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5946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其包括借助于管路依序连接油池、过滤器、油泵、集油箱、分油箱。另外,还包括动力部以及油辊。动力部驱动油辊作周向旋转运动。在油辊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润丝槽口。油辊布置于分油箱内,且始终高于油液面。在分油箱内设置有海绵。海绵半浸于分油箱的油液中,且始终顶靠于油辊的外圆周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借助于海绵的毛细特性实现对油辊表面的持续供油,这样一来,较好地确保了油辊表面上的油膜层厚度以及均匀度,且实施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
本技术涉及纺织
,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
技术介绍
加弹机是加工拉伸变形丝的生产设备,且依靠假捻的机械作用,使得热塑性纤维具有优良的纺织性能。其工艺流程大致如下:依序为原丝POY、止捻器、加热箱、假捻器、上油装置、卷绕成型以及卷装。其中,丝线的上油工序尤为重要,其可使得丝线表面光滑,保持一定的合抱力,确保最终卷装成型的质量。加弹机大多采用油辊式上油方式:油辊半浸入分油箱内,且由电机驱动作旋转运动。在油辊上设置有润丝槽口。当丝线经过润丝槽口时,其在油辊表面的油膜层上滑过从而粘附油剂,完成上油过程。然而,油辊转速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上油膜层的厚度,进而影响丝线的上油量。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变频电机作为油辊的驱动力源,且在分油箱内部增设有油膜厚度检测器,并实时反馈至控制器,与其内预设油膜标准值作为比较后,即时反馈执行信号至变频电机,以调整其转速,这样一来,虽说使得丝线取得良好的上油效果,但是,该技术方案过于复杂,且实施成本较高,不利于方案的具体实施、应用。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利于实施,且确保油辊表面油膜层厚度以及均匀性的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了一种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其包括借助于管路依序连接的油池、过滤器、油泵、集油箱、分油箱。另外,还包括动力部以及油辊。动力部驱动油辊作周向旋转运动。在油辊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润丝槽口。油辊布置于分油箱内,且始终高于油液面。在分油箱内设置有海绵。海绵半浸于分油箱的油液中,且始终弹性地顶靠于油辊的外圆周面。作为本技术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分油箱位于集油箱液面以下。作为本技术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还包括增压泵。分油箱为密封油箱,且其与增压泵相连通。作为本技术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海绵上开设有由其底壁向上延伸的浸油竖孔。另外,在海绵上还开设有浸油横孔,其与浸油竖孔相互交错纵横。作为本技术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油辊的表面粗糙度控制在2.5μm以下。作为本技术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分油箱包括高度调整部,其数量设置为4个,均布于其底壁。作为本技术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高度调整部包括调整螺栓、调节螺母以及碗形支撑件。调整螺栓垂直插设于分油箱上,且其下端部与碗形支撑件焊接固定。调节螺母套设于调整螺栓上,布置于碗形支撑件的正上方,与始终分油箱的底壁相顶靠。作为本技术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动力部包括音圈电机和联轴器。音圈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实现对油辊的驱动。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在本技术所公开技术方案中,借助于海绵的毛细特性实现对油辊表面的持续供油,这样一来,较好地确保了油辊表面上的油膜层厚度以及均匀度,且无须增入智能检测以及控制设备,大大降低了加弹机改造成本,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中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I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中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1-油池;2-过滤器;3-油泵;4-集油箱;5-分油箱;6-动力部;61-旋转电机;62-减速箱;63-联轴器;64-音圈电机;7-油辊;71-润丝槽口;8-海绵;81-浸油竖孔;82-浸油横孔;9-增压泵;10-高度调整部;101-调整螺栓;102-调节螺母;103-碗形支撑件。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中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主要由油池2、过滤器3、油泵4、集油箱5、分油箱5、油辊7、动力部6以及海绵8。其中,上述油池2、过滤器3、油泵4、集油箱5、分油箱5依序由管路进行连通,以为油辊7持续提供润滑油。油辊7设置于分油箱5内,且在动力部6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且始终高于油液面。上述动力部6主要由旋转电机61和减速箱62两部分构成。在油辊7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润丝槽口71,便于丝线穿越以粘附油剂,从而完成上油过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海绵8亦设置于分油箱5内,且半浸于油液中。另外,海绵8还需布置于油辊7的正下方,且始终弹性地顶靠于油辊7的外圆周面(如图2中所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润滑油在毛细效应的作用下被向上吸入海绵8内,从而实现对油辊7表面的持续供油,这样一来,不但较好地确保了油辊7表面上的油膜层厚度以及均匀度;另外,该方案的实施仅需在分油箱5内增入海绵8即可,具有较低改造成本,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为了确保良好的应用效果,上述海绵8优选硬质聚氨酯海绵或仿聚酯海绵。需要说明的是,海绵8的自吸性对上述方案的实际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应根据其润滑油的黏性系数等参数选择合适的型号,确保向油辊7供油的充足性。一般来说,出于确保分油箱5内润滑油的充足性方面考虑,分油箱5的相对位置应稍低于集油箱5的液面,以确保润滑油的良好流动性。一般以20-30cm为宜。再者,为了进一步提高海绵8的毛细效应,提高其吸油速度,还可以在海绵8上开设有由其底壁向上延伸的浸油竖孔(图中未示出)。当然,在海绵上则增设有浸油横孔,且优选与浸油竖孔相互交错纵横布置(图中未示出)。再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对油辊7的表面粗糙度进行控制,以防止油辊刮伤海绵8的现象发生。经过具体实验论证,油辊7的表面粗糙度一般控制在2.5μm左右为宜。另外,为了保证分油箱5的自身水平性,确保各区域海绵8吸附油液的均匀性,还在其底壁上设置有高度调整部10,且其数量设置为4个,均布于其底壁。在实际施工时可参照如下设计方案执行:高度调整部10主要由调整螺栓101、调节螺母102以及碗形支撑件103等构成。其中,调整螺栓101垂直插设于分油箱5上,相应地,在分油箱5的底壁上设置有上述调整螺栓101相适配的安装通孔。调整螺栓101的下端部与碗形支撑件103焊接固定。调节螺母102套设于调整螺栓101上,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借助于管路依序连接的油池、过滤器、油泵、集油箱、分油箱;另外,还包括动力部以及油辊;所述动力部驱动所述油辊作周向旋转运动;在所述油辊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润丝槽口;所述油辊布置于所述分油箱内,且始终高于油液面;在所述分油箱内设置有海绵;所述海绵半浸于所述分油箱的油液中,且始终弹性地顶靠于所述油辊的外圆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借助于管路依序连接的油池、过滤器、油泵、集油箱、分油箱;另外,还包括动力部以及油辊;所述动力部驱动所述油辊作周向旋转运动;在所述油辊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润丝槽口;所述油辊布置于所述分油箱内,且始终高于油液面;在所述分油箱内设置有海绵;所述海绵半浸于所述分油箱的油液中,且始终弹性地顶靠于所述油辊的外圆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油箱位于所述集油箱液面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压泵;所述分油箱为密封油箱,且其与所述增压泵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加弹机的自吸上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海绵上开设有由其底壁向上延伸的浸油竖孔;另外,在所述海绵上还开设有浸油横孔,其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美君陶然付明娟潘勇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君辉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