2321,第一柱体2321上端固定连接有小弧形块2322,小弧形块2322的弧面朝向正上方,小弧形块2322的上方抵触有固定连接在地下室11底部的凹面柱体2323,凹面柱体2323的凹面朝向下方且与小弧形块2322上表面抵触。地震发生时,小弧形块2322在凹面柱内滑动,不易造成支撑柱232断裂,支撑效果更好。参照图2,为了提高房屋1的稳定性,水平基板21中间位置固设有大弧形块24,地下室11的底部开设有与大弧形块24相适配的弧形底25,大弧形块24的上弧面与弧形底25抵触。不发生地震时,大弧形块24起到支撑房屋1的作用;在发生地震时,大弧形块24能够在弧形底25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房屋结构,包括地基(2)和房屋(1),所述房屋(1)包括地下室(11)与地上室(12),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2)包括一块水平基板(21)和四块垂直基板(22),所述垂直基板(2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水平基板(21)的四个侧边上;所述地下室(11)底部与水平基板(21)的之间设有第一减震机构(23),所述地下室(11)外壁与垂直基板(22)之间设有第二减震机构(28)。/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313 CN 20202031756721.一种抗震房屋结构,包括地基(2)和房屋(1),所述房屋(1)包括地下室(11)与地上室(12),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2)包括一块水平基板(21)和四块垂直基板(22),所述垂直基板(2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水平基板(21)的四个侧边上;所述地下室(11)底部与水平基板(21)的之间设有第一减震机构(23),所述地下室(11)外壁与垂直基板(22)之间设有第二减震机构(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房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机构(23)包括若干个竖直设于水平基板(21)与地下室(11)底部之间的第一减震器(2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震房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机构(23)还包括若干个竖直设于地下室(11)底部与水平基板(21)之间的支撑柱(232),所述支撑柱(232)包括固定连接在水平基板(21)上的第一柱体(2321),所述第一柱体(2321)上端固定连接有小弧形块(2322),所述小弧形块(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坚罗伟全周昌亮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大乘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