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3090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至少两对能弹性地抵压在蓄电池的单体汇流排上的测试探针,每对测试探针均由能相互配合的第一测试探针和第二测试探针组成,且每一第一测试探针均通过第一接线片串接在一起,每一第二测试探针均通过第二接线片串接在一起,第一接线片和第二接线片与测试仪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通过第一接线片和第二接线片使每对测试探针能并联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其结构简单,通过在支撑板上形成多对并联的测试探针,能同时对蓄电池的多个电池单格同时进行耐压测试,以提高测试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随铅蓄电池应用的日益广泛,且对电池质量及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池铸焊后半成品耐压测试,对预防电池正负极短路及微短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池耐压测试也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目前公知的铅酸蓄电池组装线中,电池耐压测试分为人工单体表笔测试及自动测试两种,因目前人工测试为两只表笔单体单格进行测试,存在检测效率慢及漏检等质量隐患;而自动测试系统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7440142U、CN110133424A、CN207650371U等,在使用过程中又存在装置和系统整体过于复杂,机组成本比较高,所涉及的组件在频繁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并且整套设备的拆装维修也过于繁琐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其结构简单,通过在支撑板上形成多对并联的测试探针,能同时对蓄电池的多个电池单格同时进行耐压测试,以提高测试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至少两对能弹性地抵压在蓄电池的单体汇流排上的测试探针,每对测试探针均由能相互配合的第一测试探针和第二测试探针组成,且每一第一测试探针均通过第一接线片串接在一起,每一第二测试探针均通过第二接线片串接在一起,第一接线片和第二接线片与测试仪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通过第一接线片和第二接线片使每对测试探针能并联在一起。进一步,所述测试探针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上的套筒和适配地穿设在套筒中的活动杆,活动杆下端形成有触头,活动杆上套置有弹性件,且弹性件一端顶抵在套筒上,另一端顶抵在触头上,使活动杆能相对套筒弹性地上下伸缩,活动杆上端连接有一限位螺母以防活动杆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被弹出套筒。进一步,所述触头的底部设有若干尖锐状凸起以提高触头与蓄电池的单体汇流排的接触可靠性。进一步,所述活动杆的上端设有螺纹连接部,限位螺母螺纹连接在螺纹连接部上。进一步,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两排对称设置的通孔,测试探针的套筒适配地嵌设在通孔中,并通过锡焊与相对应的第一接线片或第二接线片固定连接。进一步,每对测试探针之间的支撑板上均设有一能适配地抵压在蓄电池的电池单格上的定位压块。进一步,所述定位压块通过穿透支撑板的锁定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板的底部。进一步,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六对沿支撑板长度方向等距排布的测试探针。进一步,所述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还包括罩设在支撑板上的上盖,上盖内开设有让位凹腔,且上盖的侧壁上开设有一接线孔。进一步,所述上盖上设有一胶木把手。本技术所述的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其结构简单,在支撑板上设有至少两对测试探针,每对测试探针形成一对测试用的表笔结构,一对测试探针就能对蓄电池的一个电池单格进行测试,每对测试探针中的第一测试探针通过第一接线片串接,每对测试探针中的第二测试探针通过第二接线片串接,进而使得每对测试探针并联在一起,在测试时,能同时对蓄电池的对个电池单格进行耐压测试,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人工采用两只表笔对蓄电池的单个电池单格逐一进行测试,本实施例的多对测试探针并联在一起,能同时对多个电池单格进行耐压测试,进而提高测试效率。2、通过在触头的底部设置若干个尖锐状凸起,在与单体汇流排配合时能形成稳定可靠的接触,能有效避免因单体汇流排表面凹凸不平导致与传统测试表笔接触不良及漏检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又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测试探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耐压测试装置与待测蓄电池相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支撑板,2、测试探针,3、第一接线片,4、第二接线片,5、定位压块,6、上盖,7、蓄电池,21、套筒,22、活动杆,23、触头,24、弹性件,25、限位螺母,51、锁定螺栓,61、接线孔,62、胶木把手,71、单体汇流排,221、螺纹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6,本实施例中,一种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上设有至少两对能弹性地抵压在蓄电池7的单体汇流排71上的测试探针2,每对测试探针2均由对称设置的、能相互配合的第一测试探针和第二测试探针组成,且每一第一测试探针均通过第一接线片3串接在一起,每一第二测试探针均通过第二接线片4串接在一起,第一接线片3和第二接线片4与测试仪(图未示)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通过第一接线片3和第二接线片4使每对测试探针2能并联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上设有至少两对测试探针2,每对测试探针2形成一对测试用的表笔结构,一对测试探针2就能对蓄电池7的一个电池单格进行测试,每对测试探针2中的第一测试探针通过第一接线片3串接,每对测试探针2中的第二测试探针通过第二接线片4串接,进而使得每对测试探针2并联在一起,在测试时,能同时对蓄电池7的对个电池单格进行耐压测试,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人工采用两只表笔对蓄电池的单个电池单格逐一进行测试,本实施例的多对测试探针2并联在一起,能同时对多个电池单格进行耐压测试,进而提高测试效率。同时,在下压耐压测试装置,测试探针2能相对支撑板1弹性地上下伸缩,使得每个测试探针2能分别与对应的单体汇流排71可靠地形成抵触配合,避免接触不良或未形成抵触而导致漏检。请参照附图4,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撑板1上设有六对沿支撑板1长度方向等距排布的测试探针2。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板1上也可以设置两对、三对测试探针2,但因蓄电池的电池单格多为六个,因此,为了提高测试效率,本实施例的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的支撑板1上设置六对测试探针2,六对测试探针2分别对蓄电池7的六个电池单格同时进行测试。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4,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测试探针2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1上的套筒21和适配地穿设在套筒21中的活动杆22,活动杆22下端形成有触头23,活动杆22上套置有弹性件24,且弹性件24一端顶抵在套筒21上,另一端顶抵在触头23上,使活动杆22能相对套筒21弹性地上下伸缩,活动杆22上端连接有一限位螺母25以防活动杆22在弹性件24的弹力作用下被弹出套筒21。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4优选为压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上设有至少两对能弹性地抵压在蓄电池(7)的单体汇流排(71)上的测试探针(2),每对测试探针(2)均由能相互配合的第一测试探针和第二测试探针组成,且每一第一测试探针均通过第一接线片(3)串接在一起,每一第二测试探针均通过第二接线片(4)串接在一起,第一接线片(3)和第二接线片(4)与测试仪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通过第一接线片(3)和第二接线片(4)使每对测试探针(2)能并联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上设有至少两对能弹性地抵压在蓄电池(7)的单体汇流排(71)上的测试探针(2),每对测试探针(2)均由能相互配合的第一测试探针和第二测试探针组成,且每一第一测试探针均通过第一接线片(3)串接在一起,每一第二测试探针均通过第二接线片(4)串接在一起,第一接线片(3)和第二接线片(4)与测试仪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通过第一接线片(3)和第二接线片(4)使每对测试探针(2)能并联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探针(2)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1)上的套筒(21)和适配地穿设在套筒(21)中的活动杆(22),活动杆(22)下端形成有触头(23),活动杆(22)上套置有弹性件(24),且弹性件(24)一端顶抵在套筒(21)上,另一端顶抵在触头(23)上,使活动杆(22)能相对套筒(21)弹性地上下伸缩,活动杆(22)上端连接有一限位螺母(25)以防活动杆(22)在弹性件(24)的弹力作用下被弹出套筒(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23)的底部设有若干尖锐状凸起以提高触头(23)与蓄电池(7)的单体汇流排(71)的接触可靠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的耐压测试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富周万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马特高科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