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触点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943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触点连接器,包括端子料带及塑胶壳体,端子料带包括塑胶嵌件及排列分布的多个金属端子,每个金属端子成型有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以及中间连接片,塑胶嵌件包覆在中间连接片上,并将每个金属端子依次连接起来;端子料带的塑胶嵌件嵌入到塑胶壳体,进行固定结合,塑胶壳体对应每个金属端子的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形成有弹臂适配孔,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位于弹臂适配孔。本多触点连接器,省去端子装入塑胶壳体的组装工序,直接用端子做两次模内注塑成型后即可做成品,使得连接器的整体构造更加科学简洁,制程更加简单便利;金属端子的上、下接触弹臂的接触点尺寸稳定,正向力稳定,品质稳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触点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多触点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的多触点连接器,采用的是塑胶壳体与端子的组装形式;也即是说,分别制造生产塑胶壳体和金属端子,塑胶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端子适配孔,然后再将多个端子分别装配入塑胶壳体的端子适配孔中。目前的这种组装式的多触点连接器存在着以下缺陷:第一,生产工序多出了端子装入塑胶的组装工序,制程相对复杂,成本较高;第二,端子是通过卡紧的方式固定在塑胶壳体的端子适配孔中的,既然是卡紧固定,往往不可避免便会存在卡扣不稳定、容易松脱、限位不精确等情况,导致连接器的整体稳定性和精度不足,影响连接器的质量;例如传统的一种C形弹片结构的组装式连接器,其弹片组装到塑胶孔之后上下活动的间隙比较大,弹片接触点高度尺寸不稳定,接触正向力不稳定。因此,现有的多触点连接器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作出改进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触点连接器,相比于传统的组装式连接器,其能省去端子装入塑胶壳体(或称塑胶基座)的组装工序,直接用端子做两次模内注塑(Insertmolding)成型后即可做成品,使得连接器的整体构造更加科学简洁,制程更加简单便利;而且本多触点连接器,其金属端子的上、下接触弹臂的接触点尺寸稳定,正向力稳定,品质稳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触点连接器,包括端子料带及塑胶壳体;所述端子料带包括塑胶嵌件及排列分布的多个金属端子,其中,每个金属端子成型有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以及中间连接片,所述塑胶嵌件包覆在中间连接片上,并将每个金属端子依次连接起来;所述端子料带的塑胶嵌件嵌入到塑胶壳体,进行固定结合,所述塑胶壳体对应每个金属端子的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形成有弹臂适配孔,所述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位于弹臂适配孔,且上接触弹臂的上端部凸出于塑胶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上触点部,下接触弹臂的下端部凸出于塑胶壳体的下表面,形成下触点部。进一步,所述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为撕破弯折而成。作为一种端子形状设计方案,所述金属端子呈“人”字形;所述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分别向上、下方延伸,从而呈开叉状,所述中间连接片为一片,位于上接触弹臂与下接触弹臂的根部一侧;所述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由中间连接片的延长段撕破弯折而成。作为另一种端子形状设计方案,所述金属端子呈“φ”字形;所述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分别为上拱形、下拱形,从而呈闭合状;所述中间连接片为两片,分别位于上接触弹臂与下接触弹臂的左、右根部的一侧;所述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由两片中间连接片之间的过渡段撕破弯折而成。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多触点连接器,其金属端子可以通过冲压模具撕破的方式形成上、下接触弹臂,然后进行第一次模内注塑成型(Insertmolding,又称嵌件模塑、镶嵌模塑),在端子上形成塑胶嵌件,再通过第二次模内注塑成型,利用塑胶嵌件与塑胶壳体的结合,使得金属端子能够稳定地固定在塑胶壳体中。连接器的整体构造科学简洁,制程简单便利,省去了端子装入塑胶的组装工序,直接用端子做两次Insertmolding成型后即可做成品,其上、下接触弹臂的接触点尺寸稳定,正向力稳定,品质稳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冲压成型后初步端子料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初步端子料带成型出塑胶嵌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初步端子料带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6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端子料带排列摆放进二次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多触点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8的剖面正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二;图中:初步端子料带1;金属端子2;上接触弹臂21;下接触弹臂22;中间连接片23;上触点部24;下触点部25;模封部26;塑胶嵌件3;端子料带4;塑胶壳体5;弹臂适配孔5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12,本实施例先叙述一种多触点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端子冲压成型,通过冲压模具将金属料带冲压成型出初步端子料带1,所述初步端子料带1排列分布有多个金属端子2,其中,每个金属端子2成型有上接触弹臂21、下接触弹臂22以及中间连接片23;2)第一次模内注塑成型,将步骤1)中的初步端子料带1摆放进相应的一次成型模具内,在初步端子料带1上成型出塑胶嵌件3;其中,所述塑胶嵌件3包覆在中间连接片23上,并将每个金属端子2依次连接起来;3)将步骤2)中成型好塑胶嵌件3后的初步端子料带1的多余金属带料去除,形成端子料带4;4)第二次模内注塑成型,将步骤3)中的一条以上的端子料带4摆放进相应的二次成型模具内,成型出塑胶壳体5;其中,所述塑胶嵌件3嵌入到塑胶壳体5,进行固定结合,所述塑胶壳体5对应每个金属端子2的上接触弹臂21、下接触弹臂22形成有弹臂适配孔51,所述上接触弹臂21、下接触弹臂22位于弹臂适配孔51,且上接触弹臂21的上端部凸出于塑胶壳体5的上表面,形成上触点部24,下接触弹臂22的下端部凸出于塑胶壳体5的下表面,形成下触点部25。具体地,步骤1)中,所述金属端子2呈“人”字形;所述上接触弹臂21、下接触弹臂22分别向上、下方延伸,从而呈开叉状,所述中间连接片23为一片,位于上接触弹臂21与下接触弹臂22的根部一侧;所述上接触弹臂21、下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触点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子料带及塑胶壳体;所述端子料带包括塑胶嵌件及排列分布的多个金属端子,其中,每个金属端子成型有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以及中间连接片,所述塑胶嵌件包覆在中间连接片上,并将每个金属端子依次连接起来;所述端子料带的塑胶嵌件嵌入到塑胶壳体,进行固定结合,所述塑胶壳体对应每个金属端子的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形成有弹臂适配孔,所述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位于弹臂适配孔,且上接触弹臂的上端部凸出于塑胶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上触点部,下接触弹臂的下端部凸出于塑胶壳体的下表面,形成下触点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触点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子料带及塑胶壳体;所述端子料带包括塑胶嵌件及排列分布的多个金属端子,其中,每个金属端子成型有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以及中间连接片,所述塑胶嵌件包覆在中间连接片上,并将每个金属端子依次连接起来;所述端子料带的塑胶嵌件嵌入到塑胶壳体,进行固定结合,所述塑胶壳体对应每个金属端子的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形成有弹臂适配孔,所述上接触弹臂、下接触弹臂位于弹臂适配孔,且上接触弹臂的上端部凸出于塑胶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上触点部,下接触弹臂的下端部凸出于塑胶壳体的下表面,形成下触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触弹臂、下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坤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思索连接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