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灰茶尺蠖成虫的捕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3652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昆虫捕捉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灰茶尺蠖成虫的捕获器。本捕获器包括由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组合而形成的夹持钳,所述第一钳臂的顶端固接半球状的球罩体,而第二钳臂的顶端固接有平板状的用于铲起灰茶尺蠖成虫的铲板,所述球罩体的罩口与铲板铲面彼此贴合时,球罩体的罩腔被铲板封闭从而形成可供灰茶尺蠖暂存的容纳区;以铲板的用于配合球罩体罩口的铲面为正面而铲板铲背为背面,所述铲板为透明板,且铲板铲背外凸从而形成半球形凸透镜结构;球罩体上贯穿开设有连通容纳区与外部环境的透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便捷快速且鉴别准确率更高,并可有效提升灰茶尺蠖成虫的现场捕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灰茶尺蠖成虫的捕获器
本技术涉及昆虫捕捉器具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灰茶尺蠖成虫的捕获器。
技术介绍
灰茶尺蠖EctropisgrisescensWarren,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是茶树的主要食叶类害虫之一,同时也是与茶尺蠖EctropisobliquaProut形态结构极其相似的近缘种,两者统称茶尺蛾。灰茶尺蠖在国外暂无分布,但在中国的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和香港等省份或地区均有发现,且会对茶、油茶、山茶、柑桔、苹果、梨、桃、板栗等多种植物造成严重危害。在安徽、浙江一带,灰茶尺蠖在茶园年发生6-7代,第1代幼虫出现在3月下旬-4月下旬,以后约每月发生一代,10月中下旬陆续开始以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羽化。灰茶尺蠖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7-8月间的第三、四代发生较多。幼虫嚼食茶树嫩叶边缘成不规则缺刻,严重时仅留主脉,被害茶叶所制成茶汤色浑暗,叶底破碎,严重危害了茶叶经济价值。在茶树虫害的研究过程中,为保证研究的准确率,捕获者需要手动捕获灰茶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灰茶尺蠖成虫的捕获器,其特征在于:本捕获器包括由第一钳臂(11)和第二钳臂(12)组合而形成的夹持钳(10),所述第一钳臂(11)的顶端固接半球状的球罩体(20),而第二钳臂(12)的顶端固接有平板状的用于铲起灰茶尺蠖成虫的铲板(30),所述球罩体(20)的罩口与铲板(30)铲面彼此贴合时,球罩体(20)的罩腔被铲板(30)封闭从而形成可供灰茶尺蠖暂存的容纳区;以铲板(30)的用于配合球罩体(20)罩口的铲面为正面而铲板(30)铲背为背面,所述铲板(30)为透明板,且铲板(30)铲背外凸从而形成半球形凸透镜结构;球罩体(20)上贯穿开设有连通容纳区与外部环境的透气孔(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灰茶尺蠖成虫的捕获器,其特征在于:本捕获器包括由第一钳臂(11)和第二钳臂(12)组合而形成的夹持钳(10),所述第一钳臂(11)的顶端固接半球状的球罩体(20),而第二钳臂(12)的顶端固接有平板状的用于铲起灰茶尺蠖成虫的铲板(30),所述球罩体(20)的罩口与铲板(30)铲面彼此贴合时,球罩体(20)的罩腔被铲板(30)封闭从而形成可供灰茶尺蠖暂存的容纳区;以铲板(30)的用于配合球罩体(20)罩口的铲面为正面而铲板(30)铲背为背面,所述铲板(30)为透明板,且铲板(30)铲背外凸从而形成半球形凸透镜结构;球罩体(20)上贯穿开设有连通容纳区与外部环境的透气孔(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灰茶尺蠖成虫的捕获器,其特征在于:铲板(30)铲背的边缘处向外延伸而形成坡度小于铲板(30)铲背处球面弧度的坡沿(31),坡沿(31)环绕铲板(30)外缘一圈,以形成铲背带有半球形凸透镜结构而边缘带有坡沿(31)的四方板状构造的铲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灰茶尺蠖成虫的捕获器,其特征在于:以铲板(30)的用于固接第二钳臂(12)的一端为铲板(30)前端,铲板(30)的铲面处凸设有用于定位球罩体(20)位置的定位弧板(32),所述定位弧板(32)布置位置临近铲板(30)前端,且定位弧板(32)的内弧面与球罩体(20)的罩口外缘曲线彼此轮廓吻合;定位弧板(32)处还设有用于避让第二钳臂(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冉叶涛葛超美孙钦玉张家侠曹永利吴卫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黄山市徽州区浮溪人家茶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