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明环氧封缝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4138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明环氧封缝胶,包括A组分及B组分,A组分及B组分质量比为2:1;A组分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环氧树脂60~100份、触变剂0.5~4份、助剂1~5份;B组分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各组分组成:改性胺固化剂55~100份、触变剂0.5~4份、浸润剂1~5份、增韧剂5~10份。该发明专利技术满足国标GB50728‑2011的性能要求,环保无毒,同时具有良好的透光率,便于后期验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明环氧封缝胶
本专利技术涉及胶黏剂
,尤其涉及一种透明环氧封缝胶。
技术介绍
铰缝是指桥梁工程中预制板梁间的后浇砼,它连接两块板梁在板梁安装好后桥面铺装施工前进行。铰缝承担着梁板间传递内力并约束位移的关键作用。由于施工质量问题、不均匀沉降、车辆超载等问题,导致填料混凝土开裂,最终铰缝完全破坏单板受力。因此需要对铰缝进行修补加固。封缝胶加固是最常用的方法,原理是将铰缝构造成一个密闭空腔,有控制地预留进出口,有效运用高压灌浆设备往铰缝内灌注环氧树脂。把各板梁连成整体,使之共同受力,以此来提高桥梁整体的承载能力。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封缝胶,不具有透明性,类似于传统裂缝修补工程,修复后无法直接观察修复效果。增加后期验收难度,无法及时发现裂缝发展状况,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增加安全质量风险。专利CN103320071B提供了一种改性透明裂缝封口胶,不但能产生透明效果,而且具有良好得触变性能,可适用于高速公路、桥梁、高架桥和房屋等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封闭处理。该技术方案中采用的助剂为乙醇、丙酮、甲苯、二甲苯等,属于有机溶剂,对环境以及人体危害很大,此外,大量的稀释剂加入会严重影响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满足国标GB50728-2011,环保无毒同时又具备良好的透光率的封缝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透明环氧封缝胶,其特征在于,包括A组分及B组分,所述A组分及所述B组分质量比为2:1;A组分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环氧树脂60~100份、触变剂0.5~4份、助剂1~5份;B组分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各组分组成:改性胺固化剂55~100份、触变剂0.5~4份、浸润剂1~5份、增韧剂5~10份。优选的,环氧树脂采用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橡胶改性环氧树脂、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触变剂采用H15、H17、H18、H20白炭黑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助剂采用硅烷偶联剂。优选的,固化剂采用改性脂环胺固化剂、改性脂肪胺固化剂及改性聚醚胺固化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浸润剂采用双酚A、环氧卤代双酚A、环氧双酚S、环氧双酚F环氧、酚醛环氧、乙二醇、丙三醇或季戊四醇环氧、丙烯酸环氧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增韧剂采用羧基液体丁腈橡胶、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聚硫橡胶、液体硅橡胶、聚醚、聚砜、聚酰亚胺、纳米碳酸钙、纳米二氧化钛中的至少一种。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透明环氧封缝胶不含稀释剂或有机溶剂,环保无毒,对人体无害,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2.本专利技术的透明环氧封缝胶引入浸润剂和增韧剂,结局气相二氧化硅分散效果差,环氧封缝胶力学性能降低问题。3.本专利技术的透明环氧封缝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修复后可直观的检查修复效果,降低后期验收难度,及时发现裂缝发展情况,降低安全质量风险。应当理解,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透明环氧封缝胶包括A组分和B组分;A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配比的组分:环氧树脂(双酚A型环氧树脂45~60份、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35~40份)、触变剂(H15白炭黑0.5~2份)、助剂(硅烷偶联剂1~5份)。A组分的制备方法:将环氧树脂和助剂按量添加至双行星搅拌釜中,在100℃下的条件下搅拌30min,然后向釜中加入所需触变剂,待完全混合至液料后,在-0.095MPa的真空下进行20m/s的高速分散,持续分散3小时,关闭搅拌和加热,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关闭真空,即得到透明膏体A组分。B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配比的组份:固化剂(改性脂环胺25~50份、改性脂肪胺35~50份)、浸润剂1~5份、增韧剂5~10份、触变剂(H15白炭黑0.5~2份)。B组分的制备方法:将固化剂和助剂按量添加至双行星搅拌釜中,在100~120℃的温度下低速搅拌30min~60min,然后向釜中加入所需触变剂,待完全混合至液料后,在-0.095MPa的真空下以15~20m/s的速度进行高速分散,持续分散3~5小时,关闭搅拌和加热,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关闭真空,即得到透明膏体B组分。将A组分与B组分按照质量比2:1的比例混合,即得到实施例1中的透明环氧封缝胶。实施例2透明环氧封缝胶包括A组分和B组分;A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配比的组分: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35~50份、橡胶改性环氧树脂25~50份)、触变剂(H15白炭黑0.5~2份,H20白炭黑0.5~2份)、助剂(硅烷偶联剂)1~5份。B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配比的组份:固化剂(改性脂环胺30~45份、改性聚醚胺25~50份)、浸润剂1~5份、增韧剂5~10份、触变剂(H15白炭黑0.5~2份,H20白炭黑0.5~2份)。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将A组分与B组分按照质量比2:1的比例混合,即得到实施例2中的透明环氧封缝胶。实施例3透明环氧封缝胶包括A组分和B组分;A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配比的组分:环氧树脂(双酚A型环氧树脂25~45份、双酚F改性环氧树脂15~20份、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20~35份)、触变剂(H17白炭黑0.5~2份,H18白炭黑0.5~2份)、助剂(硅烷偶联剂)1~5份。B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配比的组份:固化剂(改性聚醚胺25~50份、改性脂肪胺35~50份)、浸润剂1~5份、增韧剂5~10份、触变剂(H17白炭黑0.5~2份,H18白炭黑0.5~2份)。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将A组分与B组分按照质量比2:1的比例混合,即得到实施例3中的透明环氧封缝胶。实施例4透明环氧封缝胶包括A组分和B组分;A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配比的组分:环氧树脂(双酚A型环氧树脂45~60份、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35~40份)、触变剂(H20白炭黑0.5~2份)、助剂(硅烷偶联剂)1~5份。B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配比的组份:固化剂(改性脂环胺25~50份、改性脂肪胺35~50份)、浸润剂1~5份、增韧剂5~10份、触变剂(H20白炭黑0.5~2份)。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将A组分与B组分按照质量比2:1的比例混合,即得到实施例4中的透明环氧封缝胶。将实施例1-4制得的透明环氧封缝胶样品按照国标GB50728-2011进行性能检测,检测结果如下:将实施例1-4制得的透明环氧封缝胶样品按照Ⅰ类结构胶工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明环氧封缝胶,其特征在于,包括A组分及B组分,所述A组分及所述B组分质量比为2:1;/n所述A组分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环氧树脂60~100份、触变剂0.5~4份、助剂1~5份;/n所述B组分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各组分组成:改性胺固化剂55~100份、触变剂0.5~4份、浸润剂1~5份、增韧剂5~10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明环氧封缝胶,其特征在于,包括A组分及B组分,所述A组分及所述B组分质量比为2:1;
所述A组分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环氧树脂60~100份、触变剂0.5~4份、助剂1~5份;
所述B组分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各组分组成:改性胺固化剂55~100份、触变剂0.5~4份、浸润剂1~5份、增韧剂5~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环氧封缝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树脂采用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橡胶改性环氧树脂、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环氧封缝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变剂采用H15、H17、H18、H20白炭黑中的至少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宇薛雪雪
申请(专利权)人:卡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