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棉栽培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03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杂交棉增产节本栽培法,属于农作物栽培,主要解决传统节本栽培法中育苗移栽过程对根系损伤大,移栽棉苗还苗期长和棉花早衰严重的问题。其主要技术方案是,采用底部带孔的桶状塑料袋或倒锥台状的塑料杯直接装土育苗,移栽前以1%的抗性诱导物在苗床处理棉苗,移栽到大田的棉苗密度1500~1800株/亩,在棉花现蕾后第10天左右去掉最下部的2个果枝,保留全部营养枝,从而解决了现行的节本栽培法存在的育苗移栽过程对棉苗根系损伤大,移栽棉苗还苗期长和棉花早衰等问题。具有显著的节本、增产和提高纤维生产品质的效果,特别适合杂交棉的种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棉花栽培方法, 具体为杂交棉增产节本栽培法.
技术介绍
我国黄淮棉区种植常规棉花一般采用以追求高产为目标,以中等密度(3000株/亩)、精细管理(去叶枝等)为手段的传统种植方法(下称“传统高产栽培法”)。这种方法虽然高产、稳产,但最大的弊端在于棉花用种量大(育苗1kg/亩以上,直播2kg/亩以上)、人工投入多。若采用此法种植杂交棉,由于种子价格昂贵(70~100元/公斤),仅种子一项就将增加成本100元/亩以上,加之农村用工也越来越贵,农民难以接受。专利技术一种保持产量基本不减,而成本(用种和用工)大大减少的方法来种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是当前棉花生产的迫切要求。为迎合农民种植杂交棉花的需要,国内多家单位曾经在总结农民植棉经验的基础上,集成了一些具有节本(节约成本)增效作用的种植方法。其中“杂交棉标杂A1高、稀、简、轻超高产栽培技术”(李伶俐等,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棉花》2002.NO.6.P41)一文公开了一种节本简化技术,方法是打土制钵育苗,移栽密度1000~1200株/亩,保留2~3个强势营养枝,此法只适合高肥水地块和标杂A1这一类的品种,而且由于对肥水条件要求太过严格,实际应用范围和效果受到很大限制。“杂交棉简化栽培技术探讨”(石炳谦张蔓丽河南省南阳市农科所《山西棉花》2004.NO.2.P23-24)一文所采取的方法与李伶俐一文的方法完全一致,只是证实保留强势营养枝基本不影响产量;“抗虫杂交棉不同种植模式栽培要点”(刘圣田等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棉花》2002.NO.8.P35~42)一文公开的方法则是采用1900株/亩的密度,行距为1.2~1.4m,也是保留营养枝,但强调必须定向留营养枝,此法与石炳谦一文的方法基本雷同,而且强调要定向留枝,实为多此一举,因为棉花营养枝的生长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性。以上所述的节本栽培的方法(下称“传统节本栽培法”),皆是通过育苗移栽实现精量播种、依靠降低密度和保留营养枝实现节本增效。与传统方法相比,有了一定进步。但普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强调低密度和保留营养枝,但棉花容易早衰,大面积应用时棉花产量和品质常常比传统高产栽培法要低;二是虽然通过营养钵育苗移栽实现了精播省种,但在棉苗移栽过程中对根系损伤大,栽到大田后易死苗,且还苗期较长;三是对整套节本栽培方法的技术参数尚没有研究清楚,如棉花生长发育进程、产量结构等,影响了“传统节本栽培法”的应用效果。迄今尚未见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问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杂交棉增产节本栽培法。重点是要解决传统节本栽培法中育苗移栽过程对根系损伤大,移栽棉苗还苗期长和棉花早衰严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借鉴了传统节本栽培法通过降低密度和保留营养枝来节约成本的基本做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关键环节的创新,即护根育苗、诱导抗性和除掉早果枝,有效地解决了移栽伤根、移栽后死苗和棉花早衰的问题,并明确了主要操作环节的技术参数,从而达到高产、稳产、节本、高效的目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杂交棉增产节本栽培法,主要包括育苗移栽、降低种植密度和保留营养枝的栽培环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育苗移栽采用高度8~10cm的桶状塑料袋或倒锥台状的塑料杯直接装土成钵,塑料袋或塑料杯底部设一直径1cm的透水孔;塑料袋的直径为7~8cm,倒锥台状塑料杯的上口直径8cm、下口直径5cm,在苗床整齐摆钵后,浇透水,于4月1日至8日之间浇透水后直接播种,每钵播种1粒,按常规方法管理苗床;于棉苗移栽前10~15天以1%浓度的诱导物处理喷洒在苗床上;诱导物为抗生素制药工业的发酵废弃物或白酒制造业的发酵废弃物在阳光下晒干,按重量10倍于诱导物的比例加水浸泡24小时,以两层纱布过滤,得10%的提取液,加水稀释10倍即可;大田棉花现蕾后第10天,打掉最基部的两个果枝,保留全部营养枝。所述种植密度为1500~1800株/亩。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是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和相关原理,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与传统高产栽培法和传统节本栽培法的试验对比结果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中的护根育苗法育成的棉苗移栽时根系受损伤程度显著降低。如表1所示,同样管理条件下,采用护根育苗法与传统育苗法育成棉苗的根系干重基本一样,但在移栽过程中,传统育苗的根干重损失了20.4%,而护根育苗的根干重只损失了3.9%,说明护根效果十分显著,移栽后还苗期缩短了2.4天,成活率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表1、护根育苗对棉花还苗期和成苗率的影响(2001~2004年,临清)* *为4年试验的平均值,显著性测验p=0.05,试验品种为鲁棉研15。根系采用冲根法获取总根系,烘干称重。本专利技术中诱导物对棉苗的作用。制药和酿酒工业的发酵物能够显著增强棉苗的抗性。如表2所示,经诱导物对棉苗处理后,还苗期缩短了4天左右,成活率提高了4~6个百分点;对大田棉花枯萎病的相对防效达到45%以上,对黄萎病的防效达到30%以上。发酵废弃物能够诱导棉花产生抗逆性的机理比较复杂,我们的研究证实,在于这类诱导物提高了棉株体内过氧化物酶类的活性和木质素的含量,而且诱导了相关蛋白的表达。如表3所示,经诱导物处理后的16小时和24小时后,棉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与抗病性有密切关系的PR-2、PR-1a和PR-1b基因的显著表达,从而提高了对病害等有害生物和逆境的抗性。表2、发酵废弃物对棉花成苗和病害防治的效果(2001~2004年,临清)* *为4年试验的平均值,显著性测验p=0.05,试验品种为鲁棉研15。表3、诱导物对棉根细胞壁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过氧化物酶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木质素含量采用TGA法测定。使用诱导物后,棉根细胞壁POD活性和木质素含量得以显著提高,使得棉株体防御外来生物和逆境的能力得以提高。同一栏内字母相同者差异不显著(p=0.05)。去果枝留营养枝可以显著提高棉花单株生物产量并减缓早衰。如表4所示,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栽培的棉花,总干物重始终显著高于传统节本栽培法的总干物重,这主要是因为在单叶光合速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传统栽培法的叶面积系数显著提高,从而增加了光合产物所致;去早果枝的绿叶叶面积系数一直高于不去果枝的处理(表5),说明去果枝可以显著控制或延缓棉株体早衰,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降低了单位叶面积的载铃量(表4),协调了棉花的库源关系。表4栽培方法对棉花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2003~2004,临清) *叶面积载铃量是指单位绿叶叶面积的生殖器官干重。字母相同者为差异不显著(P=0.05)。表5、留叶枝去果枝对控制早衰提高品质的效果(2003~2004年,临清)* *为两年的平均值,**皆为始絮期的测定值,绿叶叶面积系数越大说明早衰程度越轻。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具有增产节本和提高棉花纤维品质的积极效果。如表6所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蕾铃脱落率降低,单株成铃率提高,亩铃数与传统高产栽培法相比基本持平或略有减少,但铃重有一定提高,衣分基本不变,皮棉产量与传统密度相比基本持平,但比传统节本栽培法的生产成本显著减少。如表5所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与采用传统节本栽培方法相比,秋桃纤维品质主要指标显著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杂交棉增产节本栽培法,主要包括育苗移栽、降低种植密度和保留营养枝的栽培环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育苗移栽为护苗移栽,采用高度8~10cm的桶状塑料袋或倒锥台状的塑料杯直接装土成钵,塑料袋或塑料杯底部设一直径1cm的透水孔;塑料袋的直径 为7~8cm,倒锥台状塑料杯的上口直径8cm、下口直径5cm,在苗床整齐摆钵后,浇透水,于4月1日至8日之间浇透水后直接播种,每钵播种1粒,按常规方法管理苗床;于棉苗移栽前10~15天以1%浓度的诱导物处理喷洒在苗床上;诱导物为抗生 素制药工业的发酵废弃物或白酒制造业的发酵废弃物在阳光下晒干,按重量10倍于诱导物的比例加水浸泡24小时,以两层纱布过滤,得10%的提取液,加水稀释10倍即可;大田棉花现蕾后第10天,打掉最基部的两个果枝,保留全部营养枝。

【技术特征摘要】
1.杂交棉增产节本栽培法,主要包括育苗移栽、降低种植密度和保留营养枝的栽培环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育苗移栽为护苗移栽,采用高度8~10cm的桶状塑料袋或倒锥台状的塑料杯直接装土成钵,塑料袋或塑料杯底部设一直径1cm的透水孔;塑料袋的直径为7~8cm,倒锥台状塑料杯的上口直径8cm、下口直径5cm,在苗床整齐摆钵后,浇透水,于4月1日至8日之间浇透水后直接播种,每钵播种1粒,按常规方法管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合忠李维江唐薇张冬梅李振怀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