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2159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浮岛固定效果不佳、使用范围窄等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由从下至上设置的找平层、预制板层、连接杆组成,连接杆一端与预制板层垂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浮岛固定连接,连接杆由多个不同内径的杆套接组成,使得浮岛在水平方向位置固定,竖直方向可随水位高低自由升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原河床上铺设找平层,对局部河床整平,预制板层水平设置在找平层上,并与连接杆垂直固定连接,避免了连接杆不能直接打入硬质河床的情况,扩大了浮岛的应用范围,且在施工过程中不破坏原有河床、河岸结构,施工简便,施工速度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态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人工浮岛通过在受污染水域安放生物浮床,并在浮床上种植兼具净水、观赏及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利用植物的根系吸附吸收,微生物的生化降解等作用,改善和净化水质。同时,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可为野生动物和昆虫提供栖息地。这样一来,污染水体流经植物、动物形成的生态群落,形成持续而稳定的循环净化过程,确保浮床作用水域的水质持续良好。目前人工浮岛的固定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为绳子拉坠固定,另一种为桩体固定式。前者虽然可以将浮岛固定于一定范围内,但因绳子预留了一定的长度用作升降幅度,因此在水位较低、风浪较大时,浮岛易漂移、倾覆,在水位较高时,浮岛无法完全浮于水面,植物易淹死。后者直接在水底打桩固定,可使浮岛免于漂浮,但不可避免桩体矗立于水面,影响浮岛美观,且打桩不适用于硬质河床。如公开号为CN20248213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升降的正多边形浮盆拼接型浮岛,包括有自动升降装置,但是实际应用中,水位过低时,自动升降装置的固定杆会突出于水面,影响整个浮岛造型。公开号为CN20360240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人工生态浮岛固定装置,包括从下至上的镀锌钢管及若干不同规格的PVC管,所述镀锌钢管直接埋于水底的底泥中,在实际应用中,其稳定性不足,同时这种方式也不适用于硬质河床,限制了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使得浮岛结构稳定耐用,保证浮岛不被风浪吹走,且该固定装置可适用范围广,固定能力强,施工简单方便。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由从下至上设置的找平层、预制板层、连接杆组成,连接杆一端与预制板层垂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浮岛固定连接,连接杆由多个不同内径的杆套接组成,实现连接杆随着水位高低自动升降。进一步的,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下端与预制板层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与浮岛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外径小于第二连接杆的内径,第二连接杆套设在第一连接杆外,第一连接杆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杆的长度。进一步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设置满足以下条件:(1)河面最低水位下,连接杆露出水面高度不高于植物长成后高度;(2)浮岛整体下沉的最低高度不大于最低水位的水面高度;(3)在河面最高水位及最大风浪作用下,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套接重叠部分富余长度不小于0.1m。进一步的,设第一连接杆长度为h1,第二连接杆长度为h2,找平层厚度为d1,预制板层厚度为d2,河面的最低水位高度为H1,最高水位高度为H2,河床高度为H3,最大风浪下平均波高为hm,植物长成后高度为L,第一连接杆长度h1和第二连接杆长度h2满足以下条件:h1+d1+d2-(H1-H3)≤Lh2+d1+d2≤H1-H3h1+h2+d1+d2-(H2-H3+hm)≥0.1。进一步的,连接杆还包括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预制板层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进一步的,预制板层为预制混凝土沉重物,第三连接杆的一端预埋于预制混凝土沉重物中。进一步的,连接杆还包括水平连接杆,水平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上端垂直固定连接,水平连接杆与浮岛固定连接。进一步的,第一连接杆的上端和第二连接杆的下端设置有卡扣。进一步的,找平层为花岗岩碎石垫层,铺设于河床上,用于对局部河床整平。进一步的,连接杆为镀锌钢管。本技术的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由依次设置的找平层、预制板层和连接杆组成,通过在原河床上铺设找平层,对局部河床整平,使得置于找平层上的预制板层为水平状态;预制板层水平设置在找平层上,并与连接杆一端垂直固定连接,避免了连接杆不能直接打入硬质河床的情况;连接杆另一端与浮岛固定连接,并采用不同内径的杆套接组成,使得连接杆可随着水位高低自动升降,进而保证浮岛在水平方向位置固定,竖直方向可随水位高低自由升降。本技术的浮岛固定装置,对软质河床和硬质河床均可适应,扩大了浮岛的应用范围,且在施工过程中不破坏原有河床、河岸结构,施工简便,施工速度快。(2)本技术的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根据不同河床高度、最高/最低水位高度以及不同地区的风浪、水位变化等来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进行调整设置,浮岛整体可随水位高度自由上下浮动,保证植物不被淹没;同时在高水位以及风浪作用下,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仍有不小于0.1m的重叠富余量,保证了浮岛结构的稳定,使得浮岛不被风浪吹走,并防止浮岛被风浪打翻;在低水位下,浮岛可下沉高度不小于水面高度,保证植物根系可存在于水分中吸收营养,同时连接杆露出水面高度低于植物刚度,使得连接杆、预制板等结构件均藏于水面或植物以下,不影响浮岛造型。(3)本技术的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通过连接杆位置可实现对浮岛位置的控制,使得浮岛与河岸的距离保持在设计值,可有效防止有风浪情况下植物因与河岸摩擦而损坏,有利于植物生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找平层,2-预制板层,3-连接杆,31-第一连接杆,32-第二连接杆,33-第三连接杆,34-水平连接杆,4-浮岛,5-河床,6-不锈钢螺丝,7-植物,8-河岸,9-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一种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如图1所示,固定装置由从下至上设置的找平层1、预制板层2、连接杆3组成,连接杆3一端与预制板层2垂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浮岛4固定连接,连接杆3由多个不同内径的杆套接组成,实现连接杆3随着水位高低自动升降。通过找平层1设置,对局部河床进行整平,保证置于找平层1上的预制板层2为水平状态,进而使得连接杆3垂直水平面设置,浮岛4在连接杆3的作用下可随水位高低在竖直方向上自由升降。具体的,找平层1为花岗岩碎石垫层,铺设于河床5上,用于对局部河床整平。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用水上专用挖机,在将要放置预制板层2的位置往河底填充花岗岩碎石,并用挖斗水下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由从下至上设置的找平层、预制板层、连接杆组成,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预制板层垂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浮岛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由多个不同内径的杆套接组成,实现连接杆随着水位高低自动升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由从下至上设置的找平层、预制板层、连接杆组成,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预制板层垂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浮岛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由多个不同内径的杆套接组成,实现连接杆随着水位高低自动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预制板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浮岛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公称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公称直径,所述第二连接杆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杆外,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设置满足以下条件:
(1)河面最低水位下,所述连接杆露出水面高度不高于植物长成后高度;
(2)浮岛整体下沉的最低高度不大于最低水位的水面高度;
(3)在河面最高水位及最大风浪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套接重叠部分富余长度不小于0.1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升降浮岛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所述第一连接杆长度为h1,所述第二连接杆长度为h2,所述找平层厚度为d1,预制板层厚度为d2,河面的最低水位高度为H1,最高水位高度为H2,河床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素英黄汉林钟智清于建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义方致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